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招讨军陆军攻下山海关的同时,招讨军海军陆战师又通过登陆战,拿下了天津卫。通往京城的道路已全部敞开。
其实多尔衮早就料到山海关肯定守不住,他之所以让唐通守在那里,目的是为了尽可能的拖延时间,好让他调集全国兵马在京城以东的大平原上,与招讨军决战。
不过由于多尔衮四处调集兵马,驻守在四川的八旗军也被调了回来。李定国则趁此机会击败了贵州的孙可望后,回师四川,击败了驻守成都的绿营兵重新夺回了四川。
在陕西,由于同样有一部分八旗兵撤走,导致陕西空虚,本已投靠南明的李自成的侄子李过叛南明自立为闯王,自荆州起兵克襄阳,沿汉江西进夺下了汉中,威胁长安。
除此以外多尔衮还向漠北的蒙古喀尔喀部和天山南北的准格尔部以及南明许以重利,向这三方求援。
虽然这三方都同意派兵,不过由于路途遥远,喀尔喀部和准格尔部以及南明能不能在决战时派兵赶到战场就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更别提他们到底会派多少兵了。
经过多尔衮的一番折腾,当前驻扎在京城周围的清军八旗及绿营兵已达到了30万,对外号称80万。虽然在质量上比不过招讨军,但是在数量上还是远远超过招讨军的。
为了尽量减少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伤亡,郑成功在1651年11月,也就是拿下山海关一个月后,向全天下公开了自己写给多尔衮的劝降书。
《劝多尔衮投降书》
多尔衮暨八旗诸将:
尔等自窃据北京以来,借\"康德\"伪号盗据神器,然天道昭昭,岂容豺狼久踞中原?我军自胶东誓师,荡涤辽东,八旗劲旅望风披靡,科尔沁良驹尽归我部,女真诸部重见日月光华。今山海关雄峙在我掌中,天津卫漕运尽收眼底,济南城头王旗更易,北直隶万民百姓箪食壶浆。凡此种种皆非天意,实乃众望所归!
尔等所恃者,不过关外蛮勇、马上杀伐。然自辽沈至天津千里防线,八旗子弟或倒戈卸甲,或溃散奔逃。尔等所谓\"骑射无敌\"之神话,已如春冰消融于招讨军火器之烈。京师粮道断绝,漕运咽喉尽失,关外故地尽丧,尔等不过困守孤城之瓮中鳖耳!
北直隶父老久苦于圈地占房、剃发易服之暴政,京畿农人闻我义师将至,昼夜磨锄为兵,结寨为垒。尔等所谓\"满洲根本\",实已陷于人民战争汪洋大海。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昔蒙元铁骑纵横欧亚,终被徐常大军逐出漠北;金国完颜氏逞凶江淮,终为岳韩雄师破其巢穴。今尔等残暴更甚蒙元,顽抗何及女真?若执迷不悟,必蹈齐尔哈朗、阿济格等辈身死族灭之覆辙!
今予尔等最后通牒:开正阳门,素服衔璧,率八旗宗室文武出降。我军保尔等性命无虞,宗庙得祀。若仍欲效螳臂当车,待我重炮破城之日,必以尔等首级祭奠天下之冤魂!
天兵已至,勿谓言之不预也!
大明招讨大将军 郑成功
崇祯二十四年冬
郑成功的这封劝降书在清廷里引起了滔天巨浪。人在绝望的时候,最怕的就是别人给自己一个希望。
就像一个在海上借着木板漂流多日,即将淹死之时。忽然看到了一条船上有人向他抛下了一道绳索。此人大喜过望,遂放开木板向绳索游去。
然而由于兴奋过度,游得太快,导致体力不支,最终没有能抓住绳索,淹死在了海里。
现在的满清,就像是这个快要淹死的人。
在郑成功攻破山海关后,整个清廷都陷入了绝望之中。他们中许多人觉得自己的失败已成必然,郑成功会像当年的自己一样,攻入京城,将王公贵族屠戮殆尽。
但是现在郑成功却给他们留了一条路,那就是立即投降,可免一死。
清廷则再次分为了三派,以蒙八旗为主的投降派,以汉八旗为主的抵抗派和以满八旗为主的摇摆骑墙派。
不过由于经过了骆养性的清洗,投降派的力量比上次小了许多。在朝廷上的声音也弱了许多。因此清廷的朝会上,多尔衮最终拍板抵抗到底。
其实就算不开朝会,多尔衮也是要抵抗到底的。不是为了清廷,而是自己就是咽不下这口气。
自从自己的阿玛努尔哈赤68年前以十三付铁甲起兵,到一统建州诸部建立后金,再到7年前大军入关入主中原。
我爱新觉罗家从给大明当狗,前前后后付出了多少心血?牺牲了多少人马?才换得当今睥睨天下。
而你,东南来的海盗,妄想仅凭两代人的积累就进取天下。为什么?为什么?我不服!当今就算拼的粉身碎骨,我也要与你一决高下!
多尔衮的好胜心,让他根本就没有考虑投降这一选项。在开完朝会后,多尔衮把自己的心腹们都叫到了养心殿,开起了小会。
多尔衮率先开口讲道:“诸位爱卿都是朕的心腹大臣,朕也没什么好藏着掖着的。虽然此战我军兵力占优,但从实力上讲,我军并没有必胜的把握。
而此战我们退无可退,一旦失败就将跌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根据前方斥候的回报,朕估计最多再有七天,招讨逆军就将来到北京城下。
此战我们必须打,而且必须打赢,故此战朕意命多铎为主帅。至于其他将领人选还有具体的作战计划朕想与大家讨论一下。”
这一仗关乎大清的生死,可以说多尔衮已经把能押的全部押上了。所以此战主帅的人选,除了自己,就只有多铎有资格担任。
然而多尔衮作为一国之君,必须坐镇紫禁城,压制住朝廷里的投降派。因此虽然多铎军事才能不是最出色的,但是多尔衮没得选。
被委以重任的多铎听完多尔衮的陈述,第一个出声回应道:“多谢皇兄信任,臣弟定不辱使命。臣弟以为此战既然是我大清的生死存亡之战,我军就应该破釜沉舟,拿出全部力量。
据我观察,我军之中唯一有能力与招讨军抗衡的只有由上三旗组成的三万禁军,所以臣弟请求将禁军尽数调拨给臣弟指挥。”
多尔衮犹豫了一下后答应道:“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