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年,正值丁丑,暮春的金陵城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锦绣画卷,处处流淌着蓬勃朝气。秦淮河蜿蜒穿城,河水悠悠,水波荡漾间,一艘艘画舫如灵动的游鱼轻盈滑过。舫上,歌女们身着绚丽华服,面若桃花,朱唇轻启,那婉转缠绵的吟唱,随着微风,飘散在粼粼波光之上,为这旖旎春光更添一抹柔媚风情。
沿着河岸前行,便至朱雀大街。此处热闹繁华,店铺鳞次栉比,一家挨着一家,绵延不绝。绸布庄里,五彩斑斓的绸缎在微风中轻轻飘动,似一道道绚丽的云霞;杂货铺中,琳琅满目的货物堆积如山,摆满了每一寸货架。街头小贩们扯着嗓子高声吆喝,那富有韵律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与行人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充满烟火气的市井乐章。阳光洒在青石板路上,反射出柔和的光芒,将这座承载着大明荣耀与梦想的都城,映衬得格外温暖而迷人。
然而,在这一片祥和繁荣的表象之下,一场风暴正悄然在暗处蛰伏、酝酿。洪武三十年的科举会试,历经数月的紧张筹备与激烈角逐,终于在万众瞩目的期待中落下帷幕。这本应是一场见证无数士子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功成名就的荣耀时刻,可放榜的那一刻,却犹如一块巨石猛然投入平静无波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巨浪,将整个金陵城乃至大明的朝堂,都无情地卷入了一场激烈的纷争漩涡之中。
此次会试,主考官由皇帝朱元璋亲自钦点刘三吾担任,副手则是白信蹈。说起刘三吾,在当时的大明可谓声名赫赫,无人不知。他出生于湖南茶陵的一个书香世家,家中藏书万卷,自幼便沉浸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之中。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每日手不释卷,无论是儒家经典、历史典籍,还是诗词歌赋、诸子百家,他都广泛涉猎,且能融会贯通。凭借着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他在学术领域逐渐崭露头角,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儒。
早年,元朝朝廷听闻刘三吾的大名,多次派人前来征召,许以高官厚禄,希望他能出山为朝廷效力。然而,刘三吾却对元朝的统治深感失望,他不愿与腐朽的朝廷同流合污,毅然拒绝了元朝的邀请,选择隐居乡间,开设私塾,潜心讲学。在那段日子里,他广收门徒,将自己的学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他的课堂生动有趣,深入浅出,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思想。在他的悉心教导下,众多学子学有所成,成为当地的栋梁之才。刘三吾的声名也因此越传越远,吸引了四方学子慕名前来求学,他的私塾一时门庭若市,成为当地的文化中心。
大明建立后,朱元璋求贤若渴,广纳天下英才。他久闻刘三吾的大名,对其才华和品德极为赏识,于是多次派遣使者,带着诚挚的邀请和丰厚的礼物,前往茶陵邀请刘三吾出山。刘三吾被朱元璋的诚意所打动,同时也看到了大明王朝蓬勃发展的希望,他深感自己有责任为国家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于是欣然应允,踏上了为大明王朝效力的征程。
入仕以来,刘三吾深受朱元璋的信任与重用,参与了诸多关乎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事务。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他参与编写《大诰》。《大诰》是朱元璋亲自下令编纂的一部具有特殊意义的法令典籍,旨在将自己的治国理念、法令规章以及对臣民的训诫,以通俗易懂的文字编纂成册,在全国范围内颁布推行。刘三吾与一众饱学之士日夜操劳,他们深入研究朱元璋的治国思想,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现行法规,精心筛选、整理内容,逐字逐句地进行斟酌修改。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意义非凡的《大诰》。《大诰》颁布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它犹如一盏明灯,为广大臣民指明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对稳定社会秩序、普及法制观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后,刘三吾又主持编纂《寰宇通志》。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广泛收集天下地理、人文、物产等各方面的信息。刘三吾不辞辛劳,亲自带领编纂团队,奔赴全国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他们翻山越岭,穿越江河湖海,深入每一个角落,详细记录当地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物产资源等情况。回到京城后,又对收集到的海量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研究,精心编纂。在刘三吾的精心组织和严格要求下,《寰宇通志》终于编纂完成。这部巨着犹如一幅详尽的江山画卷,将大明王朝的广袤疆土、丰富物产和多元文化一一展现在世人面前,为国家的行政管理、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成为后世研究大明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典籍。
