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独自于昏暗的房间里来回踱步,沉重的脚步声在寂静中不断回响,每一步都仿佛踏在自己的心尖上。房内烛火摇曳不定,将他的身影肆意扭曲拉长,愈发衬出他此刻内心的彷徨与挣扎。
免死铁券,这一方小小的铁制物件,却凝聚着无尽的荣耀与希望,是他与淮西集团多年来在血雨腥风中出生入死、奋力拼杀建功立业的有力见证,更是家族在这波谲云诡、风云变幻的朝堂中得以安身立命的最后依仗。可如今,它却好似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交出它,便等同于亲手斩断了那根维系着家族安危与昔日无上辉煌的坚韧绳索;不交出,全族老小的性命恐怕转瞬之间便会消逝,化为乌有。
他的脑海中不受控制地不断浮现出家人的面容:那些娇弱可爱的孙辈们,脸上挂着天真无邪的灿烂笑脸,可或许明日就会因这场突如其来的灾祸而失去庇护,陷入那无尽的恐惧与颠沛流离的悲惨命运之中;贤淑温婉的妻子,多年来与他相濡以沫、患难与共,若因自己的一个决定而遭受牵连,他又怎能做到心安理得?还有那些自战火纷飞的乱世起,便紧紧追随自己的淮西集团兄弟,在沙场上,他们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将满腔热血与无限忠诚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大明,献给了这份他们共同拼死打拼的伟大事业,可如今,却都要面临如此艰难、生死攸关的抉择。
李善长停下脚步,目光望向窗外那片被沉沉夜色笼罩的庭院,重重地长叹一声,声音里满是疲惫与无奈,仿佛一瞬间被抽干了所有力气。他心里十分清楚,此事已绝非自己一人能够独自决定,必须与淮西集团的兄弟们共同商议,毕竟这关系着整个集团的生死存亡与未来走向。
于是,李善长命管家秘密召集淮西集团的重要将领们前来府邸。夜色愈发深沉,如水的月光静静洒在庭院之中,给这原本庄严肃穆的府邸无端增添了几分凄凉与哀伤的氛围。将领们陆续抵达,他们神色凝重,脚步匆匆,往日意气风发、威风凛凛的模样早已被深深的忧虑与不安所彻底取代。众人齐聚在大厅之中,气氛压抑得令人几近窒息,仿佛连空气都已彻底凝固。
待众人坐定,李善长缓缓起身,目光逐一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声音沙哑地将朱雄英提出的计划告知大家。话音刚落,大厅内瞬间炸开了锅。
“这怎么行!免死铁券可是陛下赐予我们的至高殊荣,是我们的命根子,怎么能如此轻易地就交出去?”一位年轻气盛的将领率先站起身来,满脸涨得通红,情绪激动地大声叫嚷道。
“是啊,交出免死铁券,往后我们还能有什么保障?一旦朝堂再对我们不利,我们岂不是只能任人宰割、毫无还手之力?”另一位将领也随声附和,眼中满是不甘与愤怒的熊熊火焰。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急切地表达着心中的不满与抗拒,情绪愈发激动。有人甚至猛地一拍桌子,“砰”的一声巨响在大厅中回荡,而后站起身来,扯着嗓子大声吼道:“与其坐以待毙、等着被处置,不如起兵反抗!我们手中有兵有将,未必不能拼出一条活路,杀出一片属于我们的天地!”此言一出,大厅内瞬间安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这位将领身上,空气仿佛都因这大胆、近乎疯狂的言论而变得稀薄,让人喘不过气。
就在这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管家匆匆走进大厅,在李善长耳边低声快速地低语几句。李善长微微一怔,随即神色稍稍缓和,对众人说道:“先暂且安静一下,有新的消息传来。”
原来,凉国公蓝玉、信国公汤和、魏国公徐允恭、开国公常升、颍国公傅友德听闻要收走免死铁券的消息后,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蓝玉身为朱雄英的舅姥爷,一直以来对朱雄英寄予了极高的期望,他深知这位皇太孙聪慧过人、睿智非凡,且心怀天下、志向高远。当得知朱雄英力主通过收免死铁券推动改革时,蓝玉立即召集府中幕僚,神色庄重、语气严肃地说道:“皇太孙朱雄英,自幼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才略与胆识,深受陛下的看重与栽培,其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皆是以大明江山的长治久安为根本出发点。此次改革举措,表面上看似是削夺我等手中的权柄,实际上却是为了稳固国本、消除隐患,乃是利国利民的长远之计。我等深受皇恩,享受着荣华富贵,理应为国分忧,积极主动地配合改革大业。雄英不会害我的。”言罢,即刻命亲信快马加鞭,将自己的免死铁券恭敬地呈递给朱雄英。
信国公汤和与朱元璋相识于微末,多年来一路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打下了这大明江山,对朱元璋的决策向来深信不疑。同时,他也十分看好朱雄英,觉得这位皇太孙有勇有谋、气度不凡,定能带领大明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此次听闻改革之事,他没有丝毫的犹豫与迟疑,立即派人将自己的免死铁券呈给朱雄英,还特意附上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信中表达了对改革的全力支持,并诚挚地表示愿意为稳定淮西集团贡献自己的力量。
魏国公徐允恭与朱雄英自幼一起长大,两人关系极为亲密,宛如亲兄弟一般,再加上他又是太孙妃的大哥,对朱雄英自然是毫无保留地全力支持。他接到消息后,只是微微一笑,对家人轻松地说道:“雄英此举,必有其深远的用意与考量,我们全力配合便是,无需多言。”而后迅速派人将铁券呈给朱雄英,还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忙联络其他支持改革的势力,愿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添砖加瓦。
