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陆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在风云激荡的1934年,一支与众不同的军队——红三军,踏入黔东大地,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掀起层层波澜。

彼时,红三军进入黔东活动的消息,像一阵狂风,令豪绅官吏惊恐万分。他们惶惶不可终日,匆忙成立了“反共委员会”“剿匪后援会”等反动组织与武装力量,妄图抵挡这股革命的洪流。不仅如此,他们还操弄舆论工具,四处造谣污蔑,把红军描绘成“青面獠牙的猛兽”,造谣红军“一烧二杀”“共产共妻”。

黔东地区,群山巍峨,道路险峻,交通极为不便,消息传播迟缓,知识文化落后,封建迷信与愚昧思想弥漫。民众本就对红军毫无了解,再加上长期遭受兵匪的祸害,苦不堪言。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的反动宣传竟一时迷惑了部分群众,让他们对红军充满恐惧与误解。

1934年5月,红三军从四川彭水向黔东进军。这一路上,他们肩负着宣传群众、武装群众的使命。战士们不辞辛劳,沿途散发《中国工农红军的任务和纪律》等传单,传单上的文字如同一把把火炬,点燃人们心中的希望;他们张贴革命标语,让革命的火种播撒在黔东大地上。这些标语和传单,向人民群众广泛而深入地宣传着红军的宗旨:中国工农红军,是苏维埃政府的军队,更是工人农民自己的军队。红军的使命,是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权而战,为广大工人农民的利益而战。

红军有着铁一般的纪律:不拉夫、不扣船,哪怕请人带路、雇船渡河,也会郑重地给予工资,充分尊重民众的劳动;不筹饷、不派捐、不收税,更不要求民众办招待,绝不增加百姓的负担;除了没收豪绅地主的粮食财产,分发给群众并供给军用外,绝不拿工人农民的一针一线,坚决反对白军和土匪焚烧房屋、抢夺民众财物的暴行;借了门板、稻草、锅碗必定归还,如有损失照价赔偿,红军驻军之处,老百姓甚至能吃红军的饭;不进人家内房,坚决抵制白军中调戏和强奸妇女的恶劣行径,保护妇女的尊严与安全;全力保护商人营业,保障商船和行商的安全,买卖公平,按照时价交易;悉心保护学校教员学生及一切文化机关与祠堂庙宇,守护文化的火种;保护邮政局和邮差的安全,确保信息的传递;不乱杀人,除了那些被群众深恶痛绝的官吏豪绅,绝不逮捕和杀戮工农群众;解除武装的白军官兵,会发给路费让他们回家,并且保护军阀军队中下级军官及士兵的家属财产,展现出人道主义精神。

每到一处,红三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战士们说话和气,与百姓交流时满面春风;买卖公平,绝不占百姓一丝便宜。他们还深入民间,访贫问苦,打富济贫,将从豪绅地主那里没收来的财物分给穷苦大众。同时,在街头巷尾书写标语,积极进行革命宣传。就这样,红三军以实际行动,慢慢消除了群众心中的疑惧。人们惊讶地发现:“这支军队大不同”。原本满心恐惧、四处“避乱”的群众,纷纷放下心来,返回家园。很快,“仁义之师”的赞誉在黔东大地不胫而走,“打富济贫的队伍来了”的消息,迅速传遍黔东山区的每一个角落。

1934年农历5月初4日,晨光微熹,红三军首次抵达沙子坡,正是百姓吃早饭的时候。先头部队与民团任锡坤部猝然遭遇,民团平日里欺压百姓作威作福,可一碰上红军,瞬间土崩瓦解,一触即溃。然而,枪声一响,部分群众因受反动宣传的蒙骗,惊恐万分,急忙外逃藏匿。战士们见状,心急如焚,赶忙大声呼喊:“老乡,不要怕,我们同穷人是一家”“我们是打富济贫的队伍,我们爱的是穷人”。部队驻扎下来后,战士们立刻行动起来,把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凡是借住的民房,必定事先征得房主同意,绝不仗势强占。军部驻扎在文世忠家,贺军长的床铺安置在文家堂屋的左角,煮饭就借用文家的锅灶。那几天,文家老小六口人与贺军长等一同吃饭,贺军长坚决不让文家开钱。有一次,文世忠上坡干活未回,军部还特地为他留下饭菜,饭菜冒着热气,就像红军对百姓的关怀,暖人心扉。文世忠觉得全家“白吃”实在过意不去,便抓了些酸菜送给红军,可管理人员坚持不收,最后实在拗不过,只好付钱买下。5月初8日清晨,红三军即将离开沙子坡,军部人员把文家里里外外收拾得整洁有序,管理员还诚恳地请文世忠仔细查点一下,看是否有东西被整坏或失落,这般细致入微的举动,让文世忠感动不已。

