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暗道回来后,太子把自己关在东宫密室展开云娘誊抄的《六部要员录》,狼毫笔尖悬在\"吏部考功司郎中郑元培\"的名字上迟迟未落。
云娘姐弟调查到的资料让太子陷入痛苦的回忆中。
庆国十五年二月初八,早春的寒意还未褪去,御书房的炭火正旺,皇帝批阅奏章的手微微颤抖,镇国侯白文宇在与南蛮国的开战中,奋力杀敌,经过三月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就重新收复了丢失的中驰、夏宇、廖宇三座边界城池。
由于城中百姓倍受战争之苦,此时可谓饥寒交迫,遍地是饿死的百姓。
镇国侯一边请求朝廷救灾,一边从战士们的口粮中扣除部分施粥赈灾,用战士的军用营地安置流民,可是在苦苦等待朝廷的救援中苦等无果,最后断粮,这时朝廷出现叛徒,南芒蛮国趁机联合乌蒙,周令国同时出手对庆国发起进攻,镇国侯全家十一位男儿全部战死沙场,不,是饿死的,因为三座城池在全城百姓与将士们共同奋战中没有丢失!
其实,镇国侯的上奏朝廷请求援助的奏折,朝廷迅速回应,及时派出大皇子押解军粮通过水路一路向南,本来三天路程是不会耽误军民的温饱,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大皇子再出行的第二日遭遇暗杀,船只被毁,军粮沉入江底。
消息传回京城,皇帝震怒,急召大臣们商议对策。大皇子李元的暗卫拼着最后一口气爬回皇宫,说出谋害大皇子的凶手是二皇子时,二皇子却百般辩解,皇帝没有及时调查便下令将大皇子的暗卫软禁,声称自己的儿子不可能会同胞相残,当夜,大皇子的暗卫断气,大皇子失踪,当时才7岁的太子求母后去救命,母后偷偷求自己的兄长程昌盛将军赶到漕运司调查寻找,程将军感到出事地点时,大皇子已经被安置在漕运总督林国轩府上,性命无忧,但却告知凶手就是二皇子所为时,程将军不方便处理皇家家务,只好默默护送大皇子回复,不想二皇子就是置大皇子死地,半路再次暗杀,好在程将军拼命保护,差点死于黑火药的爆炸中,用身体护大皇子,最后大皇子断了一条腿却捡回来一条命,大皇子回来后没有逼迫父皇为自己主持公道,而是请他再次为南国战场补发粮草,二皇子要求自己负责,不容大皇子反驳,这事就这样定下了,最后的结果是,南城因为没有收到粮草,镇国侯全家十一口人全部在饥饿中与敌军交战,死于南国战场,丢失的三座城池居然没有丢失,二皇子率精兵走陆路驰援的粮草终于抵达,却为时已晚。
镇国侯的英勇牺牲令全军悲痛,三城百姓在镇国侯的带领下参与抵抗敌军,免于流离失所,塑造镇国侯一家铜像立于城中作为他们祭拜的神明。
二皇子虽救急了百姓,但镇国侯一家男儿全体死于非命是不争的事实,朝廷内外皆对此次失利议论纷纷。
皇帝深感痛惜,追封镇国侯为忠武侯,厚葬其遗体。同时,封镇国侯的女儿白玉兰为朝廷女官,参与朝官职位竞争!
下旨严查粮草延误之事,矛头直指二皇子。
朝堂之上,群臣激辩,有人指责二皇子延误战机,有人为其辩护,称其尽力而为。
太子目睹一切,心中暗自发誓,必查明真相,为兄长讨回公道,为镇国侯一家讨回公道!
事后,皇帝把漕运总督、管粮同知、巡漕御史、管闸主事这几个职务全部查办定罪,当时就是这位吏部考功司郎中郑元培上奏《漕运革新疏》,\"奏章里满纸'裁撤冗员''肃清吏治',结果他私底下把自己人安插在管粮同知、管闸主事这两个位置上为二皇子这几年在那一带祸害百姓贡献了不少功劳。看样子就从这位吏部考功司郎中郑元培查起,或许能揭开更多黑幕。
郑元培表面清廉,实则与二皇子勾结,暗中操控漕运,致粮草延误。
太子这次决心深挖其背后势力,势必换掉这个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贪婪之徒!
郑元培的奏折中有很多是非常有目标性的观点,这些观点恰好对应上二皇子的利益,太子把郑元培这几年所有奏折全部拿出来的仔细的分析,发现多处疑点,他及时把这些告知云娘,云娘派出12暗卫中的李浩带上几人悄悄前往漕运司调查,途中偶遇一位老漕工,得知郑元培常与神秘商贾密会,疑涉巨额贪腐。
云娘派出查案高手李浩带人去挖线索往深得查,包括他的家人及亲朋好友都不要放过,“此人很狡猾,很多黑金交易都是假手于人完成的,如果你只要查出他以往的财产往来,至于家里藏了多少珍宝,我另外派人去,记住,这人很危险,务必保全自己为首要责任。”李浩领命而去。
李浩等人很快就查出郑元培与商贾勾结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都做了什么,拿了人家多少银子,同时就在每年一度的官员考核、奖惩,中徇私舞弊,大量不合格官员因此得以上位,其背后利益链条错综复杂,牵涉朝中多位重臣。
李浩等人暗中搜集证据,逐步揭开郑元培与二皇子勾结的真相,最后查到郑元培这个职位是由秦国相大力举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