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尽量向这些工匠解释原理,希望能让他们明白这么做的缘由。
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与盲目去做,效果截然不同,遇到问题时也才能找到解决之道。
然而很快他就意识到自己想得太简单了。
这些工匠的手艺无可挑剔,但给他们讲基础原理,简直是白费力气。
就像鲁提,讲半天空气成分他都听不明白,在他们心里,空气就是空的,没什么特别。
不仅如此,很多时候科学理论会与他们的传统观念发生冲突。
你跟他讲物质,他跟你讲五行;你跟他讲化学,他跟你讲五行变化,甚至还有玄学和宗教,各种怪论混杂在一起,搞得李伟头疼不已。
折腾了一阵,他发现实在太困难了,干脆不如从小孩入手重新教起。
嗯?这主意倒不错。
孩子就像白纸,没有先入为主的观念阻碍,教什么就信什么,从小培养,确实是普及科技的好法子。
只是需要花费数年乃至十数年的时间罢了。
\"照我的话去做就行。\"
李伟放弃了解释原理,直接传授操作方法。
\"只管建炼焦炉,必须隔绝空气。
对了,煤要先洗选,清除灰尘杂质,挑选优质煤,再捣碎成煤饼,铁矿石也得先清洗……\"
炼焦是工业化的关键环节之一,不仅提供能产生更高温度的焦炭,还产出煤焦油、煤气等副产品,而煤焦油经过蒸馏又能制造多种工业品,如沥青、杀虫剂等,皆为珍品。
当然,后面这些他目前还无法生产,但他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得好好保存,日后慢慢探索。
工业的发展相互关联,一个行业的兴起会带动其他行业。
交代完炼焦的事,李伟又开始讲述高炉的改良、水车的改进以及发电机材料的筹备。
工匠们认真聆听李伟的指导,尽管不明所以,但他们只需听从侍郎大人的指示即可。
这些任务都是庞大的工程,李伟也只能让他们逐步推进。
孙建和徐勇几乎全程无所作为,这让李伟十分不满,薛祥有他的侍郎分忧,悠然自得,而自己的手下却无一可用,只能事必躬亲!
忙碌一天后,好不容易回到工部,李伟刚跟薛祥打了招呼正要离开时,又有人来找他。
\"小德子,许久不见。\"
小德子笑了笑,确实好久不见,作者都快把我遗忘了。
\"李大人,皇上召您入宫。\"
\"嗯。\"
李伟无需多想就知道,肯定又是写字的事没完,朱元璋又要找他麻烦了。
忙了一整天,本已疲惫不堪,还得应付上司,真是令人厌烦!
无可奈何,李伟只能跟着小德子进宫。
乾清宫内,小德子领着李伟到朱元璋面前后便告退了。
朱标正在向朱元璋汇报政务,见他来后便暂停了。
李伟懒散地行礼:\"参见陛下,见过太子殿下,陛下有何吩咐?\"
朱标情绪低落,随意地点了点头。
而朱元璋则是脸色阴沉地看着他:\"你以为只有你最聪明?\"
\"此话怎讲?\"
\"朕让你写字,你屡次违背旨意,是不是欠教训?\"
\"……\"
李伟不屑地撇嘴,对朱元璋动辄施暴的坏习惯表示抗议。
“这怎么能算我误解呢,明明是您没讲明白啊!”
“什么?你竟敢狡辩?我们说得还不够明白吗?”朱元璋怒目圆睁。
“当然不够明白了,你们这些人说话老是之乎者也的,怎么能怪我理解错呢?”
其实李伟这分明就是在强词夺理,朱元璋说话一向直白粗俗,从未像文人那般咬文嚼字。
然而朱元璋并不这么认为,他自修成材,一直觉得自己是饱读诗书的文人,李伟的评价正好戳中了他的心思,所以他自动忽略了这一漏洞。
“之乎者也怎么了?难道非得像你那样粗俗不堪才能把话说清楚吗?”
李伟震惊地瞪大双眼:“粗俗?你说我粗俗?陛下您说出这种话时,不会觉得愧疚吗?”
他实在无言以对,原以为朱元璋会反驳说自己并未之乎者也,但结果却超出了他的预期。
“标儿,你说说我们俩谁比较粗俗?”朱元璋转头寻求长子的意见。
“……”
朱标在一旁听着这两位满口之乎者也却浑然不知的“文人”,连他这位真正的读书人都感到无语。
“当然是……李侍郎。\"
朱标硬着头皮评价道,实际上他更想说你们两个都一样。
“哼,偏袒不讲道理!”李伟冷哼一声。
“好了,我们正在讨论你曲解圣意的问题,别转移话题!”