红三军买卖公平,说话和气,对待百姓就像对待亲人一般。他们常常热情款待卖柴卖菜的穷苦农民,让这些在生活底层挣扎的人们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尊重与温暖。没过几天,沙子坡一带的农民不仅不再害怕红军,还满心欢喜地把洋芋、四季豆挑到官塘去卖给红军。红军除按市价购买外,还会招待这些农民吃饭。司务人员热情地说:“老乡,你尽管吃,不要怕”。朴实的话语,让农民们心里暖乎乎的,因而有些农民开玩笑说:“红军做的是赔本生意”,看似玩笑,实则饱含着对红军的喜爱与认可。

关心民众,热爱工农,这是红军战士的本色。他们把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经常主动帮助群众劳动。无论是栽秧、栽苕、薅包谷,还是挑水、推磨、舂碓,战士们样样都干,从不喊累。有一次,印江独立团团长兼政委张均望路过红木树和小角庄半坡,看到农民在栽秧,他二话没说,卷起裤脚就下田帮忙。张团长一边熟练地劳作,一边耐心地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群众看着张团长忙碌的身影,心疼不已,一再叫他休息。张均望却笑着说:“红军和穷人是一家,自家人受点累没有啥”,简单的话语,道出了红军与百姓的深厚情谊。

8月中旬,红三军开往木黄一带,相机歼敌。当地群众不明真相,纷纷躲藏起来,满心都是恐惧与不安。阳坝农民王永成的耕牛在慌乱中无法带走,他满心绝望,心想耕牛落在当兵的手里,不是被杀就是被卖。可几天后回家一看,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了,不但牛还在,而且依然油光水滑,毛色发亮。原来,这是红军战士天天精心喂养的结果,战士们每天按时给牛喂食、饮水,像照顾自己的宝贝一样照顾着它。地茶农民杜万年听说有军队来了,赶紧隐蔽,丢下一窝猪崽无人料理。老杜满心以为这些猪崽非饿死不可,结果非但未死,还吃得圆滚滚的,活蹦乱跳。这都是红军战士的“功劳”,他们细心地照顾着这些猪崽,让杜万年的担忧化为乌有。木黄农民王文安的柴火被红军战士烘烤衣服烧掉了一部分,待他回来揭开锅盖一看,不禁惊呆了:锅里放有一堰米,还有一张纸条,大意是说米抵柴价,深表歉意。纸条上的字迹工整,话语诚恳,饱含着红军对百姓的愧疚与尊重。新业农民周永连家的粮食被红军吃了一些,他却在罐子里发现了几银元,这银元是红军对百姓的补偿,也是红军纪律的见证。“啊,红军,你们真是我们穷人的军队!”无数群众发出了敬佩的心声,这心声汇聚成一股暖流,流淌在黔东大地。

红三军对于“赤贫”的温饱问题,更是倍加关心。他们常常主动登门上户,把粮食、衣物送给穷人,给那些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们送去生活的希望。关向应同志也亲自参与这项工作,他不辞辛劳,走街串巷,把温暖送到每一个贫困家庭。对于个别暂时胆小怕事、不敢公开去分领地主浮财的“赤贫”,红三军还采取了晚上悄悄送达的办法,在夜幕的掩护下,把财物送到这些贫困百姓的家中,赢得了这些“干老官”(方言,指赤贫)的衷心爱戴。一次,一位战士用被条统子装着一大包稻谷给毛寨农民任大和家送去。任大和推辞说:“你们要打仗,没有粮食不行”。红军战士以为他还有顾虑,忙耐心解释说:“老乡,你不要怕,这粮食本来就是你们自己的血汗,现在从土豪劣绅手里夺回来了,应该吃的”。任大和只好感激地收下了,他的眼中满是感动的泪花。还有一次,一位红军手里提着一只装满铜钱的长统袜子,走过任大和家门口,伸手抓了一把铜钱,点了点塞在任大和的手里,说道:“不要怕,这钱是分给你们的”。看着红军战士离去的背影,任大和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这热泪是对红军的感激,也是对新生活的期待。

凡红三军足迹所至,到处都刷写着保护工农、除暴安民的标语。在兰克兴隆香树坪,当年红九师政治部写下的“红军是工人和农人的军队”“红军不拿工人农人一针一线”“红军是替穷人找饭吃找衣穿的军队”“红军是为消灭地主阶级,土地还农民的军队”“取消国民党的一切苛捐杂税”等标语,历经岁月的洗礼,至今还历历在目。这些标语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百姓前行的道路。在刀坝滚基坪一座龙门上,至今还隐约可见一条标语:“红军不拉夫,不筹饷、不要农民办招待”。落款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九师政治部制”。正因为如此,印江各族人民都把红军视为“救星”,看成是自己的子弟兵,无比热爱,进而踊跃参加红军,他们纷纷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了国家的未来,与红军并肩作战。

