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镇外,官道上,一队人马匆匆前行。
一辆雕饰着精美纹路的马车,居于队中,金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车帘随风轻摆,隐约透出车内的奢华布置,锦缎坐垫、香薰铜炉,尽显尊贵。
长公主灵萱身着一袭淡青色绣着精致云纹的锦缎长裙,外披一件白色的镶边披风,三千青丝如墨般顺滑,仅用一支羊脂玉簪挽起,额间一朵小巧的梅花花钿,更衬得她面容美艳,双眸似星。
她抱着年仅三岁的小儿子端儿,端儿生得玉雪可爱,圆圆的脸蛋泛着健康的红晕,眼睛又大又黑,恰似两颗黑宝石,此刻正好奇地透过车帘张望着周围。
随行的仆从家丁们亦是训练有素,为首的大管家赵伯,年约五十,面容清瘦,眼神却透着精明与干练,一袭青灰色的布衫,腰间束着一根黑色的腰带。
还有几个身强力壮的家丁,他们穿着统一的深蓝色短衣,身姿挺拔,目光警惕地守护在长公主的马车周围。
灵萱此次带着端儿回京,是要参加一个月后的太子大婚。
马车缓缓行至太和镇,本以为只是个寻常路过的小镇,却未料刚一进城,便察觉到气氛怪异至极。
路过府衙,就见一群父母长辈们满脸悲戚与焦急,聚集在官府门口,人群中哭声、哀求声交织在一起。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衣衫褴褛,跪在地上,双手合十,对着府衙的方向哭诉着:“大人啊,求求您找找我那可怜的孙儿吧,他才五岁啊,就这么没了踪影。”
旁边一位中年男子,眼眶通红,紧紧拽着衙役的衣角,大声道:“官爷,我家小闺女失踪好几天了,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啊!”
灵萱心中诧异,轻声对赵伯吩咐道:“赵伯,你去打听打听,这是怎么回事?”
赵伯领命,快步走向人群。
不一会儿,赵伯匆匆回来,脸色凝重地说道:“公主殿下,据小的打听,近半个月来,这太和镇已经失踪了上百个孩子。这些孩子都是突然不见的,毫无征兆,官府也查不出个所以然来。”
灵萱听闻,下意识地抱紧了端儿,心中涌起一股不安。
她看了看天色,此时夕阳已经西下,天边只余下一抹残红。
灵萱心中盘算着,距离下个城镇,至少还有半天的路程,若是此刻赶路,怕是途中会遭遇危险,况且端儿还小,经不起颠簸。无奈之下,她只得选择在驿站暂住一晚。
驿站的房间略显简陋,但此刻也顾不上许多。
灵萱将端儿放在床上,轻声哄着他入睡。
端儿却眨着大眼睛,奶声奶气地说:“娘亲,这里好奇怪,我有点害怕。”
灵萱温柔地摸了摸他的头,说道:“端儿不怕,娘亲在呢。”
夜渐渐深了,赶了一天的路,灵萱让随行的奶娘和丫鬟下去休息。
灵萱坐在床边,守着端儿,心中的不安却愈发强烈。
突然,一阵阴风吹过,烛火猛地晃动了几下,险些熄灭。
灵萱心中一惊,起身查看窗户是否关好。
就在她转身的瞬间,床上的端儿发出了一声轻微的惊呼。
灵萱急忙转身,却只见床上空空如也,端儿不见了踪影。
她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大声呼喊:“端儿!端儿!你在哪里?”
赵伯和丫鬟听到呼喊,纷纷冲进房间。
赵伯焦急地问道:“公主殿下,小公子怎么了?”
灵萱声音颤抖着说:“端儿不见了,刚刚还在床上,就这么一会儿的功夫……”
赵伯四处查看了一番,房间里并无任何异样,窗户和门都是紧闭着的。
一位家丁说道:“公主殿下,会不会是有歹人潜入,可我们就在门外守着,并未发现有人进来啊。”
灵萱心急如焚,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她怒道:“不管怎样,一定要找到端儿,若是端儿有个三长两短,本公主定不饶人。”
赵伯赶忙安慰道:“公主殿下先莫急,老奴这就去召集人手,在驿站附近仔细搜寻。”
说罢,便带着家丁们匆匆离去。
灵萱坐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心中满是悔恨与自责。
她不该带着端儿在这危险之地停留,若是丈夫钟征在身边,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
此刻的长公主,从高贵端庄变得脆弱无助,她的双手紧紧地揪着裙摆,眼神中透着无尽的恐惧与担忧。
她在心中默默祈祷着,希望端儿能够平安无事,哪怕付出任何代价。
灵萱在房间里再也坐不住,她起身走出房间,在驿站的庭院里四处寻找。
月光洒在地上,惨白的光映照着她孤独而焦急的身影,贴身丫鬟和奶娘也都焦急万分。
她们轻声呼唤着端儿的名字,那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凄凉。
每走一步,心就愈发沉重,仿佛有无数只手在揪着灵萱的心。
她深知,这一夜,将是她此生最为漫长的一夜,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那么的难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