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对这个回答有些疑惑,但如果进一步去刨根问底,肯定是不太合适的。
所以慕豪杰倒也没有直接追问杨晓帆具体原因,因为他知道师弟这么做肯定有他自己的考虑和相关原因。
但两人关系一直很好,对于这样的答案他还是有些不甘心。他准备旁敲侧击、曲线救国,看看能不能有所收获。
于是,他继续问道:“晓帆,你刚才的分析确实很到位,也很有道理。从目前会议审核的情况看,这个项目通过的概率确实很低。不过,我作为审核组的成员之一,自然也有一定的发言权。”
他停顿了一下,接着问道:“既然你觉得这个项目有必要,那么咱们还是要努力帮助一下。你觉得,如果想保留这个项目,让他们进一步研究,他们项目组还能做出哪些调整和补充呢?”
慕豪杰的这番话,其实已经不算是单纯的提问了,更像是在向杨晓帆请教。
这其实也是慕豪杰的聪明之处了。
虽然他不清楚杨晓帆为何这次表现得如此低调,但他深知这位小师弟的智慧和能力,相信他一定能给出有价值的建议。
可是慕豪杰的提问,让杨晓帆感到有些意外。
他刚才确实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但也没想过现在就去挽救这个项目。
在他看来,顺势而为才是明智之举。
毕竟,当前国内外形势相对缓和,军事斗争准备压力不算严峻,那么暂时搁置这个项目也未尝不可。
等以后国际形势发生变化,或者军事斗争局势发生改变时,再立即加强也不迟。特别就这个项目本身而言,现在已经有了初步的雏形,到时候进行研制、定型,甚至配发部队,速度也会很快。
但既然慕豪杰问了出来,杨晓帆也没有吝啬自己的意见:“如果想保留这个项目,甚至想这次直接通过,倒是也有方法的。我觉得,最关键的就是要扩大这个设备的惠及面,增加受益群体。”
慕豪杰听了这话,感到有些困惑。他认识杨晓帆这么久,深知他的非常聪明,思维方式总是让人捉摸不透。
此时,他只能努力去理解杨晓帆的话,但仍然有些摸不着头脑。这种“每个字都认识,也能听清楚,但就是不理解”的感觉,让他再次深刻体会到了智商上的差距。
他心中不禁有些无语,暗想天才果然都是不可琢磨的。
杨晓帆见慕豪杰一脸困惑,便进一步解释道:“如果这个项目只是局限于二炮,通过的难度是比较大的。毕竟,目前二炮的导弹大多是固定部署的,对机动保障的需求并不迫切。”
这一点慕豪杰也清楚。二炮目前装备的导弹数量最多,但发射基地大多相对是固定的,确实没有太多机动打击的要求。
杨晓帆继续说道:“但如果把这个项目进一步扩大到海军和空军,上升到三军导弹综合保障的高度,那就很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