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陆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为了减轻他们的开支,增加赶考的穷儒生积极性,刘志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

凡地方上证实家境确实贫困的考生,可向郡府领取一千钱的无息借款,用于路费,为期三年还清。

而京城里面,由朝廷出面准备了廉价的客栈,就在太学旁边,价格低廉,且有专人管理。

凭借地方上出具的证明,便可入住,考试期间,还可以每日供应一顿丰盛的免费晚餐。

这样一来,大大缓解了家境困难考生的窘迫处境,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科举是学子们的人生大事,同时也是京城三年一度的狂欢。

且不说各路学子们的诗酒聚会,风流蕴籍的西园诗会,舌灿莲花的殿试策论……

单是殿试之后的插花游街,早已成为京城一景。

到时候京城几乎所有叫的上名的百戏班子,都会在沿途搭建舞台,进行免费的表演。

一些出名的花魁之类也会同台竞技,载歌载舞,要知道,平日里普通人就是捧着钱也未必能一睹芳容。

自从第一次科举之后,便形成了惯例,如此盛况,自然也成为全城人民无限期盼的节日。

甚至还会有外地的富豪和才子,专门赶过来看热闹,京师的商家也顺势炒作,将此打造成一场商业盛宴。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各国商贾云集京中,他们人人都眼光犀利,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商机。

这时代的商人,脑洞也不比后世的小,针对考试开发了不少赚钱的项目。

什么魁首酒、魁首宴,魁首服……反正不管什么东西只要沾上了“魁首”二字立马就变得抢手起来。

其他诸如粘者榜眼或者探花名头的东西,也一样都有市场。

当然也有些见不得光的私下买卖,例如声称自己有关系,能够弄到考题的。

还有帮别人代写诗词的,口口声声保证能够一鸣惊人。

甚至有帮别人写策论的,针对当前的时事写个十几一二十篇,全部背熟了,到时候来什么都不怕。

至于有点背景的想办法走后门,对那十个举荐名额势在必得的人,也不在少数。

当年举孝廉时,贪污舞弊成风,塞进来大量不学无术的二世祖。

如今科举才刚刚步入正轨,各种各样针对性的营私舞弊之法,也接踵而至。

其实刘志也知道,完全杜绝舞弊行为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只要不是触及底线的大型作弊事件,他也不会去深究。

不管怎么说,科举制度与之前的举荐制度相比,还是进步了很多,最起码打破了门阀的垄断行为,给了其他阶层一线希望。

反过来也促使这些世家发奋图强,保持上进,而不是抱着举荐名额日渐堕落。

每一批科举考生中,都有一部分非常亮眼的人物出现,例如当初的陈寔。

而这一次更是让人惊叹不已,因为大名鼎鼎的名士荀淑,居然有五个儿子同时参加了此届科举。

荀淑何许人也?

