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瓛先赶到李景隆家,见到李景隆后,赶忙呈上令牌,说道:“李统领,太孙殿下有令,藩王进京,京城安保吃紧,特命您带领禁卫军加强警戒,时刻留意城中动向。”
李景隆接过令牌,端详一番,神色庄重地说道:“蒋指挥使,让太孙殿下放心,我定当恪尽职守,确保京城万无一失。”
说罢,他立刻召集禁卫军将领,传达朱雄英的命令,安排部署各处的警戒任务。
与此同时,蒋瓛又安排了一名亲信,快马加鞭赶往周王所在的驿站。
那名亲信赶到驿站后,见到周王朱橚,恭敬行礼,说道:“周王殿下,太孙殿下让小的前来告知,今日您舟车劳顿,先在驿站休息,明日太孙殿下将在文华殿接见您。”
朱橚微微点头,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说道:“有劳太孙殿下挂念,我知晓了。”
安排妥当这一切后,蒋瓛返回文华殿复命。
朱雄英听闻诸事已办妥,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了些,说道:“好,做得不错。往后多日,京城局势复杂,你多留意着点。”
蒋瓛再次跪地行礼:“是,殿下。”
待蒋瓛退下以后,朱雄英坐在文华殿内,陷入沉思,对于自己的这个五叔,他应该如何对待。
周王朱橚喜好医学、农学,且为人温和,在藩王中口碑颇佳。此次接见,既要展现太孙的威严,也要凸显对周王的尊重与亲近。
思索片刻无果后,朱雄英索性处理政务。
随手拿起一份奏章,展开一阅,眉头微微一蹙。这是一份关于外交事务的奏报,棒子国派遣使者前来参加朱雄英的册封典礼。
近年来,棒子国局势复杂多变,内部争斗不断,对大明的态度也摇摆不定。此次其派使者前来,背后意图着实难测。
朱雄英深知,对待棒子国使者,必须拿捏好分寸,既不能过于亲近,以免其恃宠而骄,也不能过于冷淡,引发不必要的争端。
好在有内阁辅佐,朱雄英翻开内阁针对棒子国使者一事呈上的建议,见其详细规划了接待事宜,由鸿胪寺依惯例接待,安排食宿,且特别强调接待规格要适中,既不过于铺张,以免让棒子国误解,也不过于简陋,避免被其轻视。
同时,建议在使者觐见时强调大明威严与地位,明确藩属国义务,对棒子国内部纷争秉持不轻易插手原则,但绝不允许其影响邦交。
朱雄英点头认可,提笔批示按此执行,并要求鸿胪寺务必落实到位。
放下棒子国事务的奏章,朱雄英又拿起关于沿海倭寇侵扰的奏报。
倭寇日益猖獗,沿海百姓苦不堪言,这让朱雄英深感忧虑。
他阅读着内阁提出的应对之策,诸如抽调精锐组建海防部队、发展海上巡逻机制、建立预警设施以及鼓励民众提供情报等,虽有一定可行性,但朱雄英觉得还需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倭寇之乱,关键在倭国管束不力。”朱雄英喃喃自语,心中已然有了主意,“先礼后兵,派使者严令倭国自行解决倭寇问题,若其无法管好本国刁民,大明绝不坐视沿海百姓受苦,必要时大军压境,将倭国纳入版图,我大明泱泱大国,定能管理好现在的倭国子民。”
朱雄英深知此乃重大决策,需谨慎行事。于是,他决定双管齐下,一边按内阁建议加强海防,一边筹备遣使倭国。
朱雄英高声传唤:“来人,去请铁铉大人。”
不多时,铁铉匆匆赶来,进入文华殿便行礼:“太孙殿下,唤臣何事?”
朱雄英神情严肃,指着倭寇奏报说道:“铁大人,倭寇肆虐沿海,百姓深受其害。内阁所提加强海防之策固然要推进,但我意还要派使者前往倭国,勒令他们自行解决倭寇问题。若倭国不从,大明不排除武力手段。此事重大,需从长计议。我命你即刻去与鸿胪寺商议出使倭国的具体事宜,包括选派合适使者、拟定勒令文书等。另外,将此奏折呈给陛下御览,看陛下态度如何。”
铁铉领命:“殿下放心,臣定与鸿胪寺仔细商讨,尽快拿出可行方案,并将奏折呈给陛下。”
铁铉离去后,朱雄英又陷入沉思,他深知接下来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无论是接见藩王、应对棒子国使者,还是解决倭寇问题,都关乎大明的大事。
御书房……
朱元璋手里拿着朱雄英送来的奏折,眼睛死死盯着上面的字,脸色一会儿严肃,一会儿又有点欣慰。
看完后,他把奏折往桌上一放,忍不住乐了:“这混小子,还真没让咱失望!碰上倭寇这麻烦事儿,脑子转得挺快,主意也够硬气。”
朱雄英这双管齐下的法子,朱元璋觉得太对味儿了。
这先礼后兵的路数,朱元璋越想越觉得妙。要是倭国听话,乖乖把倭寇收拾了,那大家都省心,大明也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要是倭国敢不听话,咱大明再出兵,那也是他们自找的,咱占着理儿呢。
不过,朱元璋也知道,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那是天大的事儿。派使者去倭国,话该咋说,态度咋拿捏,这里头门道可多了。
琢磨了好一会儿,朱元璋喊来太监,说道:“去,给皇太孙传个话,就说他递上来的折子咱看了,对付倭寇这办法,咱觉得中!不过,派使者去倭国这事儿,可得小心着办。找的使者得又有本事又靠谱。加强海防那些事儿,让下面的人办好就行了,出兵这事儿,虽说现在只是备着,但也得提前打算,啥都得准备好咯。”
太监赶忙应了一声,一溜烟儿跑出去传话了。
朱元璋看着太监跑出去的背影,又抬头看看殿外的天,心里琢磨着,这混小子啥时候给他生个重孙,他也好退休当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