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的魏渠听言,不禁看向沈淮,眼里全是探究之色。
接着,他听到沈淮说,“有人信佛,便有人信道,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那你信佛还是信道?”魏渠问。
“都信一点。”
“什么叫都信一点?”王宇川不理解这个回答,“信佛的人一般不信道,信道之人不信佛,要么就是都不信的,没听说都信的。”
沈淮不答反问,“那你们信什么?”
魏渠,“我比较信佛吧。”
王宇川,“我也信佛。”
“陶师兄和陈师兄呢?”沈淮问。
“不瞒师弟,我长这么大,今天还是第一次进道观,所以我也不清楚我信什么。”陶行简如实道,“我们村有个土地庙,逢年过节我们拜的都是土地庙。
像你说的那个什么境界,我听都没听说过。”
陈观自嘲道,“我连和尚都没见过。”
“陈公子说话挺幽默的啊。”后面的王地主笑眯眯的开口,“等你们考完了,我们去城外的梵因寺见识见识。”
陈观转头尬笑,“让王叔见笑了。”
“陈公子真性情。”王地主说着,将视线落到沈淮身上,“沈贤侄,你方才说的头头是道,是看过道家的经书么?”
沈淮眨眨眼,“看过《道德经》算么?”
王地主不懂‘道德经’是什么,但里面有个‘道’字,便夸赞道,“贤侄博学。”
“哈哈,让王叔见笑了,那些话是小侄瞎掰的,当不得真。”沈淮打哈哈的转移话题,“山下有素斋,我们过去尝尝?”
王宇川,“好啊,我还没吃过斋饭呢。”
所谓的素斋,其实就是素菜,以清淡为主。
食肆里,一共提供了七八样素材,有豆腐、韭菜、蔓菁、菠薐菜、荠菜、蕨菜、鲜笋等常见时蔬。
都是水煮之后,拌油拌葱。
看起来没什么特别,价格也不贵,每人五文钱管饱。
“味道可以。”沈七刀试了一口青菜后,说道,“这菠薐菜比家里种的嫩多了,也没有那股土味,还有这苦笋,很脆。”
魏舅舅赞同的说道,“可能是水的问题,种出来的菜就是比我们那边好吃。”
王地主笑笑,“觉得好吃,可以打包带回去,今晚就不用开火了。”
“不,我要吃肉。”王宇川抗议道,“爹,我好几天没吃鸡腿了,等会回去,你让厨娘去买两只鸡回来。”
晚上的餐桌上,多了一盘白切鸡、一盘鸡肉炖蘑菇。
饭后,沈淮几人聚在一起刷题,遇到不懂的,相互讨论,大家还交换了手中的资料,从中学习不同的知识点。
初四、初五、初六这三天,沈淮几人严格要求自己,卯正准时晨练,上午学习知识点,下午刷题,晚上背书看资料。
这期间,三个大人也不闲着,都出去外面打听消息。
初七,沈淮几人去文庙上香,沾沾文气。
初八,府试正式开始。
雍州郡管辖七个县,青萍县是最穷的,今年参加府试的人数也是最少的,仅有六十余人。
这个人数,还是一届一届积攒下来的。
据府衙统计,此次府试人数,比去年少了一些,总共五百余人。
按照百分之八的录取率,只有四十个名额,竞争非常激烈。
府试的流程,跟县试差不多。
“大人,这些能带进去吗?”
搜检的时候,沈淮指着考篮里的符牌、桃木剑、香囊,小声的问衙役小哥。
衙役小哥上手 检查,“求神拜佛,不如本事在身。”
“大人别误会,这些都是家中长辈准备的,若是不能带,在下就把它们放到那边的置物架。”
“我看看。”
符牌和木剑没什么问题,香囊里也没有发现其他东西,衙役小哥说,“进去之后,把这些东西放到桌上,不要有多余的动作。”
“谢谢大人。”
郡城的考棚比县城的好,都是用青砖砌的。
沈淮的座位号,依旧是中间的位置。
进入考棚后,他第一时间将香囊、符牌、桃木剑放到桌上一角,接着拿出笔墨砚,开始磨墨。
大致半个时辰后,鼓声响起,有人高声宣布府试开始。
府试一共考三场。
第一场为正场,很重要,考过了才能参加下一场。
抄录好题目,沈淮开始阅题。
默义题和帖经题不难,但五经题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广,立意更高深。
题目:议‘微言大义’所在。
这句话引用《春秋公羊传》中‘定哀多微词,有所辟也’,大概意思是,古人着书立说,尤其是经史子集中,凭借简短的文辞,蕴藏着道德、伦理、政治等方面的意义,为后世奠定基础。
需要以儒家经典为例,详细剖析。
可选取《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来阐述;还有《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及诸子百家争鸣时期的‘微言大义’。
代表人物有法家的商鞅,变法强国。
除了这些,还要结合现下的情况,展示个人的前瞻思考和个人的社会担当。
这道题目,沈淮不觉得难。
有了思路之后,开始答题。
他依旧没有打草稿,酝酿好了便一口作气写完。
最后是试帖诗题:红叶飘似火。
沈淮想到的是秋天香山的红叶,层林尽染,脑海里一下子有了画面,这种写景抒情的诗,他写过不少。
但是想要写的好,并不容易。
需要描绘红叶飘舞的热烈场景,展开对红叶飘飞的动态,借此联系人生遇境,抒情升华诗意。
这种写法,说实话,能写,但同质化比较严重。
沈淮想了想,打算用时空转换的写法。
开头营造氛围,把自身代入其中,遥想伟人时代的香山红叶,秋日是何等壮丽,这里比较考验文采和想象空间。
接着写实,给红叶来个特写,然后古今对比,最后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有了思路,沈淮开始打草稿,涂涂改改了好久,最后这句‘但祈岁岁枫红处,逸兴遄飞共酒歌’,他总觉得差点意思。
可又无法在短时间内写出更好的。
再三思考,沈淮还是把诗抄录到答题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