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20日,京城飘着细雪,星达信息科技公司总部的玻璃幕墙映出一片繁忙景象。沈知意站在顶楼的战略指挥中心,俯瞰着电子沙盘上跳动的全球版图——58家分布在各大城市的旗舰店如同璀璨星辰,实时数据在店铺图标间流转,显示着搭载7纳米芯片的电脑与平板的销售盛况。
“沈总,岛国半导体协会发来质询函。”助理将文件放在桌上,语气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兴奋,“他们质疑我们芯片技术的真实性,声称当前全球量产芯片工艺仅停留在12纳米。”沈知意轻笑一声,滑动平板电脑调出星火科技城的实时监控画面:晶圆厂内,光刻机的紫色光束在硅片上精密蚀刻,机械臂正将刚下线的7纳米芯片封装入盒。“回复他们,”她目光冷峻,“欢迎来星火科技城实地验证。”
与此同时,朱雀科技总部内,雷军将一杯咖啡推到沈知意面前,屏幕上展示着朱雀手机自研系统的测试数据:“基于星火7纳米芯片深度优化的‘朱雀oS’,流畅度比安卓系统提升40%,能耗降低35%。”他的手指重重敲在桌面上,“沈总,是时候让海外看看,谁才是技术的主宰。”
沈知意调出全球半导体产业地图,红色的星火标识如燎原之火,将海外企业的蓝色版图不断蚕食:“岛国企业至今卡在12纳米工艺,正是因为他们过度依赖ASmL的光刻机。”她放大星火实验室的研发界面,“而我们的自研光刻机采用了全新的量子蚀刻技术,精度达到0.1纳米级,这才是真正的降维打击。”
当天下午,星火科技召开全球发布会。沈知意站在聚光灯下,身后的大屏幕依次展示星达电脑、朱雀手机的拆解画面,7纳米芯片上细密的电路如同微观世界的银河。“今天,我要向全球宣布,”她的声音响彻会场,“星火科技正式开放7纳米芯片的技术授权,但有一个条件——”镜头特写她眼中的坚定,“采用授权技术的企业,必须使用中国标准的生产设备与工艺流程。”
台下顿时一片哗然。某海外媒体记者起身质问:“沈总,这是否意味着技术封锁?”沈知意从容不迫地调出数据对比:“过去十年,海外企业对中国实施了237项技术封锁。而现在,我们只是拿回属于自己的话语权。”她轻点屏幕,展示星火芯片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稳定运行测试,“当我们的产品性能是你们的十倍,凭什么不能制定规则?”
消息传回岛国,股市应声大跌。某半导体巨头的cEo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试图挽回颜面:“12纳米工艺完全能满足市场需求,7纳米不过是噱头!”然而,当全球消费者将星达电脑与岛国品牌进行性能对比直播时,画面中前者流畅运行大型3d游戏,而后者频频出现卡顿死机的场景,彻底击碎了这番说辞。评论区刷屏的“中国芯碾压”,成为社交媒体的热门话题。
在星火科技城的研发中心,沈舒带领的元宇宙团队正将自研系统与星达电脑深度融合。16岁的少女戴着VR眼镜,在虚拟空间中调试着跨设备交互功能:“二姐!当用户用星达主机登录元宇宙,数据加载速度比普通设备快七倍!”她兴奋地展示测试画面,虚拟角色的动作捕捉精度达到了电影级水准。
沈知意将这一成果同步分享给雷军,两人迅速敲定新的合作计划:“朱雀手机预装星火元宇宙入口,星达电脑提供算力支持,用生态闭环进一步巩固优势。”雷军眼中闪烁着光芒,“那些还在12纳米挣扎的海外企业,连我们的尾灯都看不见了。”
随着星火科技的技术反制措施生效,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开始重新洗牌。欧洲某汽车制造商主动寻求合作,希望将7纳米芯片应用于自动驾驶系统;非洲国家的通信运营商排队签订5G基站建设协议,指定使用星火的芯片与设备。而曾经不可一世的岛国半导体企业,不得不派出高层团队,低调前往星火科技城洽谈技术引进。
2005年跨年夜,沈知意站在星达旗舰店的落地窗前,看着店内消费者争相体验搭载7纳米芯片的电脑。一位年轻程序员兴奋地对同伴说:“这性能,跑我写的AI程序简直小菜一碟!”她的手机震动,收到大伯沈正国的消息:“丫头,工信部准备以星火标准制定国家半导体产业规划。”
沈知意翻开日记本,在跨年钟声中写道:“当我们的芯片突破7纳米,当自研系统颠覆行业生态,这场技术反制战早已超越商业竞争。我们夺回的不仅是市场份额,更是中国科技在全球的话语权。那些曾经卡住我们脖子的力量,终将在星火燎原的攻势下,感受到被时代淘汰的寒意。” 此时,窗外的烟花照亮了星达门店的LoGo,而属于中国智造的传奇,正随着新年的曙光,迈向更辽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