他当世名贤,荀子嫡系后代,学问渊博,处事高洁,前太尉李固就是他的弟子,而被刘志赞赏的李膺也尊崇他为师。

当初冲帝时期,梁太后临朝理政,荀淑讥讽指责梁冀,遭到迫害,出调为朗陵侯相。

其人到职处事正直,明于治理,称为“神君”。

后来干脆辞官回家,闲居养志,并将大部分家产分给宗族和好朋友,每日只是读书和教导子侄辈。

熙元三年,荀淑在家乡颍川病故,终年六十七岁,他的八个儿子皆遵循礼节为他守孝三年。

就连当时远在青州的李膺,都曾上书刘志,要求去职为老师守孝,被刘志以国家大义严词拒绝了,此后他便在家服丧茹素悼念。

陈寔、杜密等为之立碑称颂,周围二县之人也纷纷出赠,修建祠堂,以表示对季和老先生的深切怀念。

刘志久闻荀氏八子个个都才情绝世,出类拔萃,俭、绲、靖、焘、汪、爽、肃、专,都是大才之人。

他们在士林中享有盛誉,长子荀俭身体孱弱,便在家休养,并不打算出仕。

其子荀悦为三国时着名政论家、史学家,曾为汉灵帝以纪年体改编《汉书》,辞约事详,论辨多美。

次子荀绲在父亲亡故之前曾任济南相,从父亲病重便辞职而去,丧期过后也没有回吏部挂名。

此人有个三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儿子,荀彧,是曹操手下首席谋臣。

三字荀靖名声最盛,人谓其有大德,慈明外朗,但此人素有山林之志,无意于仕途。

此次这三人皆没有应试,剩下的五兄弟都来了,也在郡试中取得了好名次,几乎包揽了豫州的前几名。

尤其是荀氏六子荀爽,年方二十六岁,便已经夺得了州试头名,据说他聪慧机敏,在经学和易学方面都颇有建树。

他也是此次殿试的大热人选,其声望值压过了其他州的才子,令人望尘莫及。

最小的荀氏八子荀专,今年才十九岁,可谓是少年英杰,前途无量。

他们虽然因为父孝错过了前两次科举,但刘志却觉得,即便没有这个特殊情况,他们也会先观望几年,等待局势明朗以后再说。

荀淑本人在安帝时便名声大噪,却数次谢绝了征召,直到顺帝时才因为杜乔和房植的极力推荐,出任议郎。

但很快就挂冠而去,归隐山林,闲居养志,率族躬耕。

刘志私以为他是嫌弃官场黑暗,厌恶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从而宁愿着书立说,教导子弟。

自从他开始科举改革,整顿吏治,朝廷风气的改变有目共睹,即使仍然难以避免官场倾轧,但与之前相比,状况已经改善了许多。

荀氏观望再三,最后应该是认同了刘志的所作所为,这才决定五兄弟同时出山。

反正是凭本事应考,不像举荐,兄弟间还要相互避讳,若五人都能取得好成绩,还能正大光明的为以后的仕途铺垫名声。

五兄弟也可以守望相助,共同进退。

至于三位兄长,他估计则是荀氏家族商议之后留的退路。

这荀淑真是个奇人,自身才学出众他都不觉得稀奇,难的是八个儿子个个成器。

若是再多活些年,绝对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教书育人的本领,实在是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可惜他登基后,并未有机会见识他的风采,不过如今从荀氏五子身上应该可见一斑。

刘志如今可谓是求贤若渴,能得荀氏一门相助,自然是皆大欢喜,荀氏虽然也是世家,但属于耕读传家,与那些只知道骄奢淫逸的世宦大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由于准备充分,这次大考十分顺利,可以说是毫无波折,八月初,三天的考试都井井有条。

唯一让考生们意外的便是,在基础知识的考核中不再拘囿于经学,地理、历史、算学等等,都有涉猎。

其实这一点也早就有迹可循,上次科举就已经有了这种迹象,而且陛下在太学和官学都增加了科目。

稍微聪明点儿的学子,早就可以猜到了,不至于现在惊慌失措。

考试结束,依然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放榜,今年刘志打算过个热闹点儿的节日。

毕竟这两年国家经济窘迫,为了共度时艰,他大力主张节俭,几乎所有的节日都简办了。

趁着今年安南大捷,又国泰民安,好好庆祝一下也好。

因此他也学了一把罗马总督,自掏腰包给京城大小街市挂上了各种灯笼。

又放风出去在西园举办盛大的灯会,节目包括放许愿灯,放莲花灯等等,十分新颖别致,让京师民众期待不已。

太学中,各位阅卷老师都在紧张地批改试卷,经过前两次的过渡,今年顺理成章地改成了打分制。

一共六场考试,算学、经学基础、地理历史算一场,明经科、策论、政论。

每张卷纸一百分,六十分为及格,要求每科都必须在及格线以上。总分六百分,四百二十分为录取线。

四百九十分至五百五十分为中等,以上为优等,吏部分配职务的时候,便会按等次分配。

分数出来以后,首先会呈给皇帝御览,刘志第一眼便看见荀爽的名字,不由得会心一笑,果然不出他所料。

如果不出意外,他能在殿试中再拔头筹,按照后世的说法,就是三元及第了。

从古到今,能够获得三元及第的才子便少之又少,翻遍中华上千年的科举史,也只有寥寥数人,个个都是不世出的天才。

在后世的科举中,只有在乡试、会试、殿试三试中夺得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才能合称“三元”。

