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西的铁匠铺里,铁匠王大力正忙碌地将一张告示贴在熔炉旁。那告示上的字在通红的炉火映照下,显得格外醒目,尤其是“师范举”三个字,仿佛被火焰点燃一般。
王大力看着这三个字,心中涌起一股豪情,他高声喊道:“兄弟们都去考教习!咱们这手淬火的本事,可比那些酸秀才值钱多了!”说罢,他猛地抡起铁锤,狠狠地砸在砧板上,发出“铛”的一声巨响,火星四溅。
与此同时,在铁匠铺隔壁的织机间里,女工们也正围在一起,传阅着一本《百工算诀》。突然,其中一个女工发出一声惊呼:“这题的解法……不正是上个月叶大人教咱们报账的法子吗?”众人纷纷凑过来,仔细一看,果然如此,一时间议论纷纷。
而在不远处的私塾里,老秀才张夫子正捋着他那山羊胡,对学生们讲授着圣贤之书。当他听到外面传来的喧闹声时,不禁皱起眉头,嘟囔道:“荒唐!让工匠去教圣贤书,这成何体统!”然而,他的话音未落,他带的一个蒙童突然举起手来,说道:“先生,《丈天》里说‘周三径一余七分’,这可比您教的‘径一围三’更准确呢!”
张夫子闻言,脸色瞬间变得极为难看,他瞪着那蒙童,正欲呵斥,却见周围的孩子们都哄堂大笑起来。这笑声在空气中回荡,让张夫子感到一阵尴尬和无奈。
就在这时,一阵悠扬的胡琴声突然响起,原来是街头卖艺的波斯人开始弹奏他的胡琴了。他的脚边铺着一张《寰宇新图》,上面绘着各种奇异的图案和文字。波斯人用生硬的官话唱道:“西去三万六千里,金发碧眼造巨舟……”他的歌声吸引了一群孩童围拢过来,他们好奇地看着那《寰宇新图》,不时发出惊叹声。
波斯人见状,脸上露出笑容,他继续唱道:“巨舟能载千斤货,乘风破浪万里行……”随着他的歌声,孩童们纷纷将手中的铜钱像雨点般扔进他脚边的毡帽里,一时间,铜钱撞击的声音和胡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市井画面。
深夜,万籁俱寂,只有府衙的灯火还在微弱地闪烁着。叶明端坐在案前,聚精会神地听着武明堂的密报。
武明堂低声说道:“大人,今日共有七起撕榜事件。”
叶明的眉头微微一皱,他的指尖在告示样本上轻轻摩挲着,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都按照我的吩咐做了吗?”叶明问道。
武明堂嘴角微扬,憋着笑回答道:“大人放心,撕毁的告示都已经换成了‘特制版’。”
叶明点了点头,心中稍安。他知道这些“特制版”的告示背后隐藏着一个小小的秘密。
“那张陈家伙计撕的告示呢?”叶明追问道。
武明堂的笑容更甚,他压低声音说:“那张告示的背面,用鱼胶粘着他们放印子钱的账本。”
叶明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这个小小的计谋,或许能让那些放印子钱的人有些麻烦。
三更梆响,整个城市都沉浸在沉睡之中。叶明却独自坐在灯下,案头摊着一些蒙童交来的“奇怪作业”。
这些作业五花八门,有的孩子在《急救要术》的插图上添了一朵小花,有的则在算题的空白处画了一头带齿轮的耕牛。最底下压着一张涂鸦,画的是一个戴乌纱帽的小人站在地上,四周飘满了带翅膀的书卷。
叶明看着这些充满童趣的作品,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温暖。这些孩子们虽然年纪尚小,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却是如此丰富。
窗纸渐渐透出晨曦的光芒,叶明凝视着那行字,沉思片刻后,他拿起笔,蘸上朱砂,在告示的末尾添上了一行小字:“学问非为功名,乃使黎庶知天地。”
这行字虽然微小,但却蕴含着叶明对学问的深刻理解和对百姓的关怀。他希望通过这行字,能够让人们明白,学问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追求功名,而是为了让百姓了解这个世界。
然而,这行字要等三十年后重修府志时,才会被某位教习在故纸堆中发现。那时,人们或许才能真正理解叶明的良苦用心。
次日清晨整个安阳府都沸腾了。
在城中心的公告栏前,围满了前来观看告示的百姓。他们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字,有的面露喜色,有的则满脸疑惑。
“这政策是说,以后俺们村里的孩子都能免费上学了吗?这可太好了!”一位年轻的农夫兴奋地对身边的同伴说道。
“是啊,可俺听说,这学堂要教一些新奇的东西,会不会让孩子们学坏了?”一位年长的百姓皱着眉头,满脸担忧。
“叶知府这是要改革教育啊,可这新政策能不能行得通呢?俺们这些庄稼人,哪懂什么教育啊。”另一位百姓摇头叹息道。
在城东的一个小酒馆里,几位士绅正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叶明的教育改革新政策。
“叶明这小子,真是胆大包天。他一个小小的知府,竟敢擅自推行这样的政策,这不是明摆着要越权吗?”一位士绅愤怒地拍着桌子说道。
“就是啊,这教育改革,牵扯到我们每个家族的利益。要是每个村落都建学堂,那我们家族私塾的影响力岂不是要被削弱了?”另一位士绅附和道。
“而且,这政策要我们资助贫困生,这不是在增加我们的负担吗?”一位年轻的士绅抱怨道。
“各位冷静一下。”一位年长的士绅摆了摆手,说道,“官府这政策,虽然有些冒进,但也有他的道理。教育普及了,百姓们素质提高了,对整个安阳府也是有好处的。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要从长远考虑。”
“可这眼前的利益损失,谁来承担啊?”一位士绅不满地说道。
“我们可以先观察一下政策的实施情况,如果真的对安阳府有好处,我们再支持也不迟。要是他这政策只是纸上谈兵,那我们再联合起来反对也不迟。”年长的士绅提议道。
士绅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叶明深知,政策的推行不会一帆风顺。他站在府衙的城楼上,望着下面热闹而又纷乱的场景,心中既有期待,也有担忧。
“大人,您看,这政策推行起来困难重重,您是不是考虑暂缓一下?”武明堂站在叶明身边看着下面的百姓,担忧地说道。
叶明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坚定:“武大人,任何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我们既然认准了这是对百姓有益的事,就要坚持下去。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耐心解释,积极引导,百姓们和士绅们终究会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