红三军纪律严明,深得民心,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连国民党官吏也不得不承认“红军组织异常严密,命令贯彻,士卒强悍,官兵享受一律平等,纪律之佳,出人意外”,“所过专擒军政税收人员及区团豪富教士,而于贫苦农工,失业游民,则给资赠产”,“买卖公平,一般小商莫不大获其利。其于宣传工作尤为注意,标语之多,满街满巷、门窗户壁、当无隙地,人心归附,如水下倾”。“现就该党一切行动观之,大有赤化黔北之势”。这是反动势力发出的绝望哀鸣,也是红三军伟大功绩的见证。

红三军进入印江后,很快就形成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可喜局面。这种鱼水深情,在每一个故事中得以体现,在每一次互动中得以升华。

红军每次出征,各族人民总是热情高涨,送水送饭,主动为红军带路,帮军队运送物资,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表达着对红军的支持与拥护。在沿河白石溪的一次战斗中,为了配合红军作战,印江县第一区(旧寨坝区)革命委员会主席、六十多岁的陈尚质同志,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带领一支数十人的担架队,冒着枪林弹雨,扑向战场运送伤员。每一次往返,都是一次生死考验,但陈尚质和担架队的成员们毫不畏惧,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伤员安全送回。陈尚质的儿子陈正修,打听到白军企图包围红军的情况后,心急如焚,想方设法突围出去给红军报信,后不幸牺牲,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用自己的热血,诠释了对红军的忠诚,对革命的信仰。十多岁的陈正廷,不顾年小体弱,晚上在相距四十华里的崎岖山路上来回传递消息,山路崎岖难行,夜晚漆黑一片,但陈正廷没有丝毫退缩,他的坚持,使各地红军突围脱险,为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

红军初到印江,对地形不熟,当地农民便积极主动地为红军带路。新业上寨农民吴远柔曾给红军带路到木黄,他熟悉每一条山路,每一个弯道,在他的带领下,红军顺利抵达目的地。木黄冯汉清曾为红军带路从芙蓉坝到达秀山边界,他不辞辛劳,一路奔波,为红军的行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张家坝农民袁再甲、戴世光等人,也曾为黔东独立师带路上梵净山,他们的勇敢和奉献,让红军在陌生的环境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每逢发现敌情,红军战士总是把群众的安危放在首位。印江地处黔东边陲,山地复杂,岩洞繁多。当时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逃乱”,或土匪藏匿抗拒我军,大都是躲在岩洞里,情况十分复杂,好人坏人一时难以分清。为此,凡是发现岩洞里有人,红军决不贸然开枪。而是首先展开宣传喊话:“穷人兄弟们不要怕,我们是打富济贫的红军,你们出来吧,我们保证你们的安全”。温暖的话语,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岩洞里人们恐惧的内心。1934年9月下旬,罗南溪游击队配合红九师在木黄阳坝与黔敌李成章部作战,游击队员谭绍成臀部中弹负伤,红军代表易吉山不顾个人安危,二话没说将谭绍成背到二里多远的卫生点上药,当时战场上弹雨横飞,十分危险,但易吉山心中只有战友的安危,他的举动,展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感情,让谭绍成感动不已。

