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远在西南群山森林附近,一个看似普通的厂房之下,03号地下研究基地的一个测试大厅内,一场重要的测试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测试的主角是国产盾卫1型动力装甲。
这神秘的地下空间内,科研人员们全神贯注,围绕着动力装甲忙碌穿梭,各项仪器闪烁着数据光芒,见证着这款新型装备接受考验的关键时刻。
盾卫1型动力装甲的诞生,无疑是华夏国科研领域的一次艰难探索与突破。
盾卫1型动力装甲,起源于科研基地对神秘人赠送的那台t45型动力装甲的的原型机进行深入研究与改造。
科研人员先是小心翼翼地拆解t45型动力装甲,对其每一个零部件、每一处构造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
随后他们基于现有的技术条件和对未来需求的考量,精心完善设计图纸,力求打造出一款更适合当下局势的国产装甲。
经过3个月的不懈努力,终于进入了小批量试产阶段。
然而研发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动力源的选择上,核聚变电池成为了首选。
但核聚变电池的研发进度却极为缓慢,犹如蜗牛爬行。
当科研人员对其进行拆解并尝试重新组合设计时,由于技术尚未成熟,诸多问题接踵而至。
科研基地生产出的首款核聚变电池,其体积比原核聚变电池的原型大一倍有余,这无疑增加了安装的难度和整体的空间占用。
更为棘手的是电量方面也不尽如人意,单个核聚变电池的电量仅为原来的一半,只有540伏。
面对这一困境,科学家们并未气馁,而是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经过反复论证与试验,他们决定在盾卫1型动力装甲的内部加装2个国产核聚变电池,以此作为动力装甲的驱动能量源。
虽然这样的解决方案增加了装甲的内部复杂性,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也不失为一种可行之策。
除了动力源的问题,盾卫1型动力装甲在外部装甲材料上也面临挑战。
由于钛合金钢的技术水平有限,无法达到t45型动力装甲外部装甲钛合金钢板的强度。
为了保证装甲的防护性能,科研人员只能加厚钛合金钢板的厚度。
这一举措虽然有效提升了防护力,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盾卫1型动力装甲的高度和重量相较于t45动力装甲原型机都有所增加。
经过无数次的调试与改进,最终完成的盾卫1型动力装甲呈现在众人眼前。
它高达2.6米,宛如一座屹立不倒的钢铁巨人,体重接近1.8吨,散发着厚重而强大的气息。
尽管在研发过程中遭遇了诸多困难,但盾卫1型动力装甲的诞生,依然给华夏国的人们带来了新的保障。
它承载着科研人员的心血与智慧,也将在未来的日子里,为守护这片土地发挥重要的作用。
基地负责人潘文远站在一旁,手中紧握着一叠资料,正仔细翻看盾卫1型动力装甲的设计参数,他的眉头微微皱起,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与思索。
对面的场地里,几名科研人员正分别操控着一台盾卫1型动力装甲,有条不紊地开展着进行各项严苛的测试。
首先是高空坠落测试。
动力装甲被缓缓提升至20米的高空,随着一声令下,它如一颗坠落的流星般垂直而下。
“轰”的一声巨响,尘土飞扬,动力装甲重重砸落在地面。
这一测试旨在检验动力装甲对驾驶人员的保护功能,确保在极端情况下,驾驶员能得到周全的防护。
紧接着是力量与速度测试。动力装甲如同一头迅猛的猎豹,在测试场地中来回穿梭,展现出惊人的爆发力。
科研人员密切关注着各项数据,试图探寻它的极限力量和最快速度,以便了解这款装备在战场上的机动性与攻击力。
防御测试更是全面而细致。
从普通的小口径手枪射击开始,“砰砰”的枪声在基地内回荡,子弹如雨点般射向动力装甲,观察其表面的反应。
随后大口径机枪也加入测试行列,强大的后坐力伴随着密集的枪声,对动力装甲的防御提出了更高挑战。
最后小型火炮登场,炮弹在动力装甲周围炸开,火光冲天,检验其在面对重型火力时的防护能力。
同时驾驶续航能力的测试也在同步进行,以确定动力装甲在一次能源补给后,能够持续执行任务的时长。
一番高强度的测试下来,原本首批的10台盾卫1型动力装甲已是“伤痕累累”。
最终仅有3台还保持着相对完好的状态,其余的动力装甲都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才能恢复如初。
尽管如此,科研小队对测试结果整体还是比较满意的,各项数据基本符合预期目标。
潘文远院士却仍不太满意。
尤其是动力装甲外部钛合金钢装甲的研发进度,相较理想状态落后了许多。
这一状况直接导致整个盾卫1型动力装甲超重了300㎏,而且体型也比t45型动力装甲高了接近10厘米。
潘文远深知,如此笨重的动力装甲在复杂多变的战场上,极易成为敌人的活靶子。
必须要减轻重量,同时将盾卫1型动力装甲的体型适当缩小一些,才能更好地适应战场需求。
毕竟在一些狭小的空间内,现有的动力装甲连进入都成问题,更别说完成任务了。
此外研究核聚变核心的第二研究小组也需要加快进度。
潘文远心中有着明确的要求,核聚变核心的体积要进一步缩小,同时电量必须提高1倍,这是硬性指标,绝不能打折扣。
随后潘文远院士召集在场的科研人员,进行了一个简单而扼要的总结,并清晰阐述了后续盾卫1型动力装甲的研究方向。
他的话语简洁有力,为科研团队指明了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等到其他科研人员陆续离开,潘文远将目光转向自己的助手韩博文,认真说道:“小韩,你安排再生产7台盾卫1型动力装甲,加上原本剩下的3台,一起送到第3军第102装甲师那里去,让军方帮忙测试一下这款动力装甲。
没有经过实地验证的东西,我们不能盲目大量生产。
你就留在那儿,仔细记录一下动力装甲在实际使用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回来后我们再一起开个会讨论。
辛苦你了。”
旁边那位戴着黑框眼镜,浑身透着书卷气的年轻男子韩博文,立刻挺直身躯,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他语气坚定地说道:“潘院士,请您放心,我一定会认真完成这次任务。”
言毕,韩博文转身快步离开,着手去准备后续的工作事宜。
潘文远则迈着沉稳的步伐,回到自己的办公室。
他坐在办公桌前,稍作调整后拨通了中央领导的电话。
在电话中,他详细向上级领导汇报了动力装甲和核聚变核心的研究进程。
上级领导对他们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给予了高度赞扬,同时也表达了对后续研究项目的密切关切与期望。
潘文远深知责任重大,挂断电话后,他望向办公室的窗外,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