漫长岁月中,获此殊荣者真是凤毛麟角,仅有区区十六人,可见有多么不容易。

据说这十六人中,有部分还不是连中三元,而是分为多次科考,积累成为独中三元的。

如今荀爽已经中了两元,按照目前的形势,恐怕这个殿试魁首也跑不了,成为本朝第一个天才人物。

对此连刘志这个皇帝都很是期待,皇榜发下去之后,整个京师都轰动了,因为荀家五子不仅全部上榜,而且居然全在甲榜。

可见其兄弟五人有多么优秀,让人大开眼界。

一时之间,京城处处都在议论此事,众人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放在了他们身上,期待他们在殿试时,能够再次创造奇迹。

按照上次科举的惯例,下午将在西园举办诗赛,不过为了预防作弊,此次改为抽签决定题目。

至于阅卷依旧是公开投票,与上次相同。

西园酒肆的座位简直就是千金难求,早在两三个月以前,就被人预定光了。

这一日的西园,处处张灯结彩,丹桂飘香,秋菊吐蕊,风景这边独好。

无数文人墨客齐聚一堂,这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成为大汉文人雅士的盛大集会。

人们争相品评诗词,锦心绣口,风流蕴籍,好一派诗酒胜景。

至于朝堂之上,也在抓紧时间商议十名举荐名额,这纯粹就是朝堂各方党派的利益分配。

刘志从不参与这种争论,乐得静观其变,从他们博弈的结果,就可以窥见朝廷势力的兴衰和变迁,也为他后续的平衡策略,提供了依据。

今年的京师考试,参与人数空前,共有八千多人,上了录取线的也不少,共计三千多名。

后续还要补诗才三十名,举荐名额十名,这四十名和总数比起来,简直就是小意思,影响不了全局。

却能给一些特殊人才开绿灯,也给世家大族一些希望,平衡他们中某些人的怨气。

于皇帝本人而言,确实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第二日便是殿试,荀氏五子一亮相,便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年龄最小的三个,都是芝兰玉树,一表人才。

看得刘志都动心了,可惜呀可惜,他的女儿们还都太小了,没办法招驸马。

本来顺帝还有两个小公主,可惜也刚刚嫁人不久,要是上次他们参加科举,可能还赶得上。

满堂文武几乎都把注意力放在了他们身上,可以说荀氏五子的耀眼光芒,将其他考生都压了下去。

本来刘志打算让李膺做副主考官的,就因为他们几兄弟的存在,他坚辞不受,说是需要避嫌。

荀氏五子的文学功底之深厚,毋庸置疑,但鉴于荀淑的刚直不阿,他很担心这几兄弟也是那种思想守旧,不知变通之辈。

要知道光是学问好还不够,以后最多只能进翰林院或者是太学,当个学者之类的,于朝政上却无半点作用。

他需要的是能够当得起国之栋梁的人材,而不是文学大家。

而且这次殿试为了公平起见,不再采取提问制,而是命题作文,然后现场共同批阅,择优者上。

刘志故意出了个考验其灵活度的题目,“论农业和商业在国家的地位。”

此时的儒生大多数都思想古板守旧,基本上都支持重农抑商,不会平衡这两方的关系。

也看不到两者可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当然,由于刘志高居庙堂之上,有些脱离了民间,完全靠着后世经验行事,在政策方面,确实有些不足。

