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2月1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雪为清华园和燕园披上银装。沈知意握着方向盘,看着奥迪车队缓缓驶入北大校门。挡风玻璃上的雨刮器规律摆动,将飘落的雪花扫向两侧,却挡不住校门口悬挂的红色横幅——“热烈欢迎创新创业先锋团队交流分享”。
三小时前,她接到北大校长办公室的紧急电话:“沈同学,我们希望星火创研社能为全校师生做场报告。” 此刻,实验室的二十余名核心成员身着正装,怀里抱着精心准备的项目手册,每个人的神情既兴奋又紧张。
“同学们,这边请。”教务处主任亲自在校史馆门口迎接,目光扫过众人手中的笔记本电脑和诺基亚手机,“听说你们用这些设备创造了千万级营收?”沈知意微笑着点头,身后的陈默下意识摸了摸口袋里的股权证书——那是星火团队真正成为“主人”的象征。
报告大厅座无虚席,不仅有清北两校的师生,连中关村的企业代表和区政府工作人员都慕名而来。沈知意站在讲台上,身后的投影仪亮起,展示着星火创研社的成长轨迹:从宿舍里的第一行代码,到如今覆盖全国的项目网络;从300平的改造住宅,到即将落成的阿深市分公司。
“我们证明了一件事: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能成为价值的创造者。”沈知意的声音在大厅回响,“林婉清同学来自山区,通过参与项目,她不仅还清了助学贷款,还资助了家乡的电子图书馆;陈默开发的智能算法,让合作企业年节省成本超百万……”
台下传来此起彼伏的惊叹。哲学系教授推了推眼镜,在笔记本上飞速记录;计算机系的学生们则举起手机,拍摄大屏幕上滚动的代码。突然,一位政府官员站起身:“沈同学,你们的模式能否复制推广?这对带动区域经济、增加税收意义重大!”
沈知意打开二叔留下的笔记本电脑,调出星火团队正在开发的“创业孵化系统”:“这套开源平台包含项目评估、资金对接、技术支持等模块,未来我们计划向全国高校开放。”她点击鼠标,屏幕上跳出一组数据——自工作室成立以来,成员累计向家中汇款超800万元,间接带动就业岗位200余个。
报告结束后,校长办公室里,清北两校的领导展开了激烈讨论。北大校长摩挲着星火创研社的财务报表:“看看这些数字,学生创业不仅解决了自身经济问题,还反哺家庭、推动产业升级。”清华副校长点头赞同:“我们应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更多像星火这样的团队。”
当天下午,星火团队的临时办公室被围得水泄不通。有人拿着商业计划书寻求指导,有人希望加入团队,甚至有企业当场提出千万级的合作意向。林婉清被三位教授围住,讨论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苏睛则忙着向艺术系学生介绍文创产品开发经验。
“沈姐,快看这个!”周雨薇举着bb机挤过来,上面是区政府发来的邀请函,“他们想把星火模式作为典型案例推广,还要减免税收、提供政策扶持!”沈知意接过bb机,目光落在最后一行:“建议成立高校创新创业联盟”。
夜幕降临时,沈知意站在未名湖畔,看着湖面倒映的灯火。手机突然震动,是沈宁从杭城发来的视频通话。画面里,星辰肉饼的新门店正在剪彩,13岁的妹妹穿着小西装,神情自信而从容:“姐,我们的智能点餐系统上线后,效率提升了60%!”镜头一转,9岁的沈舒举着自己编写的小游戏:“我做了个肉夹馍大冒险!”
此时,陈默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沈姐,大家在等你开会。”沈知意转身,看见二十几个伙伴站在雪地里,手中的诺基亚手机屏幕亮起,连成一片温暖的光海。她突然想起创业初期的誓言——“让知识改变命运”,如今,这个誓言正在以超乎想象的方式实现。
回到实验室,团队立刻投入新的工作。他们要完善创业孵化系统,要筹备创新创业联盟,更要将成功经验复制到全国。沈知意打开日记本,钢笔尖在纸面流淌:“当清北的钟声与代码的敲击声共鸣,当学生的梦想与城市的发展同频,我们终于明白:星火燎原的意义,不仅在于创造财富,更在于点燃无数人心中的火种。”
窗外,春雪渐停,黎明的曙光正在地平线上升起。星火创研社的灯火,与远处中关村的霓虹遥相辉映,共同勾勒出一个属于创新创业的崭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