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边陲 》
1937年秋,华北平原上,日寇的铁蹄踏碎了村庄的宁静。
第一章:烽烟
王大栓蹲在麦秸垛后,手里的土枪微微发颤。村口,鬼子的皮靴声越来越近。昨夜,他们烧了邻村,火光映红了半边天。大栓的爹攥着镰刀冲出去,再没回来。
“大栓,跑吧……”隔壁的李婶拽着他的袖子,声音发抖。
“跑?往哪儿跑?”大栓咬牙,“爹的尸首还在村口晾着!”
远处传来一声惨叫,接着是刺刀捅进肉里的闷响。大栓猛地站起身,土枪对准了第一个踏进村口的鬼子——
“砰!”
枪声惊飞了树上的乌鸦。
第二章:孤军
三天后,大栓拖着一条伤腿,跌跌撞撞闯进了太行山。游击队的老赵收留了他,递来半块窝头:“能扛枪不?”
“能。”大栓咽下带血的唾沫。
夜里,他们在山坳里伏击了一支运输队。大栓第一次摸到三八大盖,子弹穿透鬼子钢盔时,他的手终于不抖了。
“好小子!”老赵拍他的肩,却突然闷哼一声倒下——暗处的狙击手击中了他的后背。
大栓红着眼扑向机枪,直到弹匣打空。
第三章:长夜
1941年,大栓成了连长。他的队伍像野草,烧不尽、杀不绝。一次突围后,只剩七个人。
雪地里,小战士柱子攥着半截冻硬的馍,忽然哭了:“栓子哥,俺想娘……”
大栓没说话,把最后一口炒面塞进他嘴里。
天亮前,他们端掉了伪军的哨卡。柱子冲在最前,胸口炸开血花时,还保持着冲锋的姿势。
第四章:黎明
1945年8月,消息传来时,大栓正磨着刺刀。
“鬼子投降了!”
战士们又哭又笑,大栓却愣了很久。他走到山崖边,摸出兜里发黄的名单——上面是五年间战死的三百多个名字。
风卷着焦土味掠过,远处,一轮血红的太阳正缓缓升起。
(全文完)
《烽火连城 》第四章 暗夜突围
青石巷的爆炸声渐渐消散,硝烟中只剩零星的火光在跳动。
陈默的牺牲为残存的战士们争取了短暂的时间。小战士李二狗拖着受伤的腿,从瓦砾堆里爬出来,手里还攥着半截炸断的刺刀。他抹了把脸上的血,看到巷子深处还有三个弟兄活着——机枪手老赵、学生兵周文,以及炊事班的老马。
“连长他……”李二狗嗓子哑得说不出话。
老马沉默地捡起地上染血的军帽,拍了拍灰,戴在自己头上。“走。”他只说了这一个字。
四人借着夜色掩护,钻进了南京城错综复杂的地下排水道。腐臭的污水漫过膝盖,老鼠从脚边窜过,但没人停下。周文突然拽住老赵的袖子,压低声音:“前面有光!”
十米外的岔道口,一盏煤油灯幽幽亮着。灯旁蹲着个穿长衫的男人,正用匕首在墙上刻记号。听到动静,他猛地抬头,灯光映出一张斯文却憔悴的脸——是金陵大学的教授郑明远。
“你们是……守青石巷的部队?”郑明远声音发颤。原来,他带着三十多个学生和妇孺藏在下水道里,靠偷日军的补给活到现在。“鬼子在城里搜捕残兵,明天一早就要封下水道出口。”
老马盯着郑明远腰间鼓起的包袱:“那是什么?”
教授解开包袱,露出半部电台零件和一本密码本。“城破前,军统的人让我保管的。”他苦笑,“可惜我不会用。”
周文突然上前一步——战前他是无线电系的学徒。他抓起零件,手指飞快地拼接着断裂的线路:“能修好!只要找到电池,就能联系上外面的部队!”
远处突然传来皮靴踏水的回声,日军巡逻队正在逼近。郑明远迅速踩灭油灯,黑暗吞没了所有人。
“跟我来。”教授在黑暗中抓住老马的手,“我知道一条路,能绕到安全屋……但需要有人引开鬼子。”
李二狗攥紧了那半截刺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