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他正要吩咐整军再进,却听探子又来报告:“军师,路边又发现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您的名字。”
刘伯温冷笑道:“难道又是孔明所为?”他不顾疲倦,打马前去观瞧。
这块石碑并不大,只有一人高。刘伯温下马来到近前,只见碑上刻着一行篆字:“前代军师诸葛亮,后代军师刘……。
”碑文到此结束。刘伯温看完,不禁哈哈大笑起来,说道:“我道诸葛孔明占算之术如何了得,连我的名字伯温都算不出!偏要布下这些疑阵,愚弄我等!”说完,他上前狠狠一脚,向那石碑踹去。
然而,石碑异常坚硬,刘伯温这一脚用力过猛,石碑虽然被踹得倾斜,但他自己的脚趾却顿时断了几个。
钻心的疼痛让刘伯温狂怒不止,他像疯了似的,在石碑上狠狠踩踏。却见石碑慢慢被他踩倒,露出嵌在下面的底座,上面刻着一行小字:“怒发冲冠刘伯温!”
刘伯温见了之后,心中大惊。他心道:“孔明居然有如此神算?”但转念一想,这一定是自己失态,中了他的诡计。
于是他决定速速离去。当下不顾伤痛,引军前行,眼瞅着又过了三十里,前面探子又报:“路旁有座石碑。”
刘伯温心中暗自嘀咕:“有完没完了?”
不过此时他已经稍微冷静下来,收起了对孔明的轻视之心。他下马步行,让军士搀扶着自己,前去查看。这块石碑高不过丈,表面无字无款,只底座隐约有些花纹。
此时的刘伯温已没有了之前的张狂之意,他心知这些花纹恐怕就是石碑的奥秘所在。于是,他亲自趴在地上,用手扒开浮土去查看。
果然,浮土扒开后,下面依稀有些字露了出来。只是位置太矮,看不清楚。刘伯温顾不得披甲在身,跪伏下去,用力将碑座下的泥土全部掏开。这一掏,足有一尺深,才将这行字完全露出。
刘伯温探头去看,只见这行字连起来竟然是“刘伯温在此下跪!”他顿时大惊失色,面色变得煞白,想要起身却像被什么定住一般动弹不得。
这时,他在刚才的字边上又发现几个更小的小字:“刘伯温戴盔行礼,脱盔而起!”
刘伯温心中顿时明悟,他当即戴盔磕了三个头,然后将头盔取下。只觉浑身一松,随即站了起来。
自此以后,刘伯温再不敢小瞧古人,也收起了那股骄傲自满的气焰,终成一代卜算名家。
至于后来斩尽天下龙脉,独留长白山一脉,也是因为卜算时灵机一动,给刘家留下一线生机。
我说到此处,已然口干舌燥,宋璐她们却还缠着要听刘伯温斩龙的故事,我笑道“此是后话,咱们下回分解!”
二女直接娇嗔到“不依不依!你快点讲!”
我收起玩笑神色,正色说道“我之所以讲这个故事,是希望你们和刘伯温一样,收起骄矜之心,大道无涯,不可自满!
昔日张九爷曾谆谆教诲于我,所谓道门弟子当知,大道如渊海,岂在言语穷尽处?
炁藏太虚,无形无相;玄门深广,无始无终。
汝观秋水含光,低洼处自纳百川,高山巍峨却难承雨露,此乃《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之真义。
昔者老子见孔子,以\"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相诫,盖因天地之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纵使凤麟之姿,犹需守\"和光同尘\"之训。
今日你们所见沧海不过一粟,窥星辰不过微尘,安敢以片云为穹顶,以杯水测溟渤?犹然自满,敢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当效仿列子御风,知六气之变无穷;更应学庄周梦蝶,悟物我两忘之境。
切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骄矜如满月,亏缺必随其后;谦冲若空谷,回响方得绵长。
九天之上仍有清微禹余大赤天,五岳之外尚存昆仑蓬莱不周山。
真修者当怀\"虚极静笃\"之心,效仿紫气东来老子,骑青牛出函谷时尚自云\"知者不言\",况汝辈乎?
这个道理,你们明白吗?”
宋璐这才悚然点头道“知道了,以后再不敢半灌水响叮当了!”
刘小玲也在一边暗暗点头,我见达到了效果,心中顿时又欢喜起来,干脆也考校一下刘小玲算了,玄门五术:山、医、命、相、卜,她选了医术,听她的意思,也是希望自己将来学有所成,能恢复自己的记忆。
道门中的医术,可以直接追溯到上古时期,认为人体疾病与宇宙运行相关,需通过调和阴阳、顺应五行规律达到健康,隐含“天道不可违”的灵异观,也就是现代的道医。
当然,华夏的历史上,不止道医,还有儒医,中医,以及地方巫蛊医术,这些都可算作我华夏五千年历史上的璀璨明珠,但本质上还是有些区别。
道医、儒医、巫医与中医,是中华医学长河中的四脉灵泉,各承天地人神之机,共织生命经纬:
巫医如远古巫火,通鬼神而疗肉身。
其术根植于天人交感,以符咒通灵、祭祀禳灾为刃,在混沌中劈开医道初光。
上古十巫采药灵山、商周占卜驱祟,皆以“神权”为药引,疗疾亦疗众生对未知的敬畏。
道医若观天执道,融丹鼎符箓于岐黄。
其心在“性命双修”,以阴阳五行窥魂魄之秘,借草木金石调天地之气,治病更治神。孙思邈禁经符咒、葛洪炼丹飞升,皆是以医为舟、渡向长生彼岸的玄门修行。
儒医似立人极而守中庸,化仁心为药石。
其术如礼法,疾患视作家国缩影,用药如正心,疗疾如修身。张仲景着《伤寒》而立辨证,朱子言“医以载道”,皆是以方剂脉案践行“达济天下”的圣贤襟怀。
中医则法地承序,成百家精粹。
其魂在“致中和”,不执鬼神而敬自然,以经络藏象为山河图卷,气血虚实作阴阳棋局。扁鹊起死回生、华佗麻沸开颅,皆是以草木针石显化“天人相应”的至简大道。
四者同源而异流:巫医启于蒙昧中的神性叩问,道医拓于玄奥里的性命修行,儒医立于人伦间的济世担当,中医成于万象中的平衡智慧。
所谓巫医如根,道医如枝,儒医如叶,中医如干,共铸华夏医道生生不息的千年灵脉,不过如是。(这仅仅是我个人浅薄的看法,没有高下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