开国公常升作为朱雄英的舅舅,一直对这个外甥关爱有加,对他的能力和抱负也十分了解。他在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便果断地差人将铁券送出,同时附上一封家书,在家书中细细叮嘱朱雄英万事都要小心谨慎,若有任何需要帮忙的地方,尽管开口,舅舅定会全力以赴。
颍国公傅友德身为太孙侧妃的爷爷,虽平日沉默寡言、不喜多言,但对朱雄英的能力却是打心底里认可和信任。听闻此事,他只是默默点了点头,便立刻让亲信把铁券送去,还私下向身边人表示,一定会全力支持太孙的改革举措,若有人敢从中作梗、破坏改革,他绝对不会坐视不管,定要让那些人知道厉害。
李善长将这些消息一一告知众人,大厅内顿时一片哗然。那些原本叫嚷着要起兵反抗的将领们,此刻也都面面相觑,神色中满是惊讶与动摇,原本坚定的反抗之心开始出现了松动。
李善长见状,顿时怒目圆睁,猛地一拍桌子,“啪”的一声巨响震得大厅内的空气都似乎颤抖起来:“糊涂!你们都给我清醒清醒!凉国公、信国公、魏国公、开国公、颍国公他们,哪一个不是战功赫赫、威震四方,又深受陛下的信任与倚重?他们都如此坚定地信任皇太孙,全力支持改革,你们却在这里妄言起兵反抗!这不是自寻死路又是什么?”他的声音因愤怒而微微颤抖,眼神中透露出前所未有的严厉与决绝,“陛下掌控着天下兵马,实力强大无比,我们这点兵力与之抗衡,不过是以卵击石、自不量力。一旦起兵,便是公然谋反,不仅我们自身性命不保,整个家族都将被诛灭九族,你们可曾想过这样的严重后果?”
那位提议起兵的将领被李善长的怒吼震得呆立当场,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虽心有不甘,但也被这一番话彻底震住,不敢再吭声,气焰顿时消散殆尽。大厅内再次陷入了沉默,只有偶尔传来的沉重呼吸声,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众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痛苦与纠结。
李善长的语气稍微缓和了一些,目光缓缓扫过众人,语重心长地说道:“兄弟们,我知道大家心中有不甘,有委屈,这我都理解。可如今形势危急万分,皇太孙能为我们求情,给我们这个难得的机会,已经是仁至义尽。若我们不识好歹,执意抗拒到底,全族都将遭受灭顶之灾,陪葬于我们的固执与冲动。我们辛苦打拼这么多年,风里来雨里去,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家族能够安稳度日,为了兄弟们能有个好的归宿,子孙后代能平安幸福吗?难道你们真的想让这一切都毁于一旦,化为泡影?”
众人听了李善长的话,又想到蓝玉等人的态度,纷纷低下了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想起家中的妻儿老小,想起那些在战火中失去生命的战友,他们的心中满是纠结与痛苦,仿佛有无数把刀在来回切割。是啊,起兵反抗,无疑是将整个家族推向万劫不复的无底深渊,可交出免死铁券,又实在是难以割舍,那毕竟是多年的荣耀与保障。
大厅内的气氛沉重得让人几近窒息,烛火跳动,昏黄的光线映照着众人憔悴而又迷茫的面容。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每一个人都在心中反复权衡着利弊,做着这艰难无比、关乎生死存亡的抉择。
许久,一位资历较老的将领缓缓站起身来,他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仿佛是从岁月的深处传来:“老李,我明白你的苦心。事到如今,或许也只有配合皇太孙这一条路可走了。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毁了整个家族,毁了兄弟们用命换来的一切,不能让那些牺牲的战友白白丢了性命。”他的话语如同一块巨石,打破了平静,也让众人心中的天平开始缓缓向配合改革的一端倾斜。
其他将领们听了,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深知,李善长的话句句在理,起兵反抗只是一时的意气之举,根本无法改变大局,只会带来更加可怕的灾难。而配合皇太孙,虽然要交出免死铁券,失去最后的保障,但至少还有一线生机,能保住家族的性命和未来,为家族和淮西集团赢得一丝希望。
李善长看着众人的反应,心中微微松了一口气。他知道,大家终于冷静了下来,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虽然这个决定无比艰难,每一个人都要经历内心的煎熬与挣扎,但为了家族,为了淮西集团,这或许是唯一的选择,也是他们不得不走的一条路。
“兄弟们,既然大家都想通了,那我们就齐心协力,紧密配合皇太孙。只要我们诚心悔过,日后继续为朝廷效力,为大明的江山社稷贡献力量,相信陛下和皇太孙也不会亏待我们,定会念及我们的功劳与付出。”李善长的声音坚定而有力,给众人注入了一丝难得的信心与勇气,让这压抑的大厅里有了些许希望的曙光。
众人纷纷站起身来,齐声应道:“一切听凭韩国公的安排!”声音在大厅内久久回荡,虽然依旧带着几分无奈与苦涩,但也多了一份团结与坚定,一份共渡难关的决心与信念。
在这场艰难的权衡利弊中,淮西集团的将领们终于做出了决定。他们深知,这是一场充满未知与风险的赌博,也是一次关乎生死存亡的重生机会。而未来的路,还充满着无数的未知与挑战,但至少此刻,他们选择了相信李善长,相信皇太孙,相信大明王朝的未来还有他们的一席之地,还有他们继续为国家、为家族拼搏奋斗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