所以他才想多听听不同的意见,作为以后调整政策的参考。

西陆书屋推荐阅读:明海风云南宋北中穿越之我来拯救大宋唐逗一个人的抗日谋断九州历代王朝更迭三国之弃子煌煌帝国之大秦回到明朝当海盗帝国败家子高萌预警:王爷,前方王妃来袭昭昭大秦系列之史上第一阴谋长生不死:我是历史一根刺血战上甘岭我的戒指通北宋皇室店小二剧透:说好的强秦,你二世而亡?系统派我来抗战三国:开局被刘大耳逼出山大明皇侄:开局逼朱元璋灭倭汉威四海我在明朝当国公王牌兵王大汉帝国海贼王之灭世雷神武魂三国之神将殿堂我在古代的求活之路三国之从小兵崛起吞天主宰大秦女皇的骑砍之路魂穿大唐,开局擒拿颉利残王废后,倾世名相抗日之黎明的天空神级龙珠系统大唐铁肩王狄光嗣老子扶贫三年,这是大秦?三国:开局薛仁贵传承,我无敌了镇国二公子轮回诸天:从经营世界开始!九霄玄电快穿之影视世界明末之我若为王军旅情路带空间嫁村霸相公,被婆家团宠了十岁让我当摄政王,还托孤女帝?三分天下?问过我身后十万铁骑吗红楼大贵族三国:蜀汉军师,长坂坡七进七出武松日记
西陆书屋搜藏榜:大唐黑科技圣主刘禅明扬天下网游之修罗剑神拽妃:王爷别太狠重生刘协:我开着坦克匡扶汉室三国最强军神唐梦千变抗日之肥胆英雄红楼琏二爷黑二代的中世纪生活丝路长河异界争霸:我能召唤神将玄奇三国大秦之第一在逃皇太子重生司马懿,亲身隆中为汉出仕!特种妖孽兵王全寝一起穿越,建设社会主义之路荒野大镖客:我有放生进度条大唐:举世无敌,西府赵王遗腹子穿越贞观之大唐第一赌神烽火从壮士出川开始明匠冒牌皇后:我的皇上我做主大秦:天幕直播我争夺天下大宋异姓王锦绣阖欢朕的皇后有点闲刘备长子当刘禅穿越成赵构逍遥暴君重生之嫡女风流重生商纣王镇国王侯大唐:我是穿越者,建座城怎么了活在大唐吃软饭大唐开局从了武则天流华录大明:下山退婚,你让我治国?抗战之大国崛起寒门贵公子大明:开局救下袁崇焕,朱由检彻底杀疯了女帝背后的抄家王守望军魂朕都紫金山封禅了,系统才来紫凰天下二炮小海之大闹天宫重生宋徽宗,带领大宋走向巅峰异世界霸主,从无限金钱开始至暗时代:五胡十六国历险记
西陆书屋最新小说:穿越古代儿孙满堂白话三国志穿越大乾:从打猎喂饱老婆开始至尊文抄公:我在古代当书生大唐盛世重修:寰宇一统东周策侯府庶子:最强锦衣卫,只手遮天!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三国凶兵:我为汉室续命八百年祁同伟重生武大郎,水浒杀疯了洪荒历:我的兄弟叫大禹大明:最后的咸鱼太子召唤天下!从流亡公子开始崛起守史人:三千年归墟纪重生:从废太子到千古魔帝重生大乾:深山打猎爆宠小娇妻让你猎山赶海,你咋就黄袍加身了?罗马暴君:我用京观堆出个帝国影响世界的百位帝王我当了七个国家的驸马小强逆袭记大明:逆鳞,从质子到摄政王开局死囚,我杀穿天下穿越后分了三个寡妇,不领犯法让你当皇帝替身,你干成了千古一帝?汉末听雨大唐:李老二你那个位置我瞧不上水浒:你一卖炊饼的,百万兵甲?重生之项羽崛起逐鹿乱世,我靠医术喂饱全家唐末:从一介书生到天下共主大秦:寒门小娇妻我在原始时代当大佬!太子爷:开局被皇后被刺末法时代,一道光穿越灵魂我的帝国将大宋包围了开局卖身葬母:我成了至尊小书童回到太平天国当王爷荒年种田:开局官府强塞五个美娇娘穿越崇祯,打造东方日不落让你和亲,你让女帝变娇妻?大梁辽王汉末:袁本初重铸霸业大明:玉佩藏龙,我在洪武当皇孙穿越赵括之西域称雄世家的上下三千年大明:签到在洪武,我靠嘴炮暴打老朱红楼之皇权枯骨大明:修仙心声被偷听,嘉靖求我当国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