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由你胡作非为,败坏吕妃娘娘的声誉,便是本王不孝。”
话音未落,他又一声厉喝:“来人,把这个奴婢拿下,重责**!”
------------
玲儿大惊失色,完全没想到朱允熥的惩罚会如此极端,直接要取她的性命。
她原以为,自己既然是吕妃娘娘派来的人,而吕妃又是朱允熥名义上的母亲,就算她犯了错,作为“儿子”的朱允熥也不过是责备几句,最多将其送回吕妃娘娘处置。
对此,她毫不畏惧,甚至底气十足。
吕妃早就叮嘱过,若是有事,她会庇护。
却不料,朱允熥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直接下令将她处死。
玲儿慌忙跪地求饶:“殿下饶命!殿下饶命!奴婢再也不敢了。”
朱允熥没有回头,神情冷漠。
一个王府里的奴婢都无法管教好,还谈什么治理天下?
前世的他连鸡都不敢杀,尽管经历了那场血腥之事,渐渐适应了这个世界,内心变得坚硬许多。
但此时亲自下令处死一人,依然难免心潮起伏。
赵瑞见两名侍卫还在犹豫,忙用尖锐的声音催促:“发什么呆?没听见殿下的吩咐?还不赶紧把这丫头拖下去处置!”
玲儿抬起头,望着赵瑞,心中满是不解。他们不是同属吕妃麾下,都是为了监视吴王殿下而来吗?为何他非但不帮忙说话,反倒落井下石?
可惜,再也无人能给她答案了。
侍卫们听令后,立刻上前将玲儿制住,拖了出去。
片刻之后,外面传来一阵阵拍打声和刺耳的哀号声,起初声音震天,随后逐渐减弱,直至完全安静下来。
……
朱允熥召集了府里的所有仆从。
“本王不在乎你们到底是谁的人,也不管你们是否被人操控。既然进了我的王府,你们就归我管。”
“想必各位也知晓,我在朝廷上的所作所为,以及言论,都已经传开了。”
“若有一天,我被册封为储君,承袭皇位,你们便是潜邸旧臣。”
“其中利弊,无需我赘述,你们自会明白。”
“若有内外勾结、暗中捣鬼之人,刚才那位玲儿,就是他们的下场!”
“别指望外头的人能救你。如果你不是王府的人倒也罢了,可只要你还在本王府做事,我想怎么惩治你,没人能阻止。”
“都听清楚了吗?”
“听清楚了!”所有人异口同声地答道。
朱允熥不再多言。有了玲儿的前车之鉴,相信今后再也不会有人敢公然违抗他的命令。
今**未入宫学习,处理玲儿之事也算是对父皇有了个交代,可谓一举两得。
“殿下,奴才有事启奏。”
人群中走出一名小太监。
“今晨,开国公府派人送来了书信。”
“信上说,殿下要寻的那个叫杨士奇的秀才找到了。”
“那时殿下正在休息,那个玲儿……不对,那个贱婢不让叫醒殿下。”
“她还说,殿下每天都要进宫陪伴陛下读书,听大儒讲学,回来后累得连睡觉都没空,哪有时间理会其他事情。”
“她让我不要告诉殿下,这件事由她来解决就好。”
朱允熥微微蹙眉。
这个玲儿,真是胆大包天啊!
倘若不及时处置,往后不知会惹出多少麻烦。然而,眼下事情已然结束。
常升竟然如此迅速地找到了杨士奇?
可杨士奇不是应当在江西吉安吗?
从那里到金陵,少说也有千余里路。
古代既无高铁与飞机,即便快马加鞭,往返一趟,也得数日乃至数十日才能完成。
怎么可能这般快捷地找得到呢?
他心生疑惑,抬头望向太阳。
估算时间,已过了午后一大半。
此时再去宫中读书已无意义。
闲来无事,不如过去瞧瞧。
顺便亲自看看挨过板子的常升。
朱允熥立刻命人准备马车,离开吴王府,直奔开国公府。
到了府门口,只见旁边聚集了许多人,都是普通百姓的打扮。
长久居住深宅大院,难得外出一次,朱允熥也想感受一下大明市井生活,便吩咐下人停下马车,自己下车走向人群。
“你们听说了吗?”
人群中,一个魁梧的汉子正兴致勃勃地说着。
“前几天,西市街头来了个疯疯癫癫的和尚。”
“穿着袈裟,步伐矫健。”
“边走边唱,唱的是:吴王登基,天下安宁,乾坤稳固,八百载太平!”
大家只当他是疯和尚,也没人深究。
那汉子压低声音,故作姿态,神秘兮兮地说:
“没想到啊,那人出了仪凤门,到了长江边,竟踏江而去,消失在水天交接处!”
