不得不说,出现这种情况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当前国内外形势总体较好,经济与发展是主旋律。
表面上看,华夏和几个超级大国的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一片繁荣景象。
然而,这种相对稳定的局面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无论是地方还是部队,人们的安危观念和忧患意识都不够强,忽视了可能潜在的风险。
专家们的提问基本结束后,按照正常流程,接下来就是审核组进行会议研究,初步拿出审核意见。
这次项目审核,慕豪杰并不是主要负责人,只是审核组成员之一。
甚至他被邀请过来,很大概率都是因为那个野外保障方舱是他主管的项目。
总部的一位专家例行性地总结发言道:“下面暂时休会10分钟,然后我们审核组要开会研究一下。咱们项目组的同志和其他人员先暂时回避一下。”
话音刚落,会场里顿时站起来了不少人,纷纷收拾东西,准备离开。
杨晓帆也随即站起身,向会场外走去。
慕豪杰立即跟上,边走边低声问道:“晓帆,你觉得这个项目怎么样?”
杨晓帆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使了一个眼色,示意这里不太适合沟通。
两人走出会场,来到一条走廊的尽头,这里四下无人,相对安静。
杨晓帆这才压低声音,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慕大哥,这个项目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不过看情况通过的概率不大。”
听到杨晓帆的意见,慕豪杰内心似乎并不觉得意外。
他沉吟片刻,说道:“我也觉得有些奇怪。第一感觉,这个项目不仅是重复建设,似乎还有模仿,甚至抄袭的意思。但又觉得这个项目好像也有些用处。对了,你为什么会觉得有必要呢?”
或许这也是很多专家的意见。
毕竟,总部刚刚批准了一个野外机动指挥方舱,否定了火炮野外综合保障方舱。你二炮研究院就紧接着提出一个导弹野外综合保障方舱,这模仿的痕迹似乎也太明显了。
导弹和火炮战略地位确实不一样,但在当前军事科研经费总体控制的情况下,这个项目的紧迫性也不算大,毕竟当前导弹还是以定点保障为主。
杨晓帆对待慕豪杰也不能完全说实话,有些东西特别是战备意识过于超前了,说出来可能难以被理解,甚至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他斟酌着说道:“慕大哥,我这样认为的。导弹是咱们武器装备的杀手锏,这和火炮是完全不一样的。只要对提高导弹能力有关的,哪怕是提高的不多,都是很有必要的。也就是俗话说的,有钱要用在刀刃上。”
这虽然说得很笼统、很朴实,但也确实有几分道理。
慕豪杰认真琢磨着杨晓帆的话,总觉得他这次的表达和以往的风格似乎不太一致,并没有说透说清楚。
不过,他也知道,杨晓帆还是给出了明确的态度。
那就是觉得这个项目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