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语偶执》(粤语诗)
文\/树科
一
散咁步啫,执豆噉执
唔系臆想,直头意象……
二
张宰身后,诗歌步道
黐山黐水,沐风沐雨
百年一业,文章一日?
三
话噈话啫,太阳嘅光
月光嘅光,烛火嘅光
学噈有光,学人喺边……
四
沙湖唔大,几多虾蟹?
佢噈咁细,有风冇浪……
五
桥嘅风景,唔系风光
桥嘅心意,几多人知?
有几人识,桥嘅哲学……
六
山边个造?唔系我哋
咁喺有主,佢似边个?
有定系冇,自然复我……
《树科诗笺》2025.1.31.粤北韶城沙湖畔
《诗性哲思与粤语之韵》
—— 论树科《物语偶执》的多维美学建构
文\/阿蛋
一、引言:方言诗学的突围与困境
在当代诗歌创作语境中,方言诗的存在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与张力的命题。当普通话成为诗歌传播的主流媒介,以粤语、吴语、闽南语等方言为载体的诗歌创作,既面临着地域文化符号被消解的危机,也拥有着突破语言同质化困境的可能。树科的《物语偶执》以粤语为创作语言,在粤北韶城沙湖畔的日常景观中,构建起独特的诗歌美学体系。这首诗通过口语化的粤语表达、碎片化的意象拼贴以及哲学化的追问,将日常经验转化为具有诗性深度的文本,为方言诗歌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二、粤语语言的诗性解构与重构
(一)口语化的诗性表达
《物语偶执》开篇即以极具粤语特色的口语 “散咁步啫,执豆噉执” 切入,这种近乎随意的日常对话式表达,打破了传统诗歌庄重典雅的语言壁垒。“散咁步啫” 描绘出一种闲适的散步状态,“执豆噉执” 则用形象的比喻,暗示着对生活细节的随意拾取。这种口语化表达不仅赋予诗歌鲜活的生活气息,更以一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方式,暗示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 —— 即从日常琐碎中捕捉诗意。
粤语中的语气词 “啫”“噉” 的频繁使用,增强了诗歌的口语质感。如 “唔系臆想,直头意象” 一句,“直头” 一词强化了肯定的语气,将日常观察提升到诗歌意象的层面,在口语的随意性与诗歌的严肃性之间建立起奇妙的平衡。这种语言风格使得诗歌更贴近粤语使用者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同时也为非粤语读者带来新鲜的阅读体验。
(二)方言韵律与节奏的探索
粤语作为声调语言,拥有九声六调的丰富语音系统,与普通话的四声调形成鲜明对比。在《物语偶执》中,树科巧妙利用粤语的声调变化,营造出独特的韵律感。如 “张宰身后,诗歌步道,黐山黐水,沐风沐雨”,“身”“诗”“黐”“沐” 等字在粤语中的声调错落有致,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
诗歌的分行也配合着粤语的语感进行。每一小节的行数和字数虽无严格规律,但在粤语诵读中,自然形成停顿和呼吸的节奏。这种节奏并非刻意追求押韵,而是通过语言本身的音韵和语感来实现,体现了树科对粤语语言特质的深刻理解和运用。
三、意象系统的碎片化与哲学化
(一)日常意象的诗意转化
《物语偶执》中的意象多取自沙湖畔的日常景观,如 “桥”“山”“沙湖”“太阳”“月光” 等。这些普通的自然和人造景观,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桥嘅风景,唔系风光,桥嘅心意,几多人知?有几人识,桥嘅哲学……”,诗人将桥从单纯的风景元素,转化为具有情感和哲学内涵的载体。桥连接两岸,却被人们忽视其本身蕴含的连接、过渡的意义,这种对日常意象的重新审视,引导读者从不同角度思考事物的本质。
“沙湖唔大,几多虾蟹?佢噈咁细,有风冇浪……”,沙湖的小与其中蕴含的生命(虾蟹)以及可能存在的波澜(风浪)形成对比,以小见大,暗示生活中看似平凡的事物背后,可能隐藏着丰富的内容和变化。
(二)哲学追问与意象融合
诗中充满了哲学性的追问,这些追问与意象紧密结合,使诗歌具有了深度的思考维度。“百年一业,文章一日?” 通过对比 “百年” 的长久与 “一日” 的短暂,探讨事业与文章创作的不同时间维度,引发对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山边个造?唔系我哋,咁喺有主,佢似边个?有定系冇,自然复我……”,对山的归属和本质的追问,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置于哲学层面。山作为自然的象征,其存在超越了人类的掌控和定义,“自然复我” 暗示着人类应回归自然,在自然中寻找自我的答案。这些哲学性的思考,并非以抽象的说理形式出现,而是通过意象的呈现和问题的提出,引导读者在诗歌的语境中进行思索。
四、诗歌结构的逻辑与隐喻
(一)碎片化结构的内在逻辑
