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完成登基后的当日,咸阳宫议政殿中,庄严肃穆的气息交织着跃跃欲试的激昂氛围,凝重而热烈。殿内雕梁画栋,流光溢彩,琉璃盏投下的柔和光晕,将四周映照得明亮堂皇。项羽身着威严龙袍,稳稳端坐在主位之上,龙袍上绣就的金色巨龙栩栩如生,在摇曳烛光下,仿若即将振翅翱翔,彰显出他至高无上的地位。他目光如隼,锐利地扫视着下方齐聚一堂的肱骨之臣: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范增,眼神中满是岁月沉淀的智慧;智谋过人的萧何,举手投足间尽显沉稳;温润如玉的张良,周身散发着从容不迫的气质;足智多谋的陈平,眼神灵动,透着机敏。再看六部官员,吏部尚书李信神色专注,户部郎中惠施、员外郎孙毅身姿笔挺,礼部尚书刘邦携同礼部侍郎孟轲、陈儒,皆是一副庄重模样,威风凛凛的兵部尚书韩信身旁,侍郎季布站姿端正,刑部尚书王法一脸严肃,身旁刑部侍郎赵鞅身形挺拔,还有身为工部尚书的曹参,带着工部侍郎刘墨与周勃,众人神色凝重且专注,无一不在昭示着对此次议事的重视。每个人都深知,今日所议之事,将如定海神针般,决定楚国未来的航向,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周勃笔挺地站在殿中,魁梧壮硕的身形仿若一座巍峨山峰,散发着十足的压迫感。他那张饱经沧桑的面庞上,岁月与战火留下的痕迹犹如刀刻斧凿般深刻,每一道皱纹都默默诉说着往昔南征北战的英勇传奇。早年追随项羽时,周勃恰似一头勇猛无畏的猎豹,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悍不畏死。他手中利刃寒光闪烁,一次次杀得敌军丢盔弃甲、狼狈逃窜,为楚军的一场场胜利立下赫赫战功。因其做事踏实认真,对待每项任务都一丝不苟,在军中时,便对军械的改良与创新展现出不凡的见解与思路。后来,曹参看重他的才能,将其调入工部任侍郎,协助自己处理繁杂的工部事务。在过往时日里,他全身心投入,与曹参一同带领工匠们日夜钻研,致力于军械革新。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工部各项事务得以有条不紊地推进,原本粗陋的兵器变得更为锋利耐用,火炮研发也在艰难中取得了新的突破,为楚国军事力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日召诸位前来,是要商讨国家定名、建元,以及百官封赏、大赦天下等要事。” 项羽声音雄浑有力,带着与生俱来的霸气,在空旷的殿内不断回荡,仿若洪钟鸣响,“先议国家定名,诸位可有良策?”
范增率先开口,他缓缓伸出手,轻轻抚着那长长的胡须,神色凝重得仿若背负着整个楚国的命运:“大王,楚国传承久远,‘楚’字早已深深扎根于百姓心底。我等一路征战,皆是高举楚之名号,号令天下群雄。依老臣之见,国名仍可定为‘楚’,如此方能延续楚国的正统血脉,让百姓心生归属感。”
萧何微微点头,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补充道:“亚父所言极是。不过,如今大王凭借非凡的雄才大略,一统天下,楚国疆域已远超往昔。为彰显这全新气象,可在‘楚’前加一字。‘大’字便极为合适,称‘大楚’,寓意我楚国幅员辽阔,拥有广袤无垠的土地;国力强盛,如那磅礴江海,有海纳百川之胸怀,定能成就千秋不朽的霸业。”
众人听闻,纷纷低声议论起来,一时间,殿内满是交头接耳的声音,大家都觉此议在理。这时,周勃微微颔首,脸上露出认同的神情,对身旁的曹参低声说道:“萧尚书所言,确实有理。唯有如此大气磅礴的国名,方能匹配我大楚如今这空前绝后的盛景。” 曹参嘴角上扬,轻轻点头表示认同,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楚国的无限期许。
张良思索片刻,身姿优雅地起身,举止间尽显谋士的沉稳与睿智:“以‘大楚’为国名,确实气势恢宏,震撼人心。而建元之事,同样至关重要,关乎国家未来运势。臣以为,可定年号为‘启元’,寓意大王登基乃是开启楚国全新纪元的伟大时刻。自此,国家将踏上繁荣昌盛之路,万象更新,一切皆焕发出蓬勃生机。”
项羽听闻,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的光芒,犹如夜空中璀璨的流星划过:“‘大楚启元’,好!既如此,国名与建元便这般定下。接下来商讨百官封赏。”
礼部尚书刘邦此时向前一步,抬手仔细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朝服,动作间尽显礼部官员的优雅与庄重,拱手说道:“大王,百官封赏一事,恰似搭建朝廷的根基,而礼仪规制更是重中之重。在拟定封赏仪式时,需遵循严格且完备的礼仪流程,如此方能彰显我大楚的威严与公正。臣建议,对于不同品级官员的封赏,从服饰的材质、样式,仪式的每一处细节,到赏赐的珍贵物品规格,皆应有明确且细致的区分。如此一来,百官便能清晰明确自身的职责与地位,同时也能向天下昭示我大楚井然有序、等级分明的制度。”
