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封于修这种执着武道的人,简直疯了,根本无法预测他的思维。
霍曜只能迎合他的喜好,尽力而为,但能不能收服,全凭天意。
没人知道封于修会如何选择。
若能成功最好,否则,这种潜在威胁,还是尽早清除为妙。
天养生已从枪套拔出格洛克,正欲开门下车。
忽然,嘴角带伤的封于修缓步走出大仓,径直走到车边,拉开后座车门,坐了进来。
霍曜不禁一笑:\"阿波,出发。\"
\"好。\"
孟波启动车辆,加速驶向尖沙咀。
途中。
封于修脸上多了几分人性色彩,开口问:\"霍先生,我是否也能达到您的境界?\"
天养生与孟波强忍笑意,不敢放声。
怎么可能呢?
曜哥那般妖孽的体魄,每隔一阵子似能自我强化,绝非常人可及,你怎么模仿得了?
霍曜答:\"你先天残缺,连腿长不齐这种对习武者而言最致命的缺陷都能克服,还有什么做不到?以战养战,不断精进,终有一天,你也可返璞归真。\"
封于修不再多言,陷入深思。
快接近尖沙咀时。
封于修重新恢复锐利的眼神,说道:“好!”
“天下无免费午餐,霍先生不仅未杀我,还愿指点武艺,并允许我每年挑战一次。
能达到这种地步,霍先生的目的,我也猜到了几分。”
“我愿为霍先生效力,霍先生要杀之人,我自会出手!”
稍作停顿。
封于修冷声道:“不过有一点须提前说明,我打败你之日,便是你的死期!我绝不会留情!”
“霍先生若惧怕,现在杀了我还来得及!”
霍曜笑了笑,漫不经心地说:“我也很好奇,未来会不会有那么一天。”
封于修不再言语。
霍曜阵营再添猛将。
……
回到尖沙咀后,封于修的生活起居由天养生负责安排。
霍曜还有事务需要处理。
此次回港虽因封于修,却未曾想回来得恰逢其时,刚到港岛便解决了此事。
明日清晨,他又要前往澳门。
但在那之前,尚有一事待办——临时召杨度前来,商议报纸相关事宜。
报业即便发展至巅峰,也赚不了太多钱。
正如马氏兄弟的东方报业集团,三十年后上市,市值也不过十亿左右。
从前,这无疑是霍曜的一大笔财富。
然而对于现在的霍曜而言,三十年后市值十亿的产业并无吸引力,实在不值得为此耗费时间精力。
媒体真正的价值在于舆论导向,是发声的重要工具!
半个月前,霍曜已让杨度着手此事,若能收购现成公司最好,省去诸多麻烦,员工、渠道皆已完备,无需另行筹备。
星光大厦。
夜。
23:20。
办公室内。
杨度说:“霍先生,我已按您的要求,全额购下一家报社,名为《星光日报》,老板是位洋人,原本计划卖掉 资产后回乡养老。
谈判并不轻松,多花了80万,《星光日报》估价最多400万,但那位洋人见我们有意购买,就狮子大开口,索价600万,几轮讨价还价后,最终定在480万。”
霍曜打断杨度的话,说道:“钱不是问题,我已经告诉过你,只要符合标准,多花些钱也无妨。
你详细说说《星光日报》以及 报业的整体情况。”
“好的,霍先生。”
杨度立刻回应,“先说《星光日报》,这是一家中型报社,员工约120人,日均发行量约为5万份。
总编辑叫钟怀谷,也是我的老友,能力很强。”
“ 市民有阅读报纸的习惯,所以不少日报销量不错,远超杂志,这是因为报纸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比如销量最高的《东方日报》,除了港岛、两岸及国际新闻外,还包括财经、娱乐、体育、赛马、投资等内容,还有名家撰写的专栏如‘龙门阵’和评论栏目如‘正论’、‘功夫茶’,让读者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事。”
霍曜了解《东方日报》的强大,却没想到竟如此强大,便说:“我们也可以这样做啊。”
杨度苦笑着摇头,“这不可能,霍先生。”
“您知道吗?单是《东方日报》,除去打杂工和临时工,正式员工就有700多名,是我们《星光日报》的七倍。
他们还有30名驻外记者,编辑记者近240人。”
“《东方日报》的一大特色就是大量报道 本地社会新闻,时效快,覆盖广,自然吸引了很多市民。”
霍曜点点头,“人手不足可以逐步补充,慢慢来,接着说。”
杨度继续道:“ 的早报和晚报加起来共有62种,其中销量前三的是《东方日报》、《星岛日报》和《明报》。”
“《东方日报》堪称一枝独秀,1969年创立,次年销量便稳定在八万份,四年之后日销量突破三十万份,最高时达到六十万份,如今依旧保持在每日四十万份。”
“《明报》和《星岛日报》的日销量也在三十万份左右,而我们的《星光日报》差距明显。”
“我遵照霍先生的指示,尝试与《东方日报》《明报》等大报联系合作,但他们根本不予考虑,最后实在无奈,只能收购了《星光日报》。”
“目前我们的主要问题不是资金,而是如何尽快提高销量。”
“怎样才能快速提升销量?”
