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蜿蜒如垂死巨蟒,断裂的木牛流马轴承散落泥泞,如同被抽去了脊骨。
诸葛亮指尖划过地图上成都的轮廓,绢帛下传来刘璋虚弱的脉搏。
\"取西川,就在此时!\"羽扇斩落时带起铁器腥风,案头油灯猛地爆出灯花。
赵云的白马踏碎栈道薄雾,龙胆骑残破皮甲下露出结痂的旧伤——那是技术碾压留下的疤。
成都城头,张松袖中密信被汗水浸透,墨迹沿着\"武库\"二字晕染成狰狞的裂痕...
蜀地的深秋,湿冷浸骨。斜斜的雨丝织成一张无边灰网,笼罩着米仓山崎岖的栈道,也沉沉压在每一个蜀军士卒的心头。泥泞的山路上,一支庞大的运输队伍如同搁浅的巨兽,彻底瘫痪了。断裂的木制轴承、崩碎的齿轮零件,混杂着冰冷的泥浆,散落得到处都是,像被抽去了脊骨的残骸。那些曾寄托着诸葛亮后勤革新希望的“木牛流马”,此刻东倒西歪,任凭雨水冲刷着它们精巧却已无用的躯壳。粮袋被匆忙卸下,堆积在临时搭建的、漏雨的草棚下,却仍有不少被雨水浸透,米粒在泥水中胀开发白,散发出隐隐的霉味。
“丞相!不能再拖了!”魏延的声音穿透雨幕,带着焦灼的嘶哑。他大步闯入诸葛亮所在的山壁凹洞,甲叶上水珠滚落,溅在铺着地图的石案上。他指着地图上代表米仓道的那条蜿蜒细线,手指几乎要戳破绢帛:“新一批粮秣又被困死在半道!轴承崩坏,木牛流马成了废物!前军存粮,只够五日!五日之后,数万大军吃什么?难道啃石头、吃树皮吗?”他的目光扫过角落里堆积的几块崩裂的轴承碎片,那断口处金属质地明显不均,夹杂着可疑的气孔——绝非蜀地工坊正常工艺所能产出,更像是被刻意埋下的隐患终于爆发。
洞内光线昏暗,只有一盏油灯在潮湿的空气中摇曳不定,将诸葛亮清癯的身影长长地投射在嶙峋的石壁上。他沉默着,羽扇停在胸前,目光沉静地落在案上那幅描绘着巴蜀山川的精细舆图上。手指无意识地沿着代表金牛道的墨线缓缓移动,最终,指尖重重地、无声地按在了地图中央那个醒目的墨圈上——成都。
刘备坐在一旁铺着兽皮的矮墩上,双肘支膝,双手深深插入鬓角灰白的发中。这位半生颠沛、以坚韧着称的枭雄,此刻背影透出难以言喻的疲惫。他抬起头,眼窝深陷,声音沙哑得如同砂纸摩擦:“军师…蜀道艰难,强攻成都,谈何容易?刘季玉虽暗弱,成都城高池深,兵甲粮秣充足。我军…”他顿了顿,语气沉重,“我军粮秣将尽,士卒疲惫,器械…更远不如刘基所部精良。此去成都,千里险途,若顿兵坚城之下,久攻不克…”后面的话他没有说下去,但洞内所有人都明白那意味着什么——粮尽援绝,全军覆没。
“主公所虑,自是实情。”诸葛亮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阴霾的清晰力量,瞬间压过了洞外的风雨声。他羽扇轻抬,指向舆图上成都的位置,眼神锐利如剑:“然则,困守此地,坐等粮尽,与自缚待毙何异?”他目光扫过刘备和魏延,语气陡然加重,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刘璋暗弱,外不能御张鲁之窥伺,内不能制益州豪强之跋扈。成都看似金城汤池,实则人心浮动,根基已朽!此乃天赐良机!”
他猛地站起身,宽大的袍袖带起一阵风,案头那盏油灯的火焰剧烈地跳动了一下,灯芯猛地爆出一朵刺目的灯花,瞬间照亮了他眼中灼灼燃烧的火焰。“我军虽疲,锐气未堕!子龙所部‘龙胆骑’,乃百战精锐,锋锐犹存!此正可效仿昔日高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策!”他的羽扇如军令般斩落,点在金牛道与米仓道之间一片代表崇山峻岭的空白处,“遣一上将,率精骑锐卒,偃旗息鼓,循山间秘径,直插成都平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兵临城下!成都承平日久,骤见天兵,焉能不惊?不溃?”