除此之外,刘三吾还肩负着教导诸位皇子和太孙朱雄英的重任。他深知教育对于国家未来的重要性,对待教学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在课堂上,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皇子们传授知识和治国理政的道理;在生活中,他关怀备至,言传身教,培养皇子们的品德和修养。在他的悉心教导下,诸位皇子和朱雄英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更在为人处世和治国理念上深受启发。正因如此,刘三吾在朝中威望极高,成为士林领袖,被尊称为“三老”之一。无论是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还是民间的文人墨客,都对他敬重有加,他的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和推崇。
会试期间,刘三吾与白信蹈秉持着公正、严谨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阅卷工作中。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贡院,他们便已在阅卷房内正襟危坐,神情专注。面前堆积如山的试卷,每一份都承载着天下士子的梦想与期盼,每一个字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努力。刘三吾和白信蹈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们不敢有丝毫懈怠,逐字逐句地审阅每一份试卷,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他们从文章的立意入手,仔细揣摩考生的思想深度和对问题的见解。那些立意高远、观点新颖的文章,总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让他们忍不住击节赞赏;而对于那些立意平庸、缺乏创新的答卷,则会让他们微微皱眉,深感惋惜。接着,他们会分析文章的结构,看其是否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有深刻的思想,还要有严谨的结构,才能将观点阐述得淋漓尽致。他们对文字的功底也极为看重,从用词的准确、语句的通顺,到修辞手法的运用,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量。遇到那些文字优美、文采斐然的段落,他们会反复诵读,品味其中的韵味;而对于那些语句不通、错别字连篇的内容,则会耐心地进行标注和修改。此外,他们还会关注书写的规范,整洁美观的卷面往往能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潦草难辨的字迹则可能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在那些日子里,贡院的阅卷房内灯火长明,刘三吾和白信蹈常常废寝忘食,沉浸在试卷的海洋中。他们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忘记了外界的喧嚣,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选拔出真正的人才。他们深知,此次科举肩负着为国家遴选栋梁的重任,每一个决定都关乎着士子的命运,关乎着大明的未来。他们不敢有丝毫的偏袒和私心,只希望能为国家选拔出最优秀、最有才华的人才,为大明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经过多日的辛勤努力,他们终于从众多试卷中遴选出了五十二名贡士。在他们眼中,这些贡士皆是才华横溢、品学兼优之人,他们的文章或见解独到,或文采出众,或品德高尚,足以成为大明的中流砥柱。刘三吾和白信蹈看着这份凝聚着他们心血的榜单,心中充满了欣慰和期待,他们期待着这些贡士能在未来的仕途上大展宏图,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放榜之日,天刚蒙蒙亮,贡院门口便已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们早早地聚集在此,他们怀揣着梦想和期待,眼神中闪烁着紧张与兴奋的光芒。有的考生神情紧张,双手不自觉地揉搓着衣角,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那微微颤抖的身体暴露了他们内心的不安;有的考生目光坚定,自信满满地仰望着高悬的榜单,嘴角微微上扬,似乎早已胜券在握;还有的考生三五成群,低声议论着,相互安慰打气,他们的话语中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未知的担忧。
