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乌初升,万道霞光穿透巍峨宫殿的高大窗棂,如同一束束金色的长枪,直直投射在朝堂之上。满朝文武身着华美的朝服,整齐伫立,那鲜亮的色彩与精致的刺绣在阳光映照下,反射出耀眼的金色光芒,整个朝堂熠熠生辉,庄严肃穆之感扑面而来。
杨贤与亦晨步伐稳健,并肩踏入朝堂。他们身姿挺拔,仿若苍松翠柏,每一步都沉稳有力,彰显出不凡的气度。行至大殿中央,二人整齐跪地,声音洪亮且充满敬意,齐声高呼:“臣等恭请陛下圣安,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龙椅之上,秦正明身姿端肃,面容威严,深邃的目光仿若能洞察一切。他微微颔首,眼中流露出几分欣慰之色,开口说道:“平身。此次南郡赈灾,杨贤,你殚精竭虑,调度有方,实乃大功一件。” 杨贤微微欠身,姿态谦逊恭顺,语气中满是敬重:“陛下赞誉,臣愧不敢当。南郡之困得以解除,全仰仗陛下的英明领导,犹如璀璨星辰照亮前路。加之诸位同僚齐心协力,将士们奋勇效命,众志成城,才使得南郡重归安宁。此皆陛下洪福与众人之功,臣不过略尽绵薄之力罢了。”
秦正明轻轻点头,转而将目光投向亦晨,眼神中闪过一抹明显的赞赏:“亦晨,在南郡期间,你展现出非凡的勇毅与智谋。剿灭悍匪,夺回至关重要的稻种,稳定了当地局势,朕深感欣慰。今特封你为正三品宣威将军,望你日后秉持忠心,砥砺前行,为我朝开疆拓土,再建奇功。”
亦晨单膝跪地,右拳紧握,重重地抵在左胸口,朗声道:“谢陛下隆恩!臣愿为陛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必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信任与期许。”
刹那间,朝堂陷入一片寂静,唯有微风悄然拂过,轻轻撩动殿内厚重的帷幔,发出细微的沙沙声,仿若在低声诉说着朝堂上的风云变幻。
太子秦鸿身姿笔挺地站在一旁,神色平静如水,眼眸低垂,让人难以窥探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他仿若一尊雕像,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对周遭的一切变化都不为所动。 然而,这份平静如湖面的朝堂氛围并未持续太久。
二皇子秦军的心腹大臣陈大人,身形微微前倾,迈着细碎的步伐向前一步。他微微欠身,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狡黠与不怀好意,高声启奏:“陛下,臣有要事启奏。此次南郡赈灾期间,亦晨在虎啸营的管理上弊病丛生。据臣所知,他竟私自调动军队,致使众多士兵伤亡,这严重违反了我朝的军纪军规。恳请陛下明察,彻查此事,以正军法。”
此言一出,朝堂瞬间炸开了锅。群臣们纷纷交头接耳,一时间,议论声此起彼伏。众人的目光仿若聚光灯一般,齐刷刷地投向亦晨,眼神中或带着疑惑,或透着审视。
李弘义听闻此言,心中的怒火“噌”地一下蹿了起来,犹如熊熊燃烧的烈火。他紧咬下唇,双手不自觉地握成拳头,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就在他刚要开口反驳之际,眼角的余光瞥见杨贤不动声色地向他使了个眼色,那眼神中透着沉稳与冷静。李弘义虽满心愤懑不甘,但还是强忍着怒火,将到嘴边的话语又咽了回去,只是紧紧地攥着拳头,胸膛剧烈起伏,显示出他内心的极度愤怒。
杨贤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情绪,神色坦然地向前一步,双手抱拳,恭敬地施礼:“陛下,臣乃此次南郡赈灾的钦差大臣,肩负着陛下的重托与南郡百姓的生死存亡。当时稻种被劫,匪患肆虐,南郡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危在旦夕。为解南郡燃眉之急,稳定民心,挽救万千百姓于水火,臣当机立断,下令亦晨带领虎啸营前去剿灭土匪。若论罪责,皆是臣作为钦差指挥失当所致,与亦晨毫无干系。臣愿承担一切责任,恳请陛下降罪于臣。”
众人听闻,皆面露惊讶之色。杨贤在朝堂之上,一贯以左右逢源、行事圆滑着称,宛如朝堂上的不倒翁。今日却一反常态,这般坚定地挺身而出维护亦晨,实在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一时间,朝堂上的议论声愈发鼎沸,有的大臣暗自点头,对杨贤此举表示赞赏,钦佩他关键时刻的担当;有的则眉头紧锁,面露疑惑之色,在心底暗自揣测杨贤此番举动背后的缘由。
面对秦军一党突如其来的恶意指控,亦晨心中怒火翻涌,但多年的历练让他迅速冷静下来,宛如平静的湖面,波澜不惊。他身姿笔挺,犹如一把出鞘的利剑,向前一步,昂首挺胸,目光坚定地看向龙椅上的秦正明,声音清朗而掷地有声:“陛下,恳请陛下明察秋毫。此次南郡之行,稻种遭劫,匪患猖獗,百姓流离失所,生活苦不堪言,局势十万火急。虎啸营作为朝廷的精锐之师,保家卫国、拯救百姓于危难,本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臣自始至终,皆是奉钦差杨贤大人之命出征,每一次行动、每一个决策,都严格遵循指令,全力以赴地剿匪,一心只为夺回稻种,让南郡重归太平,百姓重获安宁。”
说到此处,亦晨微微侧身,目光如炬,如同一把锐利的匕首,冷冷地扫向秦军一党。那眼神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与坚定的气势,仿佛能将对方的谎言与阴谋瞬间刺穿:“所谓‘私自调动军队’,纯属恶意造谣,毫无事实依据。行军作战,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犹如风云变幻的天空,难以捉摸。臣为了获取胜利,拯救更多的生命,不得不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战斗中,确有部分英勇的将士为了守护百姓、扞卫朝廷,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是我朝的英雄,是百姓的守护神,他们的牺牲重于泰山,死得其所,值得我们永远敬仰与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