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鹅》带来的轰动,加上之前《白蛇传》、《天仙配》打下的基础,让“小河村神童陈平安”这个名号,彻底在青溪镇及其周边地区传开了。
一时间,陈平安成了附近十里八乡最热门的话题人物。
不仅是普通村民好奇,就连镇上那些平日里自视甚高的读书人,也开始对这个年仅几岁就能作诗、写书的农家孩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各种各样的目光,开始聚焦到这个偏僻的小山村。
方敬儒先生的蒙学馆,也因此变得“热闹”了不少。
时常会有一些陌生的面孔,提着点薄礼,前来“拜访”方先生。
名义上是请教学问,或者探讨文墨。
但言谈之间,总会有意无意地将话题引到陈平安身上。
“方先生,久闻您教导有方,门下出了位惊才绝艳的‘神童’啊。”
“是啊是啊,那首《咏鹅》,浑然天成,我等拜读之后,亦是赞叹不已。”
“不知…那位陈平安小友,今日可在馆中?我等也想一睹其风采,沾沾文气。”
方敬儒先生人老成精,自然明白这些人的真实来意。
大多是好奇心作祟,想亲眼看看这“神童”究竟是何模样,顺便…或许还存着点考较试探的心思。
对此,方先生心里其实是有些不悦的。
他既为弟子的才华感到骄傲,又担心过多的关注会给他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影响他的心性。
尤其是在经历了上次孙童生之事后,方先生更是坚定了要让陈平安“藏拙”的念头。
因此,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方先生总是会先将对方恭维一番,然后轻描淡写地说道:“诸位谬赞了。平安那孩子,不过是记性好些,偶得一两句歪诗罢了,当不得‘神童’之名。”
“至于今日嘛…唉,那孩子贪玩,许是又跑到哪个山沟里去了,未必在馆中。诸位若只是寻他,怕是要白跑一趟了。”
试图用这种方式,将这些不请自来的“访客”挡回去。
然而,总有那么些运气好的,或者掐准了时间来的,正好能碰上陈平安在蒙学馆里。
比如这天下午,就有两位穿着体面的中年文士,联袂而来。
自称是镇上某书院的先生,特来拜会方敬儒。
寒暄过后,果然又将话题引到了陈平安身上。
恰好,陈平安因为要向方先生请教一个问题,并未立刻放学回家。
方先生无法再推脱,只好将陈平安叫了出来。
“平安,这两位是镇上博文书院的张先生和李先生,特意来看看你。”方先生介绍道,同时暗中向陈平安递了个眼色。
陈平安立刻心领神会,上前一步,恭恭敬敬地行礼:“学生陈平安,见过张先生,李先生。”
姿态放得很低,眼神清澈,带着孩童应有的好奇和一丝腼腆,完全看不出之前舌战孙童生时的那份锐气。
那两位先生仔细打量着陈平安。
见他虽然穿着普通,但眉清目秀,眼神灵动,不卑不亢,心里先有了几分好感。
“呵呵,果然是钟灵毓秀,不同凡响啊。”张先生笑着夸赞道,“陈小友,我们都读了你的《咏鹅》诗,当真是…嗯…清新可喜,童趣盎然。”
他本想用更华丽的词藻,但看到陈平安稚嫩的年纪,又觉得不太合适。
“先生谬赞了。”陈平安小脸微红,似乎有些不好意思,“那都是…瞎写的,当不得真。”
“哎,小友何必过谦。”李先生也笑着开口,“听说小友不仅能作诗,还…‘写’了那本风靡全镇的《白蛇传》?当真如此?”
终于问到了关键点。
这也是他们此行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求证传闻的真实性。
陈平安似乎更加不好意思了,低下头,小声道:“那…那不是我写的。是我听村里一位老爷爷讲的故事,觉得好听,就…就记下来,托赵秀才帮忙誊抄整理的。学生年纪小,哪里会写什么书嘛。”
再次将功劳推给“白胡子老爷爷”和赵秀才,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记录者”和“整理者”。
这个说法,既解释了话本的来源(避免了“创作”带来的惊世骇俗),又显得合情合理(孩童记性好,记录故事)。
两位先生听了,对视一眼,都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
原来如此。
这样就说得通了。
难怪那话本故事奇特,文笔却略显稚嫩。
看来传言多有夸大之处。
这孩子或许确实聪明,记性也好,但要说独立创作出那等作品,还是不太可能的。
想到这里,两位先生心里那点因为“神童”之名而产生的压力和审视感,顿时减轻了不少。
看向陈平安的目光,也变得更加温和,如同看待一个聪明伶俐的晚辈。
“原来是这样。”张先生笑道,“那小友也是了不起了。能将听来的故事记得如此清楚,还能记录下来,已非寻常孩童可比。”
“是啊是啊。”李先生也附和道,“看来方先生当真是教导有方,将小友这块璞玉打磨得如此出色。”
巧妙地将功劳分了一部分给方敬儒,不得罪人。
陈平安立刻接口道:“是啊。都是先生教得好。学生愚钝,若非先生悉心指点,恐怕连字都认不全呢。”
顺水推舟,将“聪明”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
这番应对,既谦逊得体,又不卑不亢。
既满足了对方的好奇心(解释了传闻),又没有过分暴露自己的“异常”。
还顺带捧了老师一把。
简直是滴水不漏。
两位书院先生对陈平安的好感度再次提升,觉得这孩子不仅聪明,还很懂事,知进退,将来必成大器。
又随意问了几个关于蒙学课业的问题。
陈平安都按照方先生之前的叮嘱,回答得中规中矩,只在一些细节上略显早慧,并未再展现出之前那种令人震惊的“妖孽”水平。
两位先生对此也很满意,觉得这才是符合“神童”身份的正常表现(过于妖孽反而不真实)。
一番交谈下来,宾主尽欢。
两位先生满足了好奇心,还“发掘”了一个好苗子。
陈平安则成功地应付了这次探问,没有暴露底牌,还赢得了“谦逊懂事”的好评。
方先生也松了口气,觉得弟子总算把自己的话听进去了,知道“藏拙”了。
送走了两位先生。
陈平安脸上的笑容渐渐敛去,眼神恢复了平静。
刚才的应对,看似轻松自然,实则每一步都经过了精心计算。
应付这种场面,对他来说并不难。
难的是,如何判断来访者的真实意图?
哪些人是真心欣赏,可以结交?
哪些人是心怀叵测,需要提防?
哪些人又是可以利用的资源?
刚才那两位先生,态度温和,言语得体,似乎并无恶意。
但他们看自己的眼神深处,那份挥之不去的审视和探究,还是让陈平安心生警惕。
在这个时代,人心难测。
低调策略,能维持多久?
当自己未来展露出更多“异常”时,是否还会有人相信“运气好”和“老师教导有方”的说辞?
会不会有人不相信,试图用更极端的方式来试探自己,甚至…挖掘自己身上的秘密?
这些,都是悬而未决的隐忧。
看来,提升实力,依旧是根本。
只有拥有足够的力量,才能无惧任何探问和试探。
在那之前,只能继续…小心翼翼地扮演好“神童陈平安”这个角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