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睡着后,母亲从编织袋深处掏出一个油纸包:\"你爸让带的。\"
明远拆开层层包裹,里面竟是半块发霉的槐花饼——明月六岁那年发烧,哭着要吃槐花饼,父亲冒雨摘花做的。当时咬了一口就说\"苦\",随手扔进了抽屉。
\"这都二十年了......\"
\"你爸一直收在铁盒里。\"母亲用棉签蘸水,轻轻擦拭明月干裂的嘴唇,\"说等丫头出息了,要给她看看当年多娇气。\"
明远突然注意到明月石膏内侧有铅笔痕迹。趁护士换药时,他瞥见几道潦草线条——是张人脸速写,画的是父亲手术前的模样,皱纹走向分毫不差。最下方还有行小字:\"爸,等我攒够钱,带您去看真的极光。\"
手机震动。周小雨发来父亲复健的视频:老人扶着栏杆,像学步孩童般蹒跚,却坚持要举着明月的童年照。
\"许先生?\"护士探头,\"有位中国留学生找你。
自称林晏的留学生戴着金丝眼镜,西装革履与医院格格不入。他递来的名片印着某知名画廊标志:\"明月小姐的《断层线》系列,我们愿意提前收购。\"
明远翻看画册照片——那些看似抽象的色块,放大后全是ct影像的再创作。最震撼的是一幅名为《陈旧性梗死》的作品,白色斑点组成北斗七星形状。
\"令尊的病例我们很感兴趣。\"林晏推了推眼镜,\"这种艺术与医学的跨界......\"
\"你们怎么拿到我爸的ct?\"
林晏笑容僵住。此时明月拄着拐杖出现,石膏上新画了愤怒的表情包:\"哥,别理这骗子!他上周就冒充策展助理来偷拍。\"
她甩出一段手机录像:林晏在画廊仓库用紫外线灯照她的素描本。画面定格在他翻开某页的瞬间——那是张双人肖像,隐约能看出年轻时的父母。
\"等等,\"明远放大图像,\"这页空白处是不是有字?\"
明月脸色突变:\"那是......\"
母亲突然从休息室冲出来,举着正在视频通话的手机:\"快看!你爸能走三步了!\"
屏幕那端,父亲正颤巍巍迈步,病号服背后透出可疑的凸起。明远眯起眼,发现那是用胶带贴在衣服里的——明月小时候画的\"全家福\"。
深夜病房,母亲摸出个褪色的红布包。里面是张1978年的药方,字迹娟秀得不像出自村医之手。
\"当年下乡医疗队留的方子。\"她蘸水涂抹发黄的纸面,隐藏的蓝线渐渐显现,\"你爸这次手术,我用这个加减了三味药......\"
明远愕然发现药材列表旁竟标注着英文拉丁学名。更诡异的是,落款印章与明月素描本上出现的某个符号一模一样。
\"妈,这方子谁给的?\"
母亲眼神飘向窗外:\"王阿姨她......\"
警报声骤然响起。明月隔壁床的老太太突然抽搐,监测仪划出紊乱的波形。母亲条件反射般扑过去,掐住病人虎口的动作与飞机上如出一辙。
\"苯妥英钠!\"她朝护士喊出的专业术语让明远浑身一震。
抢救结束后,主治医生好奇地问:\"女士您学过医?\"
\"电视里看的。\"母亲拽紧褪色的红布包,塑料拖鞋在地板上蹭出一道水痕。
明远在咖啡厅核对医疗账单时,发现张教授寄来的病历有蹊跷——某页边缘印着串被裁半的数字。他随手输入手机,竟跳转到加密云盘。
\"这是......\"
数百份脑部扫描图铺满屏幕。每张都标注着\"陈旧性梗死\",病灶分布与父亲如出一辙。最新上传的文件夹名为\"x.Y.Z\",点开竟是明月《断层线》系列的高清照片。
视频通话突然接入。屏幕那端的周小雨面色惨白:\"千万别让林晏接近明月!他服务的财团专门收集特殊病例,去年在非洲......\"