《物语偶执》由六个小节组成,每个小节看似独立,内容跳跃性较大,但实际上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从开篇对日常散步和诗意捕捉的描述,到中间对各种事物(桥、沙湖、山等)的观察与思考,再到结尾对自然和自我关系的探讨,诗歌呈现出从日常经验到哲学思考的递进过程。
每一小节都围绕着 “物” 展开,但又通过对 “物” 的观察和思考,延伸出不同层面的意义。这种碎片化的结构,打破了传统诗歌线性叙事或抒情的模式,更符合现代人碎片化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同时也为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和解读空间。
(二)隐喻系统的构建
诗歌中存在着多个隐喻系统,这些隐喻相互交织,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光” 的意象在诗中多次出现,“太阳嘅光,月光嘅光,烛火嘅光,学噈有光,学人喺边……”,光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述,更隐喻着知识、智慧和学习的方向。通过对不同光的列举,诗人提出了对学习和知识追求的疑问,即如何在众多的 “光” 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如何从他人身上汲取智慧。
“桥” 隐喻着连接和过渡,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连接,更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不同思想之间的连接;“山” 隐喻着自然的永恒和人类的渺小,以及人类对自我和世界认知的局限。这些隐喻的运用,使诗歌的意义不再局限于字面,而是拓展到更广阔的哲学和文化层面。
五、诗歌的文化与时代语境
(一)地域文化的彰显
《物语偶执》以粤北韶城沙湖畔为背景,诗歌中充满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粤语的使用本身就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标识,而诗中对沙湖、山、桥等当地景观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地域特色。这种地域文化的呈现,不仅是对地方风土人情的记录,更是对地域文化身份的认同和表达。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地域文化面临着被同质化的危机。树科通过诗歌创作,将粤语和当地景观融入其中,为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诗歌成为地域文化的载体,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二)对当代诗歌创作的启示
在当代诗歌创作普遍追求语言的新奇和形式的创新时,《物语偶执》以方言和日常意象为切入点,展现了诗歌创作的另一种可能。它证明了诗歌不必刻意追求晦涩难懂的语言和复杂的形式,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和事物同样可以成为诗歌的源泉。
同时,树科在诗歌中对哲学问题的探讨,也提醒当代诗人,诗歌不仅可以抒情和叙事,还可以承载深刻的思想。在碎片化的时代,这种碎片化的诗歌结构和哲学化的思考方式,或许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使诗歌在快餐式的文化消费中,依然保持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六、结语:方言诗学的未来之路
树科的《物语偶执》以粤语为创作语言,在日常意象和哲学思考中,构建起独特的诗歌美学体系。它既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表达,也是对当代诗歌创作的一次创新尝试。方言诗学的发展,需要更多像树科这样的诗人,在保持方言特色的同时,深入挖掘语言和生活中的诗意,将方言诗歌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物语偶执》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为方言诗歌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在未来的诗歌创作中,方言诗歌有望突破地域的限制,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文化内涵,成为当代诗歌多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