“非常简单,像查先生为《明报》所做的那样,连载小说!”
“只要小说吸引人,销量就能迅速上涨。
更重要的是,如果小说足够精彩,销量还能长期稳定下来,喜欢小说的读者也会逐渐成为《星光日报》的忠实用户。”
霍曜忍不住笑了,这不就是网络时代写手模式的前身吗?
唯一的不同是,写手是在网站发布作品,而这个时代则是在报纸连载,但核心是一样的——都是边写边刊的形式。
杨度饮了口茶,继续说道:“查先生创办《明报》之初,销量也非常低迷,尝试了许多方法都无济于事,最终全靠他一支笔撑住了局面,这才跻身三大畅销报行列。”
“这件事我已经着手准备,正在物色优秀的小说作者。”
霍曜漫不经心地问:“找到合适的了吗?”
“还没有。”
杨度顿时泄气,摇头道:“我想找的,是像查先生这样才华横溢的大师级作家,但查先生这样的天才只有一个。”
“倪匡虽然不错,但跟查先生的作品比起来还是逊色不少。
倪匡的小说充满奇思妙想,想象力极为丰富,不过可读性稍逊一筹,而且他收费极高,千字竟敢索价五百元。”
“近来,我打算降低标准……”
杨度话未说完,霍曜已拉开抽屉,拿出厚厚一叠早已打印好的小说稿,推给杨度,说道:“这段时间我写了本小说,就叫《诛仙》,先连载这部试试看吧。”
霍曜说:\"这部小说预计120万字,我已写完100万字,剩下20万字就能完稿,很快就能完成,连载时完全不用担心稿件不足的问题。\"
杨度正听霍曜谈近期计划,却没料到对方突然提及此事,惊讶得睁大双眼,仿佛眼镜都要承受不住压力。
\"霍先生,您……您早就有准备?\"
杨度彻底震惊。
霍曜点点头,淡然解释:\"若我是马氏兄弟或查先生,也不会轻易出售《东方日报》或《明报》这样的资产,它们可是赚钱的机器,也是立足的根本。
无论是日销十万份还是五万份的报纸,差别不大。\"
\"但如果想提升销量,连载小说确实是简便的方法。\"
霍曜要创作剧本,因此已将相关技能练至宗师级别,而小说与剧本同源,加上过往记忆,写起小说毫不费力。
选题上,这个时代以武侠为主流,但他不想局限于此,而是另辟蹊径。
后武侠时代的《昆仑》《沧海》等作品,在查先生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会被轻易碾压,因它们多多少少都有模仿痕迹。
于是,他选择了带点仙侠气息且剧情出色的《诛仙》。
霍曜并非时时忙碌。
这几日在澳门,有占米统筹全局,骆天虹、天养义、天养志协助,他基本无事可做,便抽空找了打字员,自己口述即可。
《诛仙》被誉为\"网文三大奇书\"之一,构思精妙,气势磅礴,情节扣人心弦,角色个性鲜明,塑造了许多经典形象,如碧瑶、张小凡、陆雪琪。
尤其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个充满魅力的东方仙侠世界,在这个武侠盛行的时代,定能让读者眼前一亮。
霍曜问:\"要不要看看这部小说?\"
杨度连声道:“当然需要,当然需要。”
随即,他翻开《诛仙》,快速浏览起来。
身为资深编辑的杨度,眼光极为敏锐,只需片刻便能判断一部作品的优劣。
短短十分钟,他已大致读完约八千字。
“这……”
杨度瞪大双眼,抬头望向霍曜,心中波涛汹涌。
怪哉!