在游击区域的木黄,也涌现出了人民群众舍生冒险救护红军伤员的动人事迹。1934年8月上旬,红三军初到地荼坝,农民文万顺、文官平父子由于误信反动宣传,急忙跑到乌溪“避难”,后来听说红军纪律严明、打富济贫,方返回了家园。通过短暂几天的接触,文氏父子加深了对红军的认识。九月下旬,红三军再次来到木黄,与黔敌李成章部激战。在贺军长亲自指挥下,红军从岩口坪突围,经地荼向松桃方向转移。几天以后,文氏父子到“十二碓窝”割冬秧青。突然发现在一堆秧苞草里藏着一个人。经过探问,才知道是红军的重伤员,姓吴,四川重庆人,因伤势太重随部队转移不便,领导上给了一些药品和干粮,让他自己设法就地养伤。看着红军伤员那沉重的伤势和痛苦的表情,文万顺心头一热,深表同情,立刻叫文官平回去悄悄拿来一钵米饭。红军伤员由于伤口疼痛,只吃了一小半。文万顺又对伤员同志说:“这个地方的匪首张晏渭是个座地虎。现在你先藏在草堆里,等天黑以后,我再来背你。你千万要小心,否则连我们都危险。”伤员连声说:“谢谢,谢谢,我死也不会忘记你们的恩德”。傍晚,文万顺包了一碗饭给伤员同志送去,并把他背到磨槽湾的岩洞里藏匿。文家老少利用秋柴割草的机会,坚持早晚给伤员送饭,不久,又把红军伤员先后转移到烟囱顶岩洞和破岩洞里。待伤员的伤势有些好转时,文万顺便把伤员同志藏到自家的厢房楼上。住了七、八天后,因张晏清匪部时常骚扰掠夺,伤员同志十分不安,对文氏父子说:“万一被发现,死我一个人倒无所谓,只怕要连累你们主人家,我还是早走为好”。他还把文万顺的名字和住址记在纸上,表示有朝一日再来报恩。文万顺一再挽留。又过了一些日子,伤员同志的伤势大为好转,执意要离开文家,去找部队。文家为了给伤员送行,特地打了糍粑,炒了干粮,送给他在路上充饥。这份情谊,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红军与百姓的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差不多已过去半个世纪了,至今还健在的一些老人,每当忆及当年亲如鱼水的军民关系时,总是赞不绝口,津津乐道。那些感人的故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他们的记忆中闪耀,永不磨灭。

贺龙将军在印江,更是成为一段传奇佳话。在红三军还未进入印江之前,贺龙的故事,便在部分群众中有所传闻。人们对这位传奇人物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1934年6月9日,贺龙将军率领红三军进入印江刀坝,6月15日又抵达沙子坡。随着红三军的旗帜所指,贺龙的名字更是人人皆知、处处传扬。贺龙,这个大名鼎鼎的人物,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早先,在群众的想象中,觉得贺龙军长一定是个全副戎装、马弁成群、警卫森严、气派不凡的“大官”。6月17日,在沙子坡万寿宫群众大会上,贺龙同志发表了讲话。这时与会群众终于目睹了贺军长的形象:身材健壮,盘子脸,嘴唇上蓄有一溜黑胡子、身穿粗布衣服、脚着水草鞋、四十来岁的普通人。“啊,这就是贺龙!”“军长就是这个样子?!”不少群众倍感惊异。对于贺军长那湖南腔调的讲话,人们当时并没有完全听懂。可是“打土豪,分田地”“打富济贫”这些新鲜词儿,人们听懂了,这些话语说到了穷人的心坎上。大家心里顿感亲切,对生活充满了新的希望。贺军长的形象,与百姓心中的想象截然不同。

贺龙住在沙子坡街上文世忠家堂屋,和他同住的,还有年仅十岁的外甥。在日常相处中,贺龙同志态度和蔼,没有丝毫官架子,还十分擅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迅速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闲暇时,他最爱同群众围坐在一起,促膝谈心。他讲的那些故事,从自己的革命经历,到对未来生活的展望,桩桩件件,都让群众听得入迷。谈家常时,他对群众的生活琐事关怀备至,哪家孩子上学难,哪家老人看病愁,他都默默记在心里,想尽办法帮忙解决。

有一天,贺龙听说女游击队员任修福生了儿子,取名“向狗崽”,满心疑惑,便好奇询问缘由。任修福无奈地解释:“穷人家娃儿,取个贱名好养活。”贺龙听后,轻轻摇头,认真地说:“如今穷人就要翻身做主人,得取个响亮又有希望的名字。”任修福夫妇一听,满心欢喜,连忙拜托贺龙取名。贺龙爽快答应,思索片刻后,用红纸端端正正写下“向朝勇”三个字,寓意孩子向着朝阳,勇敢前行,还贴心地送上十余斤猪肉作为贺礼。这份礼物,承载的不仅是物质上的馈赠,更是对新生命、对穷苦家庭未来的深深祝福。

红三军首次进驻沙子坡时,农民张华安腿部生疮,行动极为不便。一天,贺龙路过,看到张华安艰难的样子,立刻主动上前,亲切地与他攀谈起来,询问他的过往经历。得知张华安过去一直给人帮工,生活困苦,贺龙心里满是心疼。随后,贺龙热情地拉着他,前往官塘红军医务室上药、包扎,还细心叮嘱他三天后再来换药。当时张华安并不知道这位热心的中年红军就是贺龙军长。几天后,当他得知真相时,内心无比震撼,逢人便激动地讲:“贺军长没有一点官架子,心里真真切切装着我们穷苦人呐!”

