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后,陈平安从方敬儒先生家中求学归来。
刚踏进院门,便看到李秀和陈山坐在屋檐下,面前摆着一个小算盘,正对着一本有些破旧的账簿,低声商议着什么。
两人的眉头都微微蹙着,显然是在为家里的生计发愁。
陈老爷那些经济上的小动作,虽然不至于让陈家立刻陷入绝境,但带来的麻烦和不便,却是实实在在的。
“爹,娘,在算账呢?”
陈平安走上前,轻声问道。
李秀抬头看了儿子一眼,勉强笑了笑:“平安回来了。没什么,就是看看家里的开销。”
陈山叹了口气:“这柴米油盐,样样都要钱。陈老爷这么一搞,咱们家接下来几个月,怕是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
陈平安默然片刻,然后开口说道:“爹,娘,儿子有个想法,或许能给家里添一条进项,也能应对眼下的局面。”
“哦?什么想法?”
陈山和李秀都来了精神,齐齐看向儿子。
陈平安搬了个小马扎在父母身边坐下,缓缓说道:“儿子想,在咱们小河村,或者去镇上,开一家小小的书坊。”
“开书坊?”
李秀和陈山都吃了一惊。
“平安,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李秀首先表示了担忧。
“开铺子做买卖,哪有那么容易?咱们家一没本钱,二没经验,万一赔了,那可怎么办?”
陈山也皱起了眉头:“再说了,这书坊卖的是书,咱们乡下地方,识字的人本就不多,能有几个人买书?”
“爹,娘,你们听儿子慢慢说。”
陈平安并不意外父母的反应。
少年伸出手指,开始逐条分析。
“本钱方面,儿子之前写话本,柳掌柜预支了一些稿费,虽然不多,但作为启动资金,勉强够用。而且,儿子和墨韵斋关系不错,以后若是要进书,或许可以跟柳掌柜商量,拿到一些折扣,甚至先销后结,也能减轻一些压力。”
“至于客源,”陈平安继续说道,“咱们小河村,还有邻近的几个村子,虽然识字的人不多,但也不是没有。尤其是那些准备参加科举的童生、秀才,还有一些家境尚可,愿意让孩子读书启蒙的人家,对书籍总是有需求的。”
“再者,儿子如今也算小有名气。”
陈平安略带一丝自嘲地笑了笑。
“这‘神童’的名头,或许也能吸引一些人前来光顾。”
“可……可这毕竟是做买卖啊。”
李秀还是有些不放心。
“万一……万一那些书卖不出去,堆在家里,那不都成了废纸?”
“娘,书坊不一定只卖那些大部头的经史子集。”
陈平安解释道。
“咱们可以主打一些蒙学书籍,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价格相对便宜,需求量也比较稳定。”
“还可以兼营一些笔墨纸砚之类的文具,这些都是读书人常用的东西。”
“甚至,咱们还可以提供代抄书信、代写对联之类的服务,也能赚些辛苦钱。”
听着儿子头头是道的分析,陈山和李秀脸上的疑虑,渐渐消散了一些。
“平安,你说的这些,听起来倒也有几分道理。”
陈山沉吟道。
“只是,你现在正是准备府试的关键时候,开书坊会不会太分心,耽误了学业?”
这正是陈平安预料到的另一个问题。
“爹,儿子明白您的顾虑。学业自然是第一位的。”
陈平安郑重地说道。
“儿子只是想先做一些前期的规划和准备。比如,物色一个合适的地点,了解一下镇上其他书坊的行情,看看哪些书比较好卖等等。”
“至于具体的经营,儿子不会亲力亲为。咱们可以雇一个老实可靠的人帮忙打理,或者,找一个合适的合伙人,共同经营。”
“如此一来,儿子只需在大的方向上把把关,出出主意,并不会占用太多时间和精力。”
陈平安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而且,开这个书坊,不仅仅是为了赚钱。儿子还想着,能方便咱们乡里的读书人,让他们能更容易地买到所需的书籍。若是能借此机会,传播一些有用的知识,也算是一件好事。”
“长远来看,如果书坊能经营起来,也能为咱们家提供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日后儿子若是金榜题名,在外面做官,家里也能少些后顾之忧。”
“甚至,这书坊也能成为儿子在乡里的一点根基,增加一些话语权和影响力,日后行事,也能多几分便利。”
一番话说完,陈山和李秀都陷入了沉思。
他们知道,儿子从小就比别的孩子有主意,看事情也比他们长远。
过了好一会儿,陈山才缓缓开口:“平安,你说的这些,爹娘都听明白了。只是,这毕竟不是小事,我们还是想听听方先生的意见。”
“爹说的是。儿子明日去先生家,也会将这个想法跟先生商议。”
陈平安点头道。
次日,陈平安将自己打算开书坊的想法,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方敬儒。
方敬儒听完,捻着胡须,久久没有说话。
“平安,你可知老夫为何一直劝你专心学业,莫要为俗务分心?”
方敬儒目光深邃地看着陈平安。
“学生知道,先生是怕学生本末倒置,荒废了科举正途。”
陈平安恭敬地回答。
“你能明白就好。”
方敬儒点了点头。
“开书坊,经营生意,固然能解一时之困,甚至能有所建树。但你的才华,不应仅仅局限于此。科举入仕,经世济民,才是你更大的舞台。”
“先生的教诲,学生时刻铭记在心。”
陈平安说道。
“学生也知道,现阶段学业为重。所以,关于书坊之事,学生只是想先做些筹备,并不会立刻投入太多精力。待府试之后,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正式推行。”
“而且,学生也向父母承诺过,即便书坊开起来,也主要由雇人或合伙人打理,学生只在幕后规划,不会耽误学业。”
陈平安将自己对父母说的那套说辞,又向方敬儒复述了一遍。
并着重强调了自己对学业的重视,以及书坊长远规划中,传播文化、便利乡邻的意图。
方敬儒静静地听着,时不时地点点头。
待陈平安说完,方敬儒沉吟片刻,才缓缓说道:“你既有如此周全的考虑,老夫也不便过多干涉。”
“只是,你要切记,万事皆有轻重缓急。莫要因小失大,本末倒置。”
“学生谨遵先生教诲。”
陈平安心中一喜。
“若你真有心开办书坊,老夫倒也可以帮你留意一下。镇上有些铺面,老夫也认得几个相熟的读书人,或许能给你一些建议。”
方敬儒补充道。
“多谢先生!”
陈平安真心实意地躬身行了一礼。
得到了父母和方先生的初步认可,陈平安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
虽然只是允许他先做些前期准备,但这意味着,他的计划,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接下来几日,陈平安除了温习功课,便开始留心观察镇上的情况。
哪条街道人流量大,哪些地段适合开铺子,镇上现有的书坊都是什么规模,主要经营哪些书籍,价格如何……
这些信息,少年都一一记在心里。
有时,少年也会去墨韵斋,与柳掌柜闲聊几句,旁敲侧击地打听一些经营书坊的门道,以及进货的渠道和折扣。
柳掌柜见陈平安对这些感兴趣,倒也乐于指点一二。
毕竟,陈平安如今也是墨韵斋的“摇钱树”,若是他能在乡里开个代销点,对墨韵斋而言,也是拓展销路的好事。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小河村的田地里,稻谷已经开始泛黄。
府试的日子,也一天天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