随着一声“放榜咯”的高喊,人群瞬间沸腾起来,大家如潮水般涌向榜单,那汹涌的人潮仿佛要将贡院的大门淹没。人们的眼睛急切地在密密麻麻的名字中搜寻着自己的身影,有的伸长了脖子,有的踮起了脚尖,还有的甚至不顾一切地往前挤,生怕错过了自己的名字。
“找到了,我中了!”一个年轻的考生兴奋地跳了起来,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喜悦,那灿烂的笑容如同春日里盛开的花朵。他的同伴们纷纷围拢过来,向他表示祝贺,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真诚的笑容,那喜悦的氛围仿佛能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
然而,这样的喜悦并没有在人群中持续蔓延,很快,人群中出现了异样的声音。
“怎么全是南方人?北方考生一个都没有?”有人发出了质疑,声音中带着惊讶与愤怒,那瞪大的双眼和紧皱的眉头,显示出他内心的难以置信。
“这其中肯定有猫腻,主考官刘三吾是南方人,他肯定偏袒同乡!”另一个人附和道,情绪激动,挥舞着手臂,仿佛要将心中的不满全部宣泄出来。
质疑声越来越大,如涟漪般迅速扩散开来,瞬间传遍了整个贡院门口。不一会儿,整个贡院门口都被愤怒的人群包围,北方考生们义愤填膺,他们认为这次会试结果极不公平,是刘三吾的私心作祟,导致他们这些北方士子失去了进入仕途的机会。人群开始骚动,有人高喊着“还我公道”,那激昂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充满了愤怒和不甘;有人则将手中的书本、行囊砸向贡院的大门,那沉闷的撞击声仿佛是他们对不公命运的抗议。场面一度失控,混乱不堪,贡院门口陷入了一片混乱和喧嚣之中。
消息如插上翅膀般迅速传遍了整个金陵城,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着这场科举风波。茶楼酒肆里,人们纷纷放下手中的茶盏、酒杯,热烈地讨论着这件事。有的人认为北方考生的质疑不无道理,毕竟五十二名贡士全是南方人,这样的结果实在令人难以信服,难免会让人怀疑其中存在暗箱操作;也有人为刘三吾辩护,称他一生清正廉洁,治学严谨,德高望重,断不会做出徇私舞弊之事,其中或许另有隐情,说不定是南北教育水平存在差异,导致北方考生在此次考试中表现不佳。各种观点和猜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整个金陵城都沉浸在一片议论纷纷的氛围之中。
很快,这场风波传到了太孙朱雄英的耳中。此时,朱雄英正在东宫书房内研读经史,他眉头微皱,放下手中的书卷,陷入了沉思。他深知科举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这不仅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更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阶层流动的关键机制。一个公平公正的科举制度,能够让天下士子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进入仕途,为国家效力,从而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反之,若科举出现不公,必将引发社会的不满和动荡,对朝廷的公信力和国家的稳定造成严重影响。此次会试引发的争议,若不妥善处理,后果不堪设想。
朱雄英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起身前往皇宫,向朱元璋汇报此事。一路上,他心情沉重,脑海中不断思索着应对之策。他深知此事棘手,既要维护朝廷的威严和科举的公正,又要安抚北方考生的情绪,平息这场风波。这其中的分寸和平衡,实在难以把握。
进入皇宫,来到朱元璋的御书房,朱雄英恭敬地行了大礼,然后将科举会试放榜后引发的风波一五一十地向朱元璋禀报。朱元璋听完,脸色阴沉得可怕,他重重地拍了一下桌子,怒声说道:“岂有此理!科举乃国家大事,关乎天下士子的前途命运,竟出现如此荒唐之事!若不彻查,如何向天下人交代?”那愤怒的声音在御书房内回荡,显示出他内心的极度不满和愤怒。
朱雄英见状,赶忙上前劝慰道:“皇爷爷息怒,此事或许另有隐情。刘三吾老师一向德高望重,深受士林敬仰,孙儿相信他不会做出有负皇恩、违背公义之事。但此事已然引发轩然大波,若不妥善处理,恐会影响朝廷的稳定,还望皇爷爷三思。”朱雄英的话语中充满了关切和担忧,他希望能够平息朱元璋的怒火,让他冷静下来,理性地处理这件事情。
朱元璋看着朱雄英,眼中的怒火渐渐平息,他微微点头,说道:“雄英,你所言甚是。此事关系重大,必须彻查清楚,给天下人一个公正的交代。咱这就下令,成立调查小组,务必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朱元璋的语气中透露出坚定和决心,他深知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必须要严肃对待,不能有丝毫马虎。
于是,一场关乎大明科举公正、国家稳定的调查行动,在朱元璋的一声令下,正式拉开了帷幕。而这场调查,又将揭开怎样的真相?等待刘三吾、朱雄英以及整个大明王朝的,又将是什么样的命运转折?一切都还是未知数,金陵城的上空,阴云密布,仿佛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整个大明王朝都将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