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内,气氛压抑得近乎窒息,死寂的空气仿佛被无形的大手紧紧攥住,令人喘不过气。殿中,巨大的红漆立柱犹如沉默的卫士,冷峻地矗立着,却也在这令人胆寒的氛围中,隐隐透着一丝不安。殿顶琉璃瓦外的天色暗沉,铅云低垂,给整座宫殿蒙上了一层不祥的阴影,飞檐上的瑞兽雕塑,此刻也仿若凝固,失去了往日的灵动,默默见证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朱元璋高坐在龙椅之上,宛如一座威严的怒峰。他的身躯微微前倾,双手紧紧抓住龙椅的扶手,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岁月在他脸上刻下的沟壑,此刻因愤怒而愈发深刻,犹如一道道被狂风肆虐的深谷。他的眼眸中燃烧着熊熊怒火,那是被北方考生持续抗议彻底点燃的燎原之火,仿佛能将世间一切不公与忤逆焚烧殆尽。
“欺君罔上!这是公然挑衅朝廷的威严!”朱元璋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轰然炸响,宛如惊雷滚滚,震得殿内的大臣们身体一颤,心中惶恐不安。“这科举关乎国家的根基,如今竟被搅得乌烟瘴气,成何体统!”
明朝自建立之初,北方地区便饱经战火洗礼,历经多年动荡,好不容易才重回汉人政权的怀抱。朱元璋深知,北方的稳定对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北方的读书人,在当地拥有深厚的根基和广泛的影响力,他们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北方民心的向背。多年来,朱元璋一直致力于笼络北方的读书人,试图将他们纳入朝廷的羽翼之下,为大明的稳固添砖加瓦。
然而,这次科举的录取结果,却如同一把锋利无比的匕首,毫无征兆地直直刺向他精心构筑多年的北方统治蓝图。南北之间的矛盾,被这一结果彻底激化,犹如一座沉寂已久的火山,瞬间爆发,喷涌出炽热的岩浆,极有可能造成南北之间难以弥合的政治裂痕,严重危及朝廷对北方的掌控。
在盛怒的驱使下,朱元璋不假思索地挥笔写下诏书,言辞激烈地指责刘三吾和白蹈信等人为“胡惟庸余党”。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回溯到十多年前,那时刘三吾曾上书为胡惟庸鸣冤。这桩被岁月尘封的旧账,此刻被他无情地翻出,成为了定罪的关键铁证。在他被愤怒蒙蔽的双眼中,刘三吾的行为无疑是对朝廷的公然背叛,是隐藏多年的“反贼”行径。
“刘三吾,你枉朕对你的信任!”朱元璋咬牙切齿地低语,声音中充满了失望与愤怒。
朱雄英听闻此事后,心急如焚,一颗心仿佛被放在熊熊烈火上炙烤,痛苦不堪。他顾不上整理衣冠,立刻快马加鞭地向皇宫奔去。马蹄声急促而沉重,仿佛他此刻慌乱的心跳。
一进入皇宫,朱雄英便一路小跑,朝着奉天殿的方向狂奔。他的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发丝也因奔跑而略显凌乱,但他浑然不觉,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为老师和众位大臣求情!