他突然拍了一下大腿,提高音量。
“原来那个疯和尚,竟是仙佛降临!”
这故事讲得生动形象,声情并茂。
看来这人是个讲故事的好手。
人群中有人反驳道:“世上哪有什么神仙佛祖?就算有,我们这种凡夫俗子也看不见,只能看到庙里的泥像。还能踏江而行?我是半信半疑。”
“嘿嘿嘿!”那汉子笑道,“当时现场可是很多人亲眼看见的,不然消息怎么会传出来呢?”
“信不信由你!”
人群中有人随声附和:“我信,确实有神仙存在。这个事情我也听说过,只是不清楚那位神僧所唱的歌到底有何深意。”
粗壮汉子示意安静,周围的人更加聚拢,个个竖起耳朵倾听。
他压低嗓音道:“我邻居家住着一位秀才,学识渊博。”
“据他说,这事牵涉到朝廷大计,我可以告诉你们,但千万别到处宣扬,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说着,他比划了个割喉的动作。
众人忙不迭点头,好奇心却愈发强烈,无人离去。
自古以来,街谈巷议对宫廷秘辛、皇家轶事总是津津乐道。
若有机会得知,必定不肯错过。
至于所谓杀头之说,在大庭广众之下公然提及,谁还会真当回事?
朱允熥虽站在人群后方,却听得分明。
粗壮汉子环顾四周,见围观者众多,胆子也大了起来。
毕竟,在众人面前讲述未知的秘闻,能够带来极大的心理满足。
他的声音不觉提高了几分,说道:“这首歌与咱们大明未来的皇帝有关。”
此话一出,周围听众的气息顿时变得急促。
谁不想听听未来皇帝的秘密呢?
越是平民百姓,对此类事情越感兴趣。
“快讲,快讲!”有人忍不住催促。
“前几天,太子驾崩,陛下痛失爱子,悲从中来。”
“陛下一向最疼爱太子,太子去世后,本打算将皇储之位传给太子的儿子,即陛下的孙子。”
“然而,立储乃何等大事?”
“陛下的孙子年纪尚轻,因此陛下迟迟未能决断。”
“只是分别封了两个儿子,一个为吴王,一个为献王。”
说到此处,立刻有人插嘴:“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事,还有什么是大家不知道的?你倒说点新鲜的!”
“对啊!”
“没错!”
人群中,众人纷纷附和。
“看你们这些没念过书的,就是愚钝,见识短浅。”粗壮汉子冷笑一声,“这不是明摆着吗?神僧所说的‘吴王立’,不正是陛下封的吴王吗?”
结实的汉子继续说道:“‘吴王立,天下兴,乾坤从此定;八百年太平’这首曲词,其含义便是只要确立吴王为继承者,登基称帝,世间便会昌盛繁荣。
‘乾坤从此安宁,再无纷争,而后八百年太平盛世将至!’”
------------
“原来是这样啊!”
秘密揭开后,所有人脸上都显现出领悟的表情。
有人发话:“只要立吴王为储君,登基即位,世间便能迎来八百年的太平,那皇帝一定选择吴王作为继承人吧?”
“这可不一定!”
另一人接话说:“皇帝未必会相信什么神僧所言。况且,这首曲词未必能传到皇帝耳中。”
“说得对,皇帝深居宫内,怎会知晓这些?”有人附和道。
“然而,既然神僧法力非凡,为何不去皇宫告知皇帝?”又有人说道。
“仙佛行事,岂是我们凡人能够揣测的?”
有人讲:“神僧于街市上讲过,信不信听之任之,天下若陷入混乱,受苦的是百姓,与他何干?他能这样稍作提示,已经算是仁慈至极了。”
“没错,天机不可泄露。万物皆有定数。”
有人又道:“只是不知,我们大明的百姓命运如何,皇帝是否会传位给吴王殿下呢?”
还有人说:“我不太相信,传位给吴王,天下就真能有八百年的太平。换作其他皇子皇孙,就不会天下大乱吗?这也太离奇了吧。”
“不管真假。”有人说道:“这类事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吴王殿下是皇帝的嫡孙,先太子的亲生子,据说还是嫡长子,传位给他,又有何不可?”
“对对对,他登基即位,本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万一神僧说的是实话呢?”
……
大家纷纷议论,争论热烈。
朱允熥站在后头,静静听着。
“大家觉得,朝廷里的官员会否把神僧的话禀报给皇帝?”有人问。
“我觉得不会。”有人答:“那些官员个个只顾着明哲保身,哪会在意什么国家大事。”
“立谁为储君,是国家大事,只能由皇帝独自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