陈平紧接着向前一步,身姿矫健,语气坚定地接着刘邦的话拱手道:“刘尚书所言甚是。大王,百官封赏,需全面兼顾功绩、才能与忠心这三个关键要素。过往已封之将领,皆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战功赫赫,为楚国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局势已定,国家由战时转为和平治理,可着重于朝堂官职的合理调配,让他们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各司其职,更好地治理国家。至于新的封赏,可从在政务上表现突出,为国家发展、百姓福祉做出卓越贡献之人中选拔。”
吏部尚书李信双手捧着一份精心整理的名单,恭敬地走上前,说道:“大王,臣已依据诸位官员的政绩、才能,历经多日仔细梳理与考量,整理出这份名单。其中,有不少官员在地方治理上手段高明,将一方土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在安抚百姓方面,更是关怀备至,深得民心,可酌情予以升迁。” 说罢,他双手高高呈上名单,动作充满了敬意。
项羽伸出手,接过名单,目光专注地细细翻看,时而微微皱眉,似乎在思索名单中的某些细节;时而点头认可,对一些官员的表现表示赞许。片刻后,他开口道:“诸位为楚国尽心尽力,本王心中如明镜一般清楚。之前已经封赏的将领,他们的战功早已得到充分认可,如今国家发展方向转变,由武转文,他们在各自现有的军职上继续为楚国效力即可,不再进行擢升。但为了褒奖他们始终如一的忠心与过往立下的不朽功绩,可赏赐丰厚的财物,让他们生活无忧,也彰显本王对功臣的敬重。”
“至于朝堂官员,依这份名单,有真才实学、能力出众者升迁,那些庸碌无为、尸位素餐者降职,以此形成激励机制,促使百官勤勉为政,为楚国的繁荣昌盛全力以赴。” 项羽目光转向礼部侍郎刘邦,“刘邦,你在礼仪教化方面见解独到,多有建树,如今擢升你为礼部尚书,掌管楚国的礼仪诸事。望你不负所托,将楚国的礼仪制度梳理得更加完善,向四方来朝的宾客充分展现我大国的风范。”
刘邦听闻,立刻激动地跪地,声音洪亮且充满决心地谢恩:“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大王信任。臣必将殚精竭虑,让楚国的礼仪教化昌盛繁荣,使四方来朝之人皆能深深感受到我楚之大国风范,为楚国赢得无上的荣耀。”
项羽又将目光依次投向其他官员,依据每个人的能力与功绩,一一做出合理的安排。随后,他语气一转,神情变得柔和了些许:“芈心虽已退位,但他为楚国也曾付出诸多心血,亦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本王决定封他为摄政王,辅佐新皇处理政务,监察民生。望他能充分发挥所长,为楚国的长治久安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众人纷纷高声称善,声音在殿内久久回荡。周勃也跟着高声说道:“芈心王爷一向聪慧过人,有他辅佐新皇,楚国定能如那展翅高飞的大鹏,蒸蒸日上,一飞冲天!”
接着,众人开始商讨大赦天下之事。户部尚书李丰微微皱着眉头,面露忧虑之色:“大王,大赦天下虽能彰显大王的仁德之心,但若不加区分地进行赦免,恐怕会有一些狡猾的罪犯趁机逃脱应有的惩处,日后危害百姓,扰乱社会安宁。”
刑部尚书王法一脸严肃,点头赞同道:“李尚书所言极是。臣建议,对于罪行较轻、且在狱中已有明显悔改之心者,可酌情赦免;但对于那些犯下十恶不赦之罪,危害极大的罪犯,绝不能有丝毫的姑息,必须依法严惩,以维护法律的威严与公正。”
此时,赵鞅向前跨出一步,他的步伐坚定有力,声音洪亮得如同战鼓敲响:“大王,臣在刑部任职期间,对狱中情况了如指掌。如今各地都在大力开展工程建设,急需大量人力。若能将部分罪行较轻的劳役罪犯赦免,让他们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来,既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劳力,又能让他们通过劳动来赎罪,实乃一举两得之策。而且,臣与王尚书可安排刑部经验丰富、得力之人前去监督,确保他们认真劳作,绝不敢生事端。”
项羽听后,微微点头,目光中满是肯定与赞赏:“赵侍郎此建议甚好。王法,此事便由你与赵侍郎牵头,会同工部,共同拟定详细的方案,明确赦免的范围与具体条件。赦令颁布后,务必确保各地严格执行,一丝一毫都不能有偏差,让百姓切实感受到本王的仁德与关怀。”
一番激烈而深入的商讨后,诸事皆有了定论。项羽看着下方的臣子,目光坚定得如同燃烧的火炬,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今日所议,桩桩件件皆关乎大楚未来的兴衰荣辱。望诸位齐心协力,如同紧密咬合的齿轮,辅佐本王,让大楚在启元元年,便稳稳踏上繁荣昌盛之路。” 众人齐声高呼:“愿为大楚,肝脑涂地!” 那声音震耳欲聋,响彻整个议政殿,仿佛预示着大楚即将迎来一段波澜壮阔、辉煌灿烂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