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修改,往前。)
凤九汐冰冷的开口道:“从今往后,我们凤家各支各自为府。”
“从此以后,大家都要自负盈亏,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谁也别再指望依靠别人过活!”
说罢,她那双美眸冷冷地扫过在场众人,眼中闪烁着决然之色。
旁支:“好!”
“分家就分家!”
“......”
这个时候,旁支们都闹得凶,他们已经顾不上,分家以后,自己要面临什么困境了。
没有了国公府这棵大树,即使他们依旧姓凤,依旧是凤家人。
没了主家的庇护,谁认识旁支的凤家。
至今为止,旁支的凤家子弟,没有一个有出息的,百多年来,就出了几个童生,成绩最好的也就一个童生试中,中了一个秀才。
好吧,凤家重武,不重文。
可这些旁支,参军的在军营,现在最大的不过一个百夫长,当了十几年的兵,手底下也只是管着一百人。
这一刻,他们都忘记了自己有几斤几两,只是看到了眼前的利益,收进来的那些礼金。
甚至忘记了,只要出门,提起凤家,他们就会被高看一眼。
如果分家,需要去相关部门备案,这些殊荣都会被收回来。
凤九汐点了点头,旁边的福春、福秋,如意她们几个大丫鬟,送葬回来,就已经开始整理随礼的清单了。
这个时候,差不多已经准备好了。
凤九汐看向福秋:“整理好了吗?”
“整理好了,把府上的账房先生们,也一并叫过来。”
“开库房,分家!”
“.....”
福秋是他们几个年纪中最大的丫鬟,能担事。
早就能够独当一面,单独打理府上的那些产业了。
分家这事,其实凤九汐早就有了决断,前几日福秋就去了账房,把各家的账目整理了出来。
她们今日整理的不过是这次的礼单而已。
福秋点了点头:“小姐,已经全部整理妥当了。”
“现在就能分家!”
“......”
凤九汐:“好!”
“那去叫账房先生们,全部过来。”
“......”
旁支的人都以为,这次分家不会那么顺利。
哪知道,主家这边,竟然这么容易就同意了,并且马上就能分家。
这....
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除了主家的人,旁支的凤家,蠢蠢欲动,眼底里是怎么也掩盖不住的贪婪。
看到这一幕,凤九汐的眼底一阵冷笑。
高兴吗?
很快,他们就高兴不起来了。
因为分家对于凤家主家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国公府每年都在补贴旁支的各房各家,就连府上丫鬟的月银,也是从主家这边出,但凡有什么喜事,有什么风吹草动,需要用银子的地方,都是从主家出。
他们这些旁支,还真当自己是盘菜。
实际上!
呵呵....
原本,凤九汐没有动分家的心思,毕竟盛王朝大多数都是以大家族的形式存在,易容工人,一损俱损。
都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
即使祖父去世了,她也能靠国公府的那些产业,撑起凤家这个大家。
实在不行,再多做几个买卖不就行了。
她脑子里,有的是来银子的买卖。
这些年,她过着米虫的生活,只是打理国公府原本的产业,都能让国公府的众人衣食无忧。
回头没有银子了,搞几个买卖,就行了。
树大招风。
所以凤九汐并不想国公府太过于富裕,太耀眼了,藏拙才是立根之本。
哪知道,这些旁支,不知足。
凤九汐也不是那种善男信女,她以前不管事,也没有怨言,那是因为看在祖父的份上。
如今,这些人,自寻死路,她就没有拦着的道理。
分!
不就是分家么?
不一会,福秋就领着国公府的账房过来了,后面还跟着十几个家丁。
这些家丁两两为一组,各自抬着一个大箱子。
大箱子里有银子,有账本。
但是更多的是账本....
旁支的人,都以为那是银子,一个两个看到那些大箱子,满脸的亢奋。
发财了,他们要发财了。
以后吃穿用度,再也不受主家的约束了,那日子,别提有多逍遥快活。
凤九汐:‘福秋,把各家的账本,发下去了。’
“让各位姑奶奶,叔叔婶婶们过目。”
“有问题的,可以提出来。”
“没问题的,当场画押签字,过来领取分家启动金就行了。”
“......”
不多时候,大家手里,就多了一个账本。
这个账本,是各家十年来的进账和开销,每一笔都清清楚楚。
这时,一个旁支的婶婶拿着账本走到了凤九汐面前:“大姑娘,我们这一房,没意见。”
“.....”
凤九汐点了点头:“好,在这分家文书上,签字画押。”
“去那边,领取银两。”
“.....”
旁支婶婶:“好!”
“.....”
那旁支的婶婶,在一旁的分家文书上,签字画押以后,领了一万五千两银票还有三亩田地。
天呐,这么多?
能分到这么多银子吗?
签,马上就签。
其余的旁支,看到这一幕,更加的亢奋了,看也没看账本,直接走到了凤九汐身边。
“大小姐,我们这一房,也没有意见。”
“也可以签字了吗?”
“......”
凤九汐点了点头:“可以,签字吧。”
“没问题的,都可以来这边签了分家文书,然后去账房那边领银子。”
“.....”
这么一听,这下热闹了。
旁支这边当家做主的人,纷纷去找福秋她们几个,签了分家文书,然后去账房那边领取各房的分家银子。
几家欢喜几家愁。
很快,签了分家文书,领到银子的人,就不高兴了。
看到手里少得可怜的银票,瞪大了眼。
五百两?
竟然他们几个,只有五百两银票。
怎么会这么少,打发叫花子吗?
当她们是街头的乞丐?
那姑奶奶看到自家长媳拿回来的五百两银票,还有那要哭不哭的样子,怒了。
旁支姑奶奶:“大姑娘,你这是何意?”
“为什么老身这一房,38口人,就只有五百两银子?”
“你这是打发叫花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