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7月2日,湘西的晨雾还未散尽,宿华骑着一辆叮当作响的二手自行车,车筐里装着刚从镇上取回的计算机教材,车把上挂着的铜铃随着颠簸发出清脆声响。路过村口老槐树时,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追上来,七嘴八舌地喊着:“宿华哥!今天教我们编游戏吗?”
两年时间,12岁的宿华从星火计划的小学员成长为湘西星火工作室的负责人。曾经简陋的培训教室如今已扩建为三层小楼,外墙贴着学生们用编程绘制的苗绣图案,玻璃窗里透出此起彼伏的键盘敲击声。推开工作室大门,二十几台电脑整齐排列,屏幕上跳动着代码、设计图和电商页面,完全看不出这是坐落在大山深处的“产业基地”。
“先别急着学游戏。”宿华将教材分发给孩子们,目光扫过墙上的业绩表——上个月,工作室通过承接非遗数字化项目和文创产品设计,营收突破15万元。“我们先完成凤凰县文旅局的苗银饰品线上展厅,这可是大项目。”他点开全息投影,苗族银冠在光影中流转,“把这些老手艺搬到网上,让全世界都能看到。”
角落里,曾经辍学的阿贵在调试3d扫描仪。两年前,他因家庭贫困被迫务农,是宿华带着团队上门劝学:“来学技术,不仅能读书,还能赚钱养家。”如今,阿贵不仅熟练掌握了建模软件,还设计出爆款银饰纹样,月收入超过县城公务员。“宿华哥,这是我设计的新吊坠。”他举起样品,银链上的苗绣图案栩栩如生,“隔壁村的银匠师傅看了,都想跟我们合作。”
宿华的办公室在三楼最里侧,书架上摆满了《算法导论》《电子商务实务》等书籍,墙角堆着的纸箱里,是孩子们设计的文创产品——印有苗绣纹样的手机壳、用竹筒制作的蓝牙音箱、会讲故事的蜡染布偶。他翻开记账本,工工整整记录着每一笔收入:给留守老人的生活补贴、资助学生的学费、工作室设备升级的支出……存款数字早已突破70万,但他的生活依然简朴,身上的t恤洗得发白,书包拉链坏了就用回形针别着。
“宿华!”村支书火急火燎地推门而入,手里攥着厚厚一叠文件,“县里要办农产品展销会,点名让咱们做线上平台!”宿华眼睛一亮,立刻召集团队开会。会议室里,13岁的翠翠操作着无人机,展示刚拍摄的茶园全景;11岁的小松敲着键盘,快速搭建起购物车系统。“我们不仅要卖茶叶、腊肉,”宿华在白板上画出架构图,“还要把制作过程做成短视频,让顾客看到山里的原汁原味。”
随着项目推进,整个村子都被带动起来。妇女们围坐在火塘边缝制刺绣,男人们背着竹篓采摘新鲜山货,就连拄着拐杖的老人也参与进来,教孩子们唱古老的苗歌。宿华联系星宁工作室总部,引入直播设备,带着村民们在镜头前展示苗家酿酒、打糍粑的过程。直播间里,弹幕刷屏:“这才是真正的非遗!”“下单十份腊肉,支持山里孩子!”
两个月后,展销会圆满落幕。湘西的农产品销售额突破500万,订单像雪片般飞向山村。宿华没有将钱揣进自己口袋,而是成立了“星火乡村振兴基金”:修建希望小学的计算机教室、给每户安装网络、培训村民电商技能。当第一台智能快递柜落户村口时,老人们围着这个会“吐包裹”的机器啧啧称奇,孩子们则欢呼着跳起了自编的编程舞。
这年暑假,沈知意带着团队来验收项目。站在焕然一新的山村里,她望着远处用代码绘制的巨型壁画,眼眶湿润。宿华递上财务报表和发展规划,最后一页写着:“下阶段目标:建立山区物联网,让每棵茶树都能‘说话’。”“你做到了。”沈知意拍着少年的肩膀,“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点燃了整个山村的希望。”
暮色渐浓,星火工作室亮起暖黄色的灯光。宿华坐在电脑前,给全国各地的合作伙伴回复邮件。窗外,孩子们追逐着萤火虫,嘴里哼着新学的编程口诀。他摸出贴身收藏的bb机,上面还留着沈知意两年前的鼓励:“你远比自己想象的更强大。”此刻,这句话早已化作他脚下的路,延伸向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