通话戛然而止。明远抬头,看见林晏站在医院走廊尽头,正与主治医生交谈。阳光穿过玻璃窗,将他手中的金属箱照得刺眼——那箱子侧面,赫然印着与母亲药方相同的符号。
明月拄着拐杖从电梯出来,石膏上新画了朵绽放的槐花。她身后,母亲抱着保温桶匆匆追赶,塑料拖鞋在光洁地板上踩出\"啪嗒啪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雨季屋檐的滴水。
月拆石膏那天,医生惊讶地发现内层用特殊颜料画满了线条——在紫外线灯下,这些荧光线条组成了一幅精确的解剖图,标注着人脑基底节的血管走向。
\"这是......\"医生调整着灯管角度,\"你父亲病灶的立体投影?\"
明月脸色煞白:\"我没画过这个。\"
明远用手机扫描图像,AI识别显示这是某种手术路径规划。最下方荧光小字标注着坐标:51°30'26\"N 0°07'39\"w——伦敦皇家自由医院的精确经纬度。
\"上周昏迷时,\"明月声音发抖,\"我梦见有人在我手上涂冰凉的东西。\"
母亲突然夺过石膏碎片,用槐花蜜涂抹特定位置。蜜糖渗入石膏孔隙,渐渐显出几个汉字:\"找王阿姨的女儿\"
明远拨通母亲手机里那个\"奇怪号码\"。接电话的女人说着流利中文:\"许太太?我母亲留下的资料已经准备好了。\"
半小时后,切尔西区某公寓里,明远见到了牛津大学神经科学教授王安妮——王阿姨在英国留学的女儿,母亲当赤脚医生时的搭档之女。
\"这不是普通血管炎。\"她调出父亲脑部3d模型,\"这些点状病灶是人为的微型栓塞,用来阻断特定神经传导。\"
屏幕切换到一个加密文件夹。1978年的老照片上,年轻时的母亲穿着白大褂站在医疗队前列,胸前别着与药方相同的徽章。
\"您母亲参与的'槐花计划',\"王安妮推来一份泛黄文件,\"是特殊年代开发的脑神经编码技术。\"
文件末页的终止报告上,赫然签着现任财团cEo的名字。
父亲视频时突然用筷子敲击碗沿,节奏古怪却熟悉。明远猛然想起——这是明月童年自创的\"筷子密码\",全家只有他们懂。
翻译出来是:\"相册第七页夹层\"
当晚,国际快递送达。相册第七页的结婚照背后,藏着张微型胶片。投影仪下显现出年轻父亲在实验室的记录:
\"1983.5.12 小芸的神经编码被激活,她真的找到了藏在三十公里外的槐花饼。\"
明月突然尖叫:\"我的毕业创作!\"她翻出手机里未展出的《味觉记忆》系列——那些被画廊拒收的\"不够商业\"的作品,全是根据父亲描述绘制的童年食物。有一幅槐花饼的油画,角度竟与胶片里母亲手中那块完全一致。
林晏带人闯入医院那晚,伦敦下着冰雨。母亲把槐花蜜抹在明月额头,说能防\"电子窃听\"。明远觉得荒唐,直到看见探测器真的在妹妹面前失去信号。
\"财团需要的是明月的能力。\"王安妮发来紧急邮件,\"她能通过绘画无意识复现神经编码图像。\"
监控画面显示,林晏团队带着与母亲药箱相同的金属盒。明远突然明白:他们要找的不是病例,是当年\"槐花计划\"留在母亲大脑中的——
活体导航图。
母亲把最后一点槐花蜜涂在明远眼皮上:\"记住,等会儿无论看见什么,都别相信。\"
她摘下银簪子,头发散开的瞬间,走廊灯光全部熄灭。明远从未见过这样的母亲——她摸黑前行时像只夜行动物,塑料拖鞋踩在警报器上的精准度堪比外科手术。
当林晏举着扫描仪逼近明月病房时,母亲从编织袋掏出了真正的武器:
六个冻硬的槐花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