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雕花窗棂,将细碎的光影洒落在倾心殿的地面上。
顾知微一袭浅绿罗裙,端坐在窗边的矮榻上,手中捧着一本《女诫》,认真研读着。
她身姿纤细,眉眼如画,白皙的脸庞在微光的映照下,宛如一朵盛开的梨花,纯净而美好。
然而,殿外宫人们的议论声却像春日里恼人的柳絮,纷纷扬扬地飘进了她的耳朵里。
“你知道吗?”
一个小宫女压低声音,神色兴奋又神秘;
“刚入宫的兰妃,今日竟然没有向皇后请安!”
“怎么会这样呢?”
另一个宫女满脸疑惑,瞪大了眼睛追问。
“听别的宫人说,是皇上体恤兰妃昨日大婚太过操劳,特意免去了这些繁文缛节呢!”
小宫女绘声绘色地描述着,眼中满是羡慕。
“天啊,这兰妃也太受宠了吧!”
第二个宫女忍不住惊叹,语气里满是嫉妒与不甘。
“谁说不是呢?”
这时,一个嬷嬷接话道,眼神意有所指地朝着顾知微的方向瞥了一眼:
“可不像咱们这里这位,平日里安安静静,也没见得皇上多重视。”
嬷嬷的声音虽不大,但在这静谧的殿内却格外清晰。
顾知微拿着书的手微微一顿,长睫轻颤,却并未抬头。
她的嘴角微微抿起,似是无奈,又似是不在意。
自入宫以来,这样的冷言冷语她听了太多,早已学会了隐忍和淡然。
她轻轻翻动着书页,像是完全沉浸在了书中的世界,对外面的议论充耳不闻,可内心深处,那一丝难以言说的落寞还是悄然蔓延开来 。
两国联姻的喜讯如春风拂过,让整个皇宫沉浸在一片喜庆之中。
宫殿张灯结彩,大红绸缎挂满廊柱,宫人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往来穿梭,忙碌却有序。
御花园里,嫔妃们笑语嫣然,相互道贺,皇子公主们也被这热闹氛围感染,嬉笑玩耍,呈现出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而在将军府中,却是另一番严肃景象。大将军上官虹身着便服,正坐在书房中仔细研读密报,神情专注。
他剑眉星目,脸上虽无过多表情,但多年征战沙场积累的威严却不怒自威,书房中弥漫着静谧且压抑的气息。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这份宁静。
副都卫神色慌张,脚步匆匆地从外面赶来,连衣角都被带得呼呼作响。
他站定在书房门口,抬手整理了下有些凌乱的衣衫,随后快速走进书房,单膝跪地,行了个标准的军礼。
上官虹抬起头,目光从密报上移开,看向副都卫,沉稳开口:
“何事惊慌?”
他的声音低沉有力,在安静的书房中回荡。
副都卫站起身,伸手快速从怀里掏出一封带着乌兰国独特图案封印的秘信,双手呈上,额头上已布满细密汗珠。
上官虹接过秘信,看到上面熟悉的图案,心中顿时涌起一股不好的预感。
他迅速拆开信封,展开信纸,只看了几眼,原本冷峻的面容瞬间变得怒不可遏,怒目圆睁,眼眶中似要喷出火来,咬牙切齿地说道:
“好个托托木!”
声音中满是愤怒与震惊,仿佛下一秒就要提枪上马,奔赴战场。
春日的御花园里,繁花似锦,五彩斑斓的花朵竞相绽放,微风拂过,花枝摇曳,送来阵阵甜香。
太皇太后身着一袭深紫色织锦长袍,端坐在花园的亭子里,正悠然自得地赏花弄鸟。
她身旁的金丝鸟笼中,几只毛色艳丽的鸟儿欢快地跳跃着,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为这宁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机。
许嬷嬷则静静地站在一旁,随时听候差遣。
“太皇太后,上官将军来了。”
许嬷嬷轻声说道,打破了片刻的宁静。太皇太后听闻,微微抬眸,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笑意。
上官虹是悄悄入宫的,此刻他身着便服,脚步沉稳地走进花园。
见到太皇太后,他立刻单膝跪地,行了一个庄重的大礼:
“微臣上官虹,见过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微笑着示意他起身,两人寒暄了几句,气氛轻松融洽。
寒暄过后,太皇太后神色渐渐变得严肃起来,她微微坐正身子,开口问道:
“如今局势,大将军怎么看?”
上官虹心中明白,太皇太后这是直奔主题了。
他先是恭敬地说了些恭维太皇太后的话,才缓缓切入正题:
“回太皇太后,虽然皇上迎娶了乌兰国公主,两国局势目前稍有缓和,但这毕竟是权宜之计,保不齐会夜长梦多,还需早做打算。”
太皇太后微微点头,目光深邃,若有所思:
“那大将军可有对策?”
上官虹稍稍犹豫了一下,向前一步,压低声音说道:
“上次太后提起查都王子尚未婚配,不如……”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抬眼观察着太皇太后的神色。
太皇太后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大将军可有人选?”
上官虹清了清嗓子,不紧不慢地说:
“素闻宰相府的千金美颜无双,才情出众,不如……”
太皇太后却果断地摇了摇头,神色凝重地说:
“不可。为了牵制顾青平,已经让他一个女儿入宫为妃,如果再让他另外一个女儿嫁去乌兰国,恐怕会适得其反,引起顾青平的不满和猜疑,反而不利于朝堂稳定。”
上官虹一听,心中暗自佩服太皇太后考虑周全,连忙说道:
“还是太皇太后深谋远虑,微臣思虑不周。”
太皇太后轻轻摆了摆手,目光望向远方,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片刻后,她转过头,看着上官虹,缓缓说道:
“顾知微已入宫快两年,这两年里,各宫嬷嬷都觉得她温顺懂事,是个可造之材。不如……”
上官虹一听,瞬间明白了太皇太后的用意,心中不禁暗暗称赞这一绝妙的安排。
他立刻双膝跪地,恭敬地跪拜太皇太后,高声说道:
“太皇太后英明!此计甚妙,定能解我朝燃眉之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