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铭久慢吞吞地站出来,拱手行了一礼:“宁大人心胸如此宽广,我心里真是说不出的感激。可说句实话,如今南梁的百姓还没适应新政权,能否再多给一点时间?”
宁烈微微颔首,似乎早就料到这一问,“那自然。我已经下达命令——未来三年南梁全境免征赋税,让大家安安心心过日子。另外,把仓库里的粮食拿出来救济灾民,该重建的村庄也要一一修好。”
当这个决定传开时,大殿内不少官员忽然松了口气,也有人悄悄击掌叫好。
其实,不光南梁的臣子,连北玄来的几位老狐狸都忍不住点头称善。
宁烈停顿片刻,扫视众人,道:“还有件事……我准备在南京办所新学府,两地学子皆可入读,一起交流切磋。顺便,再鼓励些商人往来,多走动、多做买卖,总比关门对立强得多。”
朝会结束后,他留下崔铭久单独谈话。
“崔大人,有桩旧事,在我心头压了很久,你是否愿意坦言?”
宁烈直视他双眼,没有半点回避,“关于我父亲宁万山,他死因你究竟知道多少?”
崔铭久脸色有点发白,下意识望向大殿顶,“大人怎会突然提起此事……”
“赵崇虽下令毒害家父,但以他那性格,只怕没胆量独自动手。我怀疑背后还有旁的人推波助澜。”
说这句话时,宁烈的语气冰冷到极点。
一阵沉默,如同石头落进井水。
最终,崔铭久叹出一口浊气,“您看得太清楚。当年天威将军之死,可不是赵崇一个人的主意……”
果不其然!
“是谁?”
“董承。”
他的声音低得像蚊子哼唱,“董承和天威将军本是并肩肱骨,却观点迥异。董承主张打到底,要把北玄连根拔起;您父亲却坚持休养生息,两国相安无事最好不过。所以——两人才分道扬镳。”
“所以,是董承伙同赵崇杀了我父?”
“正是,”
崔铭久苦笑着摇头,“毒药就是董承备下,说服赵崇只是小菜一碟。”
宁烈指骨泛白,却还是强压怒火。
怪不得……每次想起董承那厌恶的目光,总觉得别扭,现在看来,全是罪疚作祟!
“大人,请息怒。”
崔铭久劝慰,“如今董承已战死沙场,那条命算作偿还血债吧。现在天下归一,大局更重要,不必为旧怨耗神。”
深呼吸、缓缓放松肩膀——宁烈终于恢复镇定。“你说得对,人都死了,这笔账也就翻篇罢。”
接下来,他像着魔一般扑进国家事务。
他先盯上南梁军队问题。
原效忠赵崇那帮兵,被拆散、另编,由北玄将领带队,从源头掐断隐患。
当然,他也没有忘记提拔真正忠义可靠的人,比如林旭,这些人在关键岗位上一展所长。
民生方面,新任王爷简直玩命减税,使劲拉农业发展,还让商贾们放心大胆做生意。
又挥手打开赵家金库,把那些珠宝田契分批发给穷户,又修水利又赈济灾民。
这些举措见效比预想中快。
本来还狐疑观望的南梁百姓,看见生活一天一天变好,那警惕劲儿逐渐消退,对新政权也不再抵触了。
差不多一个月后,京师来了使者,把司空玉写的诏书送到南京城。
平南大将军接旨!
宣诏声中洋溢着隆重——
镇南王,加封为总督南诸省,仅次于皇帝本人,希望好好辅佐共创盛世!
群臣齐道贺,有拍马屁凑热闹,也有真心高兴替他叫好的。
欢呼声浪里,只有宁烈自己难以释怀——他之前一直以为统一之后,会被召回京师参与谋划天下大计;
谁料等来的只是加爵留守南方……
这是信赖?还是戒备?荣宠还是冷落?
没人能答,只见他在众目睽睽下恭敬地拜谢:“微臣谨遵圣命!”
待使者离开,老周终究憋不住开腔:“王爷,这陛下葫芦里到底卖什么药?”
宁烈笑容淡淡:“不用担忧,陛下或许忌惮权柄过重,就想让我远离中枢。但对我来说,这安排正合心意。这片土地有我的根,我甘愿留下治理老家。”
林旭皱眉道,“万一宫廷小人煽风点火,对王爷构成威胁怎么办?”
胸有成竹,一个字都未慌乱。
“彼此了解多年,我跟陛下情谊深厚,更何况,还有‘宁钩’撑腰呢。”
聊起‘宁钩’,使者刚巧带来了刘谨密信。
信上详细描述京城局势:司空玉极力肯定镇南王功劳,可偏偏有人暗里挑拨,说他功高震主、不安分守己……
果然如此!宁烈收信后轻叹:看样子,我必须主动表明态度才行……
没耽搁多久,他亲自挑选厚礼和长信,让最靠谱的一名随从赶赴京都向司空玉解释衷肠、递交忠诚状表决心。
与此同时,治理地方绝不能掉链子。
他频繁出巡,有时甚至混在人群里听老百姓唠嗑,一路抓紧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地生根,各省秩序很快井然起来,小市集与田野焕发生机,比过去热闹许多倍。
半年过去,新书信从京都飞至南京。
司空玉不仅表达认可,还表示希望适时请他回朝述职共议天下之策。
陛下改变态度了吗?
念及此处,他把书信念给老周和林旭听:“总算露出转机啊。”
林旭追问:“那咱们什么时候启程?”
思索间,宁烈摇摇头,“再等等–南方基础未稳,需巩固胜局。一切妥帖,再考虑回京。”
三个月弹指而过,此地尘埃落定。他终于拍板启程返京:
“林旭,你把南京稳住;老周跟我一起走。另外让人为昭阳公主她们递个消息,就说我要回去了。”
自打统一之后,他曾邀请贵女们返回故土,但多数选择留在北玄,包括昭阳公主也是如此,仅少数几位随家眷归乡。
为了显示尊重与无私,他特意减少随行人员,以示自身坦荡无二念。
上路当天,每经一路村镇,总有人提前知晓消息,无数男女老幼夹道欢迎,为他的归途染上一抹亮丽底色——沸腾的人海如涌动江河,将一路寒风都烤化成温暖春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