当他冲进奉天殿时,脚步踉跄了一下,差点摔倒。他顾不上调整呼吸,扑通一声跪在朱元璋面前。
“皇爷爷,”朱雄英的声音因为焦急而微微颤抖,带着一丝哭腔,“老师一生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对朝廷忠心耿耿,日月可鉴,绝不可能做出背叛朝廷之事。此次科举录取,其中必定另有隐情。还望皇爷爷念在老师多年来为朝廷兢兢业业、劳苦功高的份上,从轻发落。再者,其余诸位大人平日里也都尽忠职守,如此重罚,实在让人于心不忍,处罚是不是过重了些。”朱雄英抬起头,眼中满是恳切,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朱元璋看着跪地求情的朱雄英,心中百感交集。他深知朱雄英重情重义,这份情义让他倍感欣慰。在他心中,朱雄英是他最为疼爱的孙儿,也是他寄予厚望的未来君主。然而,此刻朝堂局势错综复杂,北方局势岌岌可危,容不得他有丝毫的妇人之仁。
他沉默良久,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的扶手,发出沉闷而有节奏的声响,每一声都像是在权衡利弊,在情感与理智之间艰难抉择。
“雄英,”朱元璋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沙哑,仿佛带着岁月的沧桑和无尽的疲惫,“你这份重情重义,朕都看在眼里,很是欣慰。但你要明白,此事关乎朝廷的威严,更关乎北方的稳定大局,朕不得不慎重考量。若处罚过轻,难以平息北方考生的怒火,一旦北方因此大乱,那才是真正的大祸临头。为君者,有时候必须懂得取舍,要以天下苍生为重啊。”朱元璋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和疲惫,他望着朱雄英,仿佛在期待着他的理解。
朱雄英低着头,心中满是无奈与不甘。他明白朱元璋所言不无道理,作为一国之君,必须以大局为重。但他实在不忍心看到老师和其他大臣遭受如此重罚。
他的心中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只能不断磕头,额头重重地磕在冰冷的地面上,发出沉闷的声响,恳请朱元璋手下留情。
“皇爷爷,求您开恩,再给他们一次机会吧。”朱雄英的声音中带着绝望的哀求。
最终,朱元璋念在刘三吾年事已高,再加上朱雄英极力求情,心中的怒火稍稍平息了些。他长叹一口气,仿佛吐出了心中所有的疲惫和无奈。
“刘三吾虽罪不可恕,但念其年老,且有你求情,免去死罪,发配西北,让他在那偏远之地好好反省。”朱元璋的声音中没有了愤怒,只剩下无尽的疲惫。
而对于白信蹈、张信等十一人,原本朱元璋盛怒之下判了凌迟处死,在朱雄英的极力阻止下,改为了斩立决。朱雄英深知凌迟之刑太过残忍,他不忍心看到这些大臣遭受如此酷刑,即便他们可能存在一些过错,但罪不至如此。
“皇爷爷,凌迟之刑太过残忍,他们罪不至此啊。”朱雄英苦苦哀求。
圣旨下达后,整个朝堂陷入了一片死寂。大臣们噤若寒蝉,不敢发出一点声响,生怕触怒龙颜。他们的脸上充满了恐惧和不安,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迷茫。
刘三吾得知自己被发配西北,虽心中满是冤屈,但也只能默默接受。他一生为朝廷尽心尽力,曾为太祖编写《大诰》和《寰宇通志》,深受重用。没想到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
他的眼中满是失落和无奈,望着皇宫的方向,心中五味杂陈。“我刘三吾一生无愧于心,却为何落得如此结局?”他低声呢喃,声音中充满了苦涩。
白信蹈、张信等人则在得知改判为斩立决后,心中五味杂陈。他们知道,这已经是朱雄英为他们争取到的最好结果。在被押赴刑场的那一刻,他们望着皇宫的方向,心中既有对命运的无奈,也有对朱雄英的感激。
“多谢太孙殿下为我们求情,我们来生再报此恩。”张信望着皇宫,眼中满是感激的泪水。
这场风波在血腥的惩处中暂时落下帷幕,但它留下的创伤却难以在短时间内愈合。朝堂之上,人人自危,大臣们对朱元璋的威严有了更深的敬畏,行事也变得更加小心翼翼。他们在每一次进言、每一次决策时,都要反复思量,生怕一不小心触碰到了皇帝的逆鳞。
而民间,百姓们对这场科举案议论纷纷,对朝廷的公正性也产生了一丝怀疑。街头巷尾,人们都在低声谈论着这件事,脸上充满了疑惑和担忧。
“这朝廷到底还公不公正啊?这科举可是关乎我们百姓子弟的前程啊。”一位老者摇头叹息。
朱雄英望着这一切,心中满是沉重。他深知,这场科举风波虽然暂时平息,但背后隐藏的南北矛盾依然尖锐,如同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威胁着国家的稳定。国家的未来依旧充满挑战,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到解决南北问题的办法,让大明重回正轨,走向繁荣昌盛。
“我定不会辜负皇爷爷的期望,也不会让天下百姓失望。”朱雄英望着远方,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