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又是两个月过去。
五牙大舰的建造已经进入关键阶段,第一艘小型模型成功完成测试,真正的战舰龙骨也已铺设完毕。
这一日清晨,宁烈又一次来到造船厂,检查进度。
“宁大人,大舰的骨架已经基本成型!”
工部尚书陈元兴奋地禀报,“按照目前的进度,两个月内就能完工!”
宁烈点点头:“很好。这次建造顺利多了。”
他环顾四周,数百名工匠正忙碌地工作着,巨大的船体逐渐成形,场面蔚为壮观。
“不过,”
陈元面露忧色,“近日有个麻烦事。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坊间已有关于五牙大舰的传言。若被南梁探子得知详情,恐怕会对我们的计划造成影响。”
宁烈皱眉:“消息泄露的范围有多大?”
“目前主要集中在京城,但已经开始向外扩散。”
陈元答道,“有人甚至绘制了大舰的结构图,在坊间传播。”
宁烈眉头紧锁:“此事非同小可。我们必须找出泄密之人,同时加强对造船厂的防卫。”
他转向跟随的刘谨:“立即安排宁钩的人手,彻查此事。同时,加派人手守卫造船厂,任何陌生人不得靠近。”
“是,大人!”
刘谨领命而去。
就在宁烈忧心忡忡之际,一名信使急匆匆赶来。
“启禀大人,陛下有旨,召您立即入宫!”
宁烈心中一沉,感觉事情恐怕不妙。
匆匆赶到皇宫,宁烈发现太极殿内气氛凝重。
“参见陛下!”宁烈行礼道。
司空玉冷声道:“宁爱卿,你可知为何召你入宫?”
宁烈心中一凛:“臣不知。请陛下明示。”
“五牙大舰的消息已经泄露!”
司空玉厉声道,“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就连南梁都已得知!你身为兵部尚书,负责此项机密工程,难辞其咎!”
宁烈恍然大悟,难怪女帝如此震怒。
“陛下,臣刚刚也得知此事,正在彻查泄密之人。”
宁烈解释道。
徐谨冷哼一声:“宁大人,这可不是小事!五牙大舰乃我北玄制胜的关键武器,如今计划泄露,等于给了南梁防备的时间。这责任,你担得起吗?”
韩霄也道:“徐相所言极是。宁大人虽才华出众,但在保密一事上确实疏忽了。”
宁烈面对指责,保持冷静:“两位大人所言极是。此事确实有臣监管不力之责。不过,事已至此,与其追究责任,不如想办法补救。”
“补救?”
司空玉冷冷地问,“如何补救?”
宁烈沉思片刻,郑重道:“回陛下,臣以为,既然五牙大舰的消息已经泄露,与其掩盖,不如反其道而行之,利用这个机会迷惑南梁。”
“此话怎讲?”
司空玉神色稍缓。
宁烈解释道:“我们可以故意散布一些关于五牙大舰的错误信息,比如虚构其弱点,或者刻意夸大某些功能。当南梁根据这些假情报做出防备时,我们的真正战舰却可以出其不意。”
殿内诸臣闻言,若有所思。
“宁爱卿所言有理。”
司空玉缓缓道,“不过,要实施这个计划,需要找出泄密之人,确保今后不再出现类似问题。”
“臣已派人彻查此事。”
宁烈保证道,“相信很快就会有结果。”
司空玉点点头:“好,那就依你所言,利用这个机会迷惑南梁。不过,你须亲自负责此事,若再有疏漏,决不轻饶!”
“臣遵旨!”
散朝后,宁烈立刻召集宁钩核心成员,部署查找泄密者的行动。
“大人,我们已经查到一些线索。”
刘谨汇报道,“据说最初散布消息的,是一名在造船厂工作的木匠。此人前些日子在酒楼中喝醉,不慎说漏了嘴。”
“查清楚这个木匠的底细了吗?”
宁烈问道。
“查清楚了。”
刘谨答道,“此人名叫张木,四十岁出头,在造船厂已工作多年,技艺精湛。平日为人耿直,没有什么异常。这次泄密,确实是酒后失言,并非有意为之。”
宁烈沉吟片刻:“带他来见我。”
不多时,那名木匠被带到宁烈面前,跪地求饶:“大人饶命啊!小人知错了!小人只是一时糊涂,绝无二心啊!”
宁烈仔细观察他的神态言行,确认此人确实是无心之失,不是南梁的奸细。
“起来吧。”
宁烈和颜悦色地说,“我知道你是无心之失。不过,既然已经造成了影响,就要想办法补救。”
张木惊讶地抬头:“大人不怪罪小人?”
“责罚自然是有的。”
宁烈正色道,“不过,如果你能配合我们做一件事,或许可以减轻处罚。”
“小人一定全力配合!”
张木连忙表态。
宁烈简要说明了迷惑南梁的计划,然后道:“我要你继续在酒楼中‘泄露’一些我们精心设计的假情报。但这次,你必须完全按照我们的指示行事,一字不差。”
张木恍然大悟:“大人是要我当诱饵?”
“没错。”
宁烈点头,“你已经因为之前的泄密而出了名,南梁的探子必定会盯上你。我们正好利用这一点,给他们喂假情报。”
“小人明白了!”
张木拍着胸脯保证,“定当尽心尽力,不负大人重托!”
宁烈满意地点点头:“很好。刘谨会告诉你具体该怎么做。记住,一切要自然,不能让人起疑。”
安排好张木的事,宁烈又召见了昭阳公主。
“公主,情况有变。”
宁烈将五牙大舰消息泄露的事简要说明,然后问道,“南梁那边有什么反应?”
昭阳公主神色凝重:“确实有消息传回。南梁朝廷已经得知五牙大舰的存在,正在积极部署防御措施。他们加强了长江沿岸的防备,还在水下布置了一些障碍物,意图阻挡大舰前进。”
“水下障碍物?”
宁烈眉头一皱,“具体是什么?”
“据说是一种称为‘铁蒺藜’的装置。”
昭阳公主解释道,“形状如同蒺藜,但由铁器制成,尖刺锋利,能够刺穿船底。他们在江中密集布置这种装置,一旦大舰经过,必然会遭受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