朱元璋直接打断。
李伟清了清嗓子,准备施展他的歪理邪说。
“咳,陛下,您看,一部《论语》,众说纷纭,各种注解难道全是孔子的本意吗?这显然不可能,甚至有些注解的意思截然相反,这怎么可能出自一人之手呢?”
“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文言文表达的意思很模糊,这东西用来写诗作赋还可以,用于发布政令肯定不合适!”
“陛下用这方式发旨,既然我能误解,那些贪官污吏更能,反正百姓听不懂,最后还不是任由他们欺骗吗?”
李伟义正辞严地说道。
“父皇,孩儿觉得李侍郎纯粹是在胡搅蛮缠,这跟文言与否没关系。\"
朱标看不下去,无情地揭穿了他。
李伟听闻朱元璋的话,脸色骤变,急忙奉承道:“殿下莫要胡言,圣上才思敏捷,辞藻华丽,只是稍显隐晦,我一时未能领会其中深意,怎会是强词夺理呢?”
朱元璋闻言唇角微扬,见李伟拍马功夫不错,也就未揭穿他。
“哼,要是你早有这般口才,也不至于吃那么多苦头。\"
“……”
李伟心中暗叹,明白了拍马屁的重要性。
“那你倒是说说,这事儿怎么解决?”
朱元璋继续追问。
“依我看,还是得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直截了当地表达意思,而且标点符号一定要加,否则同样一句话,断句不同就会变成两种完全相反的意思。\"
他实在被那些没有标点的文章折腾得够呛。
“哦?何以证明?”
“比如‘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不同的断句会变成截然相反的意思:无鸡,鸭也可;无鱼……”
李伟想起小学时老师讲过的例子,便举了出来。
朱元璋听后眉头微皱,表情严肃起来。
虽然他知道李伟所说多半是为了避免惩罚,但此问题确实客观存在。
朝廷政令自上而下传达时,一旦圣旨因断句差异被曲解,原本造福百姓的政策就可能变为祸害,这样的事情他相信那些贪官污吏绝对干得出来!
“嗯,你把这些标点符号整理出来给我看看。\"
“遵命。\"
李伟毫不推辞,取来纸笔,将主要标点符号列于纸上,并标注其用途。
“陛下,这是逗号,用来表示停顿;这是句号,表明一句话结束;还有问号、感叹号、双引号等……”
李伟逐一解释,朱元璋频频点头,听完后将标点符号递给朱标。
“标儿,你也来看一看。\"
朱标早已按捺不住好奇,走上前接过,仔细观察一番,顿时领悟这些符号的作用,若文章中加入这些标点,确实能清晰地划分句子结构。
实际上,古文自有其断句吟诵的方式,对文人而言根本无需标点符号,但这需要从小培养,普通民众根本无法掌握,相当繁琐。
而这些标点符号则简单明了,若是采用白话文并加上标点,那么那些读书人再想利用文字玩弄百姓就难多了。
“父皇,儿臣觉得此法极佳,有了这些标记,文章定会更加易于领会与朗读。\"
朱元璋点头表示认同。
李伟见此,嘴角扬起笑意。
“你这主意倒不赖,嗯,今日就记你一功,往后若有什么好建议便尽快告知于朕,朕绝不会亏待你。\"
李伟一听,眼睛一亮:“陛下,那您这次准备赏我什么?”
“呵呵,这次就免你受一次杖刑吧。\"朱元璋淡然一笑说道。
“啊?”李伟的笑容僵住了,有些不悦,稍作思索后又确认道,“那字是不是也不用写了?”
“胡说什么呢?当然得写!看看你写的那些字,简直乱七八糟,还不快去多加练习!每日至少写上一万字,一个都不能少!”
李伟不满地道:“我已经贡献了不少宝贵的东西给您了,为何还要惩罚我?”
“什么话,朕这不是在惩罚你,而是在帮你提升!”朱元璋正色道,语气严肃。
“多谢陛下!”李伟翻了个白眼,“但我认为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哼,朕只看朕的意思,不看你个人的想法!”
李伟愣了一下,这是从哪里学来的强词夺理之言?
“陛下,您有所不知,我们那里用的都是硬笔,而毛笔属于软笔,我一时难以适应才写得这般丑陋。\"
“哦?那你就用硬笔给朕写几个字试试。\"朱元璋轻蔑地说。
李伟见他如此态度,顿时气愤地从旁边背包里取出自己的圆珠笔,在纸上工工整整地写下几个字。
“不求最好,但求无愧于心”,他对自己写的字颇为满意,满怀自信地递给朱元璋。
朱元璋接过一看,眼前一亮,并非是因为李伟的字美观,而是这支笔写出的字细若蚊虫,却异常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