老板写小说并非不可,查先生便是例子。
但问题是,这位老板可是赫赫有名的尖东王,在港岛江湖中地位无人敢撼动。
堂堂尖东王竟写出这般精彩的小说?
若让别人知道,恐怕都会像他此刻一样震惊得难以置信。
杨度再次低头,继续专注阅读。
半个钟头悄然过去,时至00:10,他已经连续看了五十分钟,霍曜始终未打断他。
显然,他对这部作品抱有极大兴趣,几乎忘却身边的人。
霍曜也在看书。
咚咚!
他轻轻敲了下桌面,提醒道:“杨总编,你可以把这本书带回去慢慢看。”
“啊!”
杨度猛然惊醒,意识到自己太过投入,几乎忘了时间,连忙道歉:“霍先生,我太专注于内容,没留意时间。”
霍曜摆手示意无妨。
杨度放下书稿,感觉口干舌燥,端起茶杯轻啜一口,激动地说:“霍先生,此书堪称佳作,甚至有望成为经典!虽文化底蕴不及查先生,但胜在构思精妙,世界观独特!”
“仙侠小说首推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之后佳作寥寥。
这部作品完全配得上‘精品’二字!”
“若在《星光日报》连载,必定大幅提升销量!”
“霍先生,您简直是奇才,不仅武艺超群,文采亦如此出众,真是文武双绝!”
霍曜打断杨度的夸赞,说:“好了,带书稿回去干活吧。
署名的事已经定好,就叫‘牧野’。”
“好的。”
杨度站起来,说:“那霍先生您先忙,我告辞了。”
“嗯。”
霍曜随口答应一声,继续看书。
杨度拿着书稿离开,在推开霍曜办公室门时,终究没忍住,转身问道:“霍先生,有些话不该我说,我也确实没资格说,但我还是想问问。”
“你和贺先生的矛盾闹得这么僵,你真的不担心?”
“老实说,霍先生能写出《诛仙》这样精彩的仙侠作品,已经让我非常惊讶,但现在这种紧要关头,你居然还能安心读书写字,这才是最让我意外的。”
霍曜头也没抬,继续看书,说道:“你管好自己的事,我管好我的事,别想这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
“是,霍先生。”
杨度轻叹一声,走出门口,轻轻把门带上才离去。
……
隔天上午,霍曜离开尖东,再次进入奥门。
他已开始布局。
天赐现有四千人,其中三百人进入奥门,其余三千七百人留在港岛,由天养生带领。
姜美凤的安全更有保障,除了天养恩和天养红外,又有封于修加入。
李杰和彭奕行知晓近况,无需霍曜指示,早已严阵以待,随时准备行动。
二人担心霍曜安危,都想立即进入奥门保护他。
霍曜阻止了他们,尽管奥门重要,但尖东才是根本。
即使最坏情况发生,自己被迫退出奥门,只要尖东不失守,就有翻身的机会。
李杰和彭奕行这枚棋子必须留在尖东。
贺新的动作也来了。
他利用人脉,以奥门安全为借口,严格核查每一位外来人员。
每位天赐成员都受到重点关注,为此波罗斯特地找过霍曜,提醒他不要轻举妄动。
因为这个命令出自奥督本人,即便是波罗斯,也无计可施。
霍曜若真要动手,能依靠的只有最初跟随他的300人。
表面上看情况不妙,但他并不担心,因为他无意从港岛调派人手到澳。
毕竟,澳与港的实力差距明显,港人口550万,而澳仅27万。
尹志巨手下约三千余人,加上蓝灯笼也不过数千人。
但在这种生死决战中,蓝灯笼绝不会参与,不论是否够资格。
他们不过是挂靠的社团,只为谋生,并非真想拼命,除非决心闯荡江湖。
势力第二的“黑洪”
洪文刚,正式成员不过1200人。
其他如渔栏灿、大头森之流,人数更是稀少,有的仅数百,少的甚至只有几十人。
在如此狭小的澳地,300人已足可应付。
波罗斯向霍曜通报此事时,还特别提醒,大 不可使用枪械,否则后果无人能承受,连尹志巨、洪文刚也不例外。
这是双方的底线,也是贺新与澳督沟通后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