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军事强国在边境挫败的消息被国际媒体发酵,但陆晨的指挥部却陷入新的危机。深夜,作战系统警报骤然响起——国防部网络监测中心检测到大量异常流量正试图渗透边境部队的指挥系统。
\"这是定向ddoS攻击,目标是瘫痪我们的战术通讯链路。\"网络安全员的声音带着颤抖。大屏幕上,代表敌方攻击的红点如暴雨般冲击防火墙,而他们的防御系统竟是民用互联网公司的商用安全模块。
陆晨凝视着系统储物栏中沉寂的\"量子加密通讯模块\",深吸一口气按下关闭键。真正的考验不在系统奖励,而在如何将零散力量拧成铁拳。
\"启动'分布式防御网络'!\"他抓起加密对讲机下令。边境村庄的电信基站突然闪烁异常信号——这是他与地方运营商合作的秘密项目:将5G基站改造为军事备用节点,每个基站都植入了军方开发的分布式防御算法。
与此同时,某高校网络安全实验室的灯光彻夜通明。退役士兵出身的教官正带领学生团队远程支援:\"启用'蜂窝盾'系统!\"学生们敲击键盘的动作与士兵无异,他们开发的防御程序将每个民用终端转化为微型防火墙,形成动态防御网。
攻击方的屏幕上,红点突然如陷入泥沼。原本以为脆弱的指挥系统竟像活体组织般不断重组防御结构。陆晨的战术沙盘上,蓝方网络节点正以渔网之势缠住敌方攻击源——渔民常用的短波通讯设备被改造为\"诱饵节点\",将攻击流量引入预设的虚拟陷阱。
\"反击!\"陆晨的声音通过北斗卫星链路传至特战分队。伪装成旅游团的士兵悄然侵入敌方网络攻击基站附近,他们携带的并非高科技武器,而是改装自工业级电磁脉冲枪。三声短促的脉冲后,攻击源陷入短暂静默。
网络安全员抓住时机,将捕获的攻击代码片段反向注入敌方系统。国际黑客论坛上,某匿名账号突然放出被篡改的\"攻击日志\",显示本次行动实为某西方情报机构指使。舆论风向瞬间逆转。
次日,外交部发言人展示被截获的攻击代码:\"我方在例行网络安全演习中,意外拦截到针对边境部队的恶意攻击。经技术分析,攻击特征与某大国军方网络战部队高度相似。我们呼吁国际社会共同维护网络主权。\"
西方外交官在记者会上面色铁青,却拿不出反证——所有反击手段均基于公开可查的民用技术,战术却如蛛网般精密。
系统奖励仍在累积,但陆晨的目光投向更远的战场。他与科研团队将渔船的AIS系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改造为海上移动监测节点;与物流公司合作开发\"伪装运输协议\",使军需物资能在民用物流网中无痕输送。
国际军事观察员在后续访问中惊叹:中国边境部队的现代战力已突破传统定义——民兵使用改造的民用无人机执行巡逻,乡村电信塔暗藏电子对抗模块,甚至地方医院的应急通讯网络都与军事系统无缝衔接。
\"这不是科技代差,而是体系代差。\"陆晨在内部会议中说道,\"当国家每个毛细血管都具备战力,敌人将永远找不到致命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