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安微微颔首,感慨道:“原来如此,怪不得平日里瞧着她们两个那般亲密无间。”
“宁兼那孩子出身金乌族,血统纯正,在族中属于年轻一辈。如今也才42岁,在金乌族漫长的寿命中,正值青春年华。而宁轩,再过两年便年满18岁,我就要当司仪主持我儿子儿媳的婚事。
我们金乌族有独特而庄重的婚嫁习俗。族中族人结婚之时,必定会饮用特制的酒水,那酒水承载着族人对新人的美好祝福,用以庆贺这人生中的大喜事。”
听到这里,宁安的嘴角不禁微微上扬,仿佛已经看到了宁轩和宁兼身着盛装,在亲朋好友的祝福声中,共饮那特制美酒的温馨场景。
她心中默默期许,待那一日来临,一定要前往宁家村,为这对情侣送上真挚的祝福,共同见证她们成婚的幸福时刻,感受金乌族独特而热烈的婚嫁氛围。
宁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兴致勃勃地继续说道:“我可是早早就给宁轩备好了丰厚的嫁妆,就盼着他成亲那一天风风光光的。”她眼中满是慈爱与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宁轩身着喜服,羞涩又幸福的模样。
“宁兼她们家也是诚意满满,彩礼肯定不会少。”宁荣接着说道,言语间对宁兼家的做法十分满意。“到时候啊,咱们必要大办一次,热热闹闹地闹一番!”她双手一拍,语气坚定,似乎已经在脑海中勾勒出了婚礼盛大热闹的场景。
“得把村里的乡亲们都请来,好好庆祝庆祝。”宁荣兴致勃勃地说着,仿佛已经开始着手策划这场婚礼。
“要让所有人都知道,我家阿轩找到了好妻主,这可是咱们家的大喜事。”她眼中闪烁着光芒,憧憬着宁轩和宁兼结婚后的美好未来。
宁安听着宁荣的描述,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勾勒出宁轩和宁兼身着红色喜服的模样。只见宁轩身姿挺拔,清俊的面容因羞涩而泛着红晕,那红色喜服衬得他更加容光焕发;宁兼则英姿飒爽依旧,红色喜服为她增添了几分英气和俊朗,二人站在一起,必然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想象这般美好的画面,宁安忍不住笑出声来,那笑声在庭院中回荡。她满心期待地说道:“到时候可得和母亲多喝几杯,这么大的喜事,定要好好庆贺一番!”仿佛已经看到了婚礼上热闹非凡的场景,人们欢声笑语,举杯同庆,共同为宁轩和宁兼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在这个世界里,婚丧嫁娶这些人生大事,依旧如古往今来一般,占据着人们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位置。而婚事,更是毫无争议地居于首位,从众人对待婚礼的态度,便能深刻感受到人们对这件事的极度重视。
在这里,遵循着女婚男嫁的习俗,虽然与传统认知中的性别角色对调,但这一模式早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一场婚礼,对于两个家庭而言,不仅仅是两个年轻人的结合,更是家族传承与延续的重要节点,是两个家族情感与资源的深度交融。
筹备婚礼的过程繁琐而细致,从商议彩礼嫁妆,到挑选良辰吉日,再到精心准备婚宴,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丝毫马虎。女方家族会竭尽全力为新郎筹备盛大的婚礼,力求让这场喜事办得风光体面,向世人展示家族的实力与对新人的祝福。
男方家族同样会精心准备,教导新郎各种礼仪规范,期望他能在新的家庭中开启美好的生活。婚礼当日,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新人在众人的祝福声中步入婚姻殿堂,开启人生新的旅程,承载着两个家族的希望与未来。
“说到婚礼,就少不了喜糖,只不过咱们族里的糖很少,所以平时婚礼吃不上,反正有酒有肉,也不缺这点口腹之欲。”宁荣接着说。
“炎华的糖很少吗?就不能在民间买吗?”
“仙女有所不知,就算是强盛如炎华,糖也只有那些富有人家才可以经常吃,像我们这些市井村民,也只有在佳节才可以吃上一次,不少老百姓连见都见得少,吃就更不用说了。”
“原来如此。”宁安回想起之前看过的历史书,在华夏的历史上,也只有宋元明清时期才有丰富的种类和糖类食品,宋元时期因技术发展,制糖技术进一步改进,糖的质量和产量都大幅提升。到明清,中国制糖业达到鼎盛,出现了多种糖类产品,如冰糖等。此时,糖在市场上较为常见。
在城市中,各个阶层对糖的消费都有所增长。富裕家庭糖的消费量较大,不仅用于饮食,还用于制作蜜饯等零食,以及在节日庆典时制作精美的糖塑等工艺品。普通市民家庭也能在一些特殊场合,如过年、婚丧嫁娶时,购买一定量的糖。
而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多数农民只有在重要节日或特殊事件时才会吃糖,消费量远低于城市居民。比如明清时期,苏州等城市的点心铺子众多,各种糖制点心丰富多样,反映城市居民对糖的较高消费量;而偏远乡村,农民一年可能仅有少量机会吃到糖。
如今的华夏自然是不缺糖,她小时候就经常吃糖,所以觉得糖很常见,修仙界的糖需求量居然跟历史是先秦到隋唐时期的水平。
或许是因为大家都在修炼,再加上粮食不足以支撑,以及糖料作物较少,所以糖并不常见。
在现代,制糖并不困难,有先进的技术器械,再加上丰富的原材料,自然是家家户户都可以买到。
虽然已经很久没有吃糖了,但是回想起来依旧是回味无穷。
她和身为本体的归梵一样喜欢吃软硬适中、甜度不高、微酸的糖果。
之前系统好像奖励了水果味凝胶糖果罐头,等回去了就一起吃。
“宁荣,你吃过糖吗?”
“吃过几次,都是过年的时候分到的。”
前些年因为灾害,很多人都没有吃过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