在红三军的革命征程中,每一位战士、每一个将领,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与黔东百姓同呼吸、共命运,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铸就了一段永不磨灭的红色传奇。这段历史,成为黔东人民心中永恒的记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美好生活、为了民族复兴,奋勇拼搏,砥砺前行 。它见证了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也成为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篇章,时刻提醒着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西陆书屋推荐阅读:明海风云南宋北中穿越之我来拯救大宋唐逗一个人的抗日谋断九州历代王朝更迭三国之弃子煌煌帝国之大秦回到明朝当海盗帝国败家子高萌预警:王爷,前方王妃来袭昭昭大秦系列之史上第一阴谋长生不死:我是历史一根刺血战上甘岭我的戒指通北宋皇室店小二剧透:说好的强秦,你二世而亡?系统派我来抗战三国:开局被刘大耳逼出山大明皇侄:开局逼朱元璋灭倭汉威四海我在明朝当国公王牌兵王大汉帝国海贼王之灭世雷神武魂三国之神将殿堂我在古代的求活之路三国之从小兵崛起吞天主宰大秦女皇的骑砍之路魂穿大唐,开局擒拿颉利残王废后,倾世名相抗日之黎明的天空神级龙珠系统大唐铁肩王狄光嗣老子扶贫三年,这是大秦?三国:开局薛仁贵传承,我无敌了镇国二公子轮回诸天:从经营世界开始!九霄玄电快穿之影视世界明末之我若为王军旅情路带空间嫁村霸相公,被婆家团宠了十岁让我当摄政王,还托孤女帝?三分天下?问过我身后十万铁骑吗红楼大贵族三国:蜀汉军师,长坂坡七进七出武松日记
西陆书屋搜藏榜:大唐黑科技圣主刘禅明扬天下网游之修罗剑神拽妃:王爷别太狠重生刘协:我开着坦克匡扶汉室三国最强军神唐梦千变抗日之肥胆英雄红楼琏二爷黑二代的中世纪生活丝路长河异界争霸:我能召唤神将玄奇三国大秦之第一在逃皇太子重生司马懿,亲身隆中为汉出仕!特种妖孽兵王全寝一起穿越,建设社会主义之路荒野大镖客:我有放生进度条大唐:举世无敌,西府赵王遗腹子穿越贞观之大唐第一赌神烽火从壮士出川开始明匠冒牌皇后:我的皇上我做主大秦:天幕直播我争夺天下大宋异姓王锦绣阖欢朕的皇后有点闲刘备长子当刘禅穿越成赵构逍遥暴君重生之嫡女风流重生商纣王镇国王侯大唐:我是穿越者,建座城怎么了活在大唐吃软饭大唐开局从了武则天流华录大明:下山退婚,你让我治国?抗战之大国崛起寒门贵公子大明:开局救下袁崇焕,朱由检彻底杀疯了女帝背后的抄家王守望军魂朕都紫金山封禅了,系统才来紫凰天下二炮小海之大闹天宫重生宋徽宗,带领大宋走向巅峰异世界霸主,从无限金钱开始至暗时代:五胡十六国历险记
西陆书屋最新小说:永乐入梦我教我自己当皇帝穿越东齐,从匪窝杀奔庙堂苟活乱世,从深山打猎到问鼎中原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大宋:开局金军围城,宰相辞职不良人之大唐麒麟侯大宋:朕的专利战横扫1126平推三国,没人比我更快幸福生活从穿越开始我李承乾,在大唐和李二斗智斗勇命理探源【译注】带着基地闯三国边军悍卒:开局被女将军盯上了大明:我崇祯,左手枪右手炮王伦逆天改命称帝谁主噬心穿越古代我的空间有军火:请卸甲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科举:我的过目不忘太招祸!这破系统非要我当皇帝史上第一祸害从边陲小将到帝国战神大明:人在洪武,复活常遇春物流之王之再续前缘水煮大明开局逼我替兄参军,拒绝后打猎养妻!穿越大秦:红颜助国兴大明锦官梦乾元盛世系统状元一心打猎,皇帝三顾茅庐我在大明洪武当神仙铁血龙骧:从将门遗孤到开国圣主龙吟三国秦世风云录乱世猛卒穿越战国我靠杀敌称霸天下大唐逆子:开局打断青雀的腿!原始蛮荒部落生存记我在古代当镇令混在民国当军阀我要多娶姨太太三国:曹营第一扛把子天娇:铁木真崛起与大元帝国前传穿越饥寒小破屋,系统非让我振兴宗门锦衣卫:陛下,何故谋反!假少爷回村后,成京城第一状元郎特种驸马:大唐迷雾之迷穿越商朝,为了人族而战东汉末年:我携百科平天下暖房丫环,建社团当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