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墨镜少妇给自己的留言,具体在本子上写了些什么内容,还没来得及看。等有空了,必须把小抄本拿出来好好的看一看。
有一位八六级的师兄,振臂一挥,带着李永恒这批将近20人的八七级新生,到火车站外面乘坐公交车,返回学校报到。
而火车站里面,还有几个师兄师姐,忠于职守,继续留在原地,等待下一批新生的到来。
公共汽车上,一路无话(此处省略新生们上万字的叽叽喳喳的话)。
李永恒看着车窗外熟悉又陌生的街景,暗自摇头叹息:爷的青春啊,隔了三十多年,竟然这么诡异地回来了!
公交车走走停停的,又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停靠在距离师范学校两百多米之外的一个站台上。
八六级的那位师兄,主动帮一位瘦弱的女生提着大箱子,带领新生们步行两百多米,终于进了校门,带到了新生报到处,让大伙儿分别登记报到。
常大朱被分到八七级1班,而李永恒被分到八七级4班。俩人所住的宿舍,当然也就跟着分开了。
这个结果,李永恒当然早就知道。但猪大肠那厮不知道啊,他惊讶地问:“老李,我们为什么不是分在同一个班?”
“可能是同一个县的学生,都要分开的吧?”李永恒随口捏造一个理由。
“哦哦,原来如此。”常大朱似懂非懂。
事已至此,两人只好按学校的规定,填好了各自的单子。然后各自拿着一张表格,由另外一名师姐带路,去找各自的宿舍。
李永恒的记忆中,自己被分到的宿舍,在三栋一楼的第五间,简称3105。
当时的一间宿舍,要住八个人。而且宿舍里是没有洗手间和浴室的。
没办法,当时的宿舍,就是这么一个条件。除此之外,宿舍里还不能使用任何电器,包括电风扇。天气炎热的话,就自己动手打扇子散热。
至于常大朱的宿舍,在二栋的一楼的第一间,简称2101。
第二栋宿舍楼,是一栋神奇的宿舍楼。它的每一层楼的中间位置,都用砖头砌了一堵墙隔开。每层楼的一半住着男生,另一半住的是女生。
正因为这样的做法,学校的第二栋宿舍楼,作为唯一的一栋男女混合宿舍楼,经常会有各种荒诞的传说,在学生当中代代流传。
至于那些传言是真还是假,那就要看你信不信了,信则灵。
三栋3105房间里,已经有三个同学入住了。他们正在整理各自的行李和床铺,看到李永恒进来,都高兴地跟李永恒打招呼。
作为一名穿越回到过去的人,李永恒看到舍友们年轻鲜活的模样,眼眶不由自主的发红了。
当年师范毕业之后,三十多年过去了吧,没有再跟老同学们见面了。
想不到再次见到他们,竟然是这样的一个奇诡的场景。
李永恒当然知道他们仨的名字,知道他们的性格特点。但此时此刻,自己得假装是第一次见面,忍住了眼眶里的泪珠,满脸笑容地和他们打招呼。
房间里的四架高低床,先来的三个人,都选了上层床位。
李永恒依样画葫芦,老实不客气地选了最后一个靠窗的上铺。这样的选择,跟原版的经历是一样的。
他把背包和手提袋放到木板床上,爬到上铺,开始整理自己的东西。
趁大家各忙各的,李永恒从背包里取出那台大屏智能手机,使劲按了电源键,手机屏幕没有反应。再试了一下指纹解锁,也没有反应。
他急得快要哭了:这台手机不是坏掉了吧?这个年代,谁会修理智能手机啊?
等一下,说不定是电量用完了呢?
李永恒这么一想,相当于是进行自我安慰,悻悻然地把手机悄悄地塞进了裤兜。
手机入袋,李永恒这才稍微宽心。至于啥时候给它充电,那得找到能充电的插座再说。
手机是一回事,那台蛮不讲理的、罄竹难书的小仪器,又是一回事!
现在,就让它继续呆在帆布大背包里吧!可别再出什么幺蛾子了,拜托!
在他身穿的衣服和裤子里,特别是两个裤兜,分别装着当时的钞票和粮票。那是他父母为他上学而准备的。
掏出来数了一下,钞票有32元,粮票有50斤。
当时临出家门,李永恒还问父母,粮票这种东西,现在还有用吗?
父母都说,不管有没有用,你放在身上总是没有错的。万一你去到七星市那边,用得上粮票呢?
这点钱财,在1987年来说,特别是对于一个新生来说,不能算特别多,但也绝不算少了。
李永恒把钞票和粮票重新放回兜里,然后咳嗽一声,一本正经地跟仨人自我介绍:“你们好。我叫李永恒,从鱼峰市的芝州县来的。你们呢?”
宿舍内的其他三人,开始轮流跟李永恒做自我介绍,互报了姓名。
一个矮墩壮实的叫杨勇华,一个斯斯文文的叫何文斌,还有一个流里流气的叫黄少军。
三人都分别跟李永恒简单自我介绍,他们分别来自哪个市的哪个县,年龄有多大。
通过聊天,李永恒“得知”三个新同学,年纪都比自己要大得多。最大的杨勇华,居然比自己大了4岁多!
所以,李永恒就顺理成章的分别叫他们老杨,老何,老黄。
三位舍友,也就不客气地把李永恒这个小弟弟叫“小李”。
这一切,也跟原版的经历差不多。
李永恒跟他们仨正聊得起劲,门外有个戴袖章的成年男子敲了敲门:“同学们,你们拿好自己的单子,跟我去后勤部领取蚊帐被子等生活用品。”
还没来校之前,李永恒和常大朱就从县里的招生办了解到,这所师范学校,给每一位新生准备了蚊帐和毯子、凉席、脸盆、胶桶、铝饭盒等生活用品。
到了冬天,还要发棉被。
除此之外,每个学生每个月,还有30斤的饭票补贴,以及12元的菜票补贴。
这个做法,在1987年来说,算是非常难得的举措。因为到了第二年的1988年,以上那些补助,全部取消了。
李永恒这批学生,刚好赶上最后一届的补助,实属万幸中的万幸!
3105宿舍的四个新生,跟着其他宿舍的一大帮新生,手里拿着各自的表格,兴冲冲地来到学校的后勤部。
后勤部那里人头攒动,已经有好多新生在排队领取生活用品。
李永恒记得很清楚,在后勤部的隔壁,有一间校内小卖部。他特意看了看隔壁,果然有一间小卖部。
有一件紧迫的事,在他的脑中冒了出来。他快步进到小卖部里,掏钱买了两把锁头,这才返回到后勤部外边继续排队。
新生们按着各自手里的单子,既兴奋又紧张,等待后勤部的几位生活老师喊到自己的名字,好领取生活用品。
没过多久,大伙儿提着一大堆的生活用品,兴高采烈地返回宿舍,手忙脚乱的布置各自的床铺。再把各自带来的行李,放进壁柜里。
学生的集体宿舍里,在靠近门口的地方,跟八个床位的数字对应,设了八个壁柜。每个壁柜都有两扇小小的合页门。
壁柜的空间嘛,看上去并不大。容积最多是让每个同学,存放自己的贵重东西的。
至于壁柜门的锁头,则是需要同学们自己去购买。学校不可能给每个同学配上锁头和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