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5日,魔都艺术学院的公告栏前挤满了学生,最新的星宁影视《超能学院大作战2》演员招募海报被风吹得哗哗作响。海报上,陈赫穿着银色量子战衣,身后是AI生成的星际战舰,宣传语“下一个顶流,从这里诞生”格外醒目。表演系大三学生林小夏攥着报名表,手指微微发抖:“陈赫拍第一部时还是素人,现在片酬都破百万了……”
此时的陈赫正在杭城星宁影视总部,对着镜子整理定制西装。手机不断弹出消息,微博粉丝数突破1200万,商务合作邀约塞满邮箱。“陈老师,《超能2》的特效团队到了。”助理的声音打断他的思绪。推开会议室大门,3d全息投影中,新一季的科幻场景正在流转——量子校园悬浮在云端,学生们的超能力升级为跨时空作战。
“这次我们要玩点更大的。”陈赫在会议上挥动手臂,“让艺术院校的学生参与剧本共创,每个学校设计专属的超能力体系!”他调出星宁的“校园创意库”,上面已经堆满了来自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院校的脑洞方案:“中戏提出用京剧脸谱发动攻击,北电设计了胶片形态的时空穿越器……这些创意完全可以用AI转化为现实!”
消息传回各大艺术院校,宛如投入巨石的深潭。北京电影学院的阶梯教室里,导演系学生李阳兴奋地对同学说:“星宁这次招募200名群演,表现好的直接升为主角!听说参与《超能2》的学生,都能获得星宁的专业培训!”他展示手机里的通告单,群演日薪从1500元涨到3000元,若被AI选中成为“潜力之星”,还能签约星宁旗下的新星经纪公司。
在杭州星宁影视基地,《超能2》的拍摄现场热闹非凡。来自全国20所艺术院校的学生戴着动作捕捉设备,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场景中奔跑。AI导演系统实时分析每个人的表演数据,头顶的全息提示屏不断弹出建议:“林小夏,眼神再锐利30%”“李阳,走位速度加快0.5倍”。休息间隙,学生们围着陈赫请教经验,他笑着展示自己的智能手表:“看,这是星宁给主演配备的‘演技分析器’,能精准到每个微表情。”
随着拍摄推进,校园明星的裂变效应开始显现。某戏剧学院的学生在片场即兴发挥的“超能力失控”桥段,被AI剪辑成短视频发布后,单日播放量破亿。星宁立即为他定制个人短剧《失控超能力日常》,启用“学生主创+AI辅助”模式,从剧本到成片仅用72小时。短剧上线后,该学生微博粉丝一夜暴涨500万,商业代言接踵而至。
这场校园造星运动彻底改变了娱乐圈的生态。传统经纪公司的星探们涌入艺术院校,却发现学生们早已被星宁的“校园星探系统”抢先一步。该系统通过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社交平台动态,甚至连食堂打饭的视频都纳入评估,精准挖掘有潜力的新人。某经纪公司老板在行业论坛上感慨:“我们还在看颜值,星宁的AI已经在分析演技基因了!”
陈赫的成功更是激励了无数学生。他成立的“超能创作社”在各大院校遍地开花,学生们自发用星宁的AI工具拍摄微短剧。在抖音上,#超能学院学生作品#的话题播放量突破500亿,涌现出一大批风格各异的校园明星:有擅长无厘头喜剧的“寝室F4”,有靠古风特效出圈的“汉服少女团”,甚至还有用AI生成虚拟偶像组合的技术宅团队。
2007年盛夏,星宁影视举办首届“校园星光盛典”。红毯上,身着量子纤维礼服的陈赫与新晋校园明星们并肩而行,身后的全息屏幕实时播放着他们的代表作。沈知意站在颁奖台上,看着台下青春洋溢的面孔:“星宁要做的,不是制造明星,而是让每个有才华的年轻人都能发光。”她宣布启动“百万新星计划”,未来三年投入50亿,扶持100万名校园创作者。
当《超能学院大作战2》首播时,收视率直接刷新国内网剧纪录。剧中,陈赫带领着新一代校园明星,在量子宇宙中展开冒险,而现实中的他们,正用科技与创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在星宁影视的推动下,艺术院校不再只是人才的摇篮,更成为了造星工厂,源源不断地向娱乐圈输送着新鲜血液,彻底改写了明星诞生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