他的目光转向刘备,带着一种洞察世事的冷静:“至于盟约…主公,当此生死存亡之际,妇人之仁,便是取死之道!刘璋无明主之器,益州沃土,岂能久托庸人之手?取西川,非为背信,实乃拯益州万民于水火,为我大汉存续薪火!此战,势在必行!就在此时!”
“势在必行!就在此时!”这八个字,如同重锤,狠狠敲在刘备心头,也砸碎了洞内沉重的犹豫。刘备缓缓抬起头,眼中的迷茫和疲惫被一种孤注一掷的狠厉所取代。他猛地一拍石案,震得地图都跳了一下:“好!就依军师!取成都!”
“魏延听令!”诸葛亮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凛冽的杀伐之气。
“末将在!”魏延精神一振,抱拳躬身,甲叶铿锵。
“命你即刻点齐本部三千精兵,多备绳索钩爪,轻装简从!三日之内,务必寻得樵夫猎户,探明翻越米仓山、直抵阆中以北的隐秘小径!为大军奇袭,开辟前路!不得有误!”
“得令!”魏延眼中凶光一闪,毫不犹豫地转身,大步流星冲入雨幕,身影很快消失在灰暗的山道拐角。
“速请子龙将军前来!”诸葛亮对侍立洞口的亲卫吩咐道,语气不容置疑。
雨势稍歇,但山间弥漫的雾气更浓了,湿冷地贴着人的肌肤。沉闷的马蹄声踏碎了栈道上的泥泞和水洼,由远及近。赵云一身洗得发白的旧皮甲,外罩半湿的玄色战袍,策马而来。他身后,是沉默肃立的数百骑兵——这便是蜀汉如今最锋利的剑,“龙胆骑”。只是这柄剑,此刻也难掩窘迫。战马大多瘦骨嶙峋,马具磨损严重。骑士们身上的皮甲不少打着深色的补丁,甚至有用坚韧藤条和竹片加固的痕迹。他们手中的骑弓,弓身是蜀地坚韧的柘木,弓弦却只是普通的牛筋,远非刘基军中所用的复合强弓与坚韧的肠弦。长矛的矛头铁质黯淡,不少还带着锻打的毛刺。整个队伍,透着一股被技术代差碾压下的、竭力维持的顽强与寒酸。
赵云翻身下马,动作依旧矫健利落,只是眉宇间带着挥之不去的凝重。他大步走进洞中,向刘备和诸葛亮抱拳:“主公!丞相!末将赵云听令!”
“子龙!”刘备抢上一步,双手用力扶住赵云的手臂,声音带着沉痛和托付的重压:“存亡在此一举!奇袭成都,斩关夺隘,震慑敌胆,非你与龙胆骑不可!”
诸葛亮走到赵云面前,目光如电,直视这位心腹爱将:“子龙,成都平原,一马平川,正是龙胆骑逞威之地!我要你率本部所有骑兵,即刻整备!待魏延探明秘径,你便为全军先锋,抛却一切辎重,只带五日干粮!不惜代价,以最快速度穿越险径,直扑成都!兵贵神速,更要其‘势’!要让成都守军,在你兵临城下那一刻,肝胆俱裂!”
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带着一种冰冷的算计:“我已得密报,成都守将中,张松、法正等人,心向主公久矣。你此去,沿途必有接应。入平原后,不必纠缠沿途小城,一路击溃敢于拦截之敌,焚其粮草,毁其桥梁,制造恐慌!目标只有一个——成都城下!让刘璋和满城文武,听到你‘常山赵子龙’的旗号便瑟瑟发抖!”
赵云单膝跪地,抱拳过顶,声音斩钉截铁,在潮湿的山洞中激起回响:“末将遵命!龙胆骑在,军锋所指,必让成都震怖!纵粉身碎骨,亦为主公开路!”他抬起头,眼中燃烧着决绝的火焰,那是百战名将面对绝境时被彻底点燃的斗志。
刘备用力将赵云扶起,解下腰间佩剑——那并非名器,剑鞘已显陈旧,却是他随身多年的佩剑。“子龙,带上它!此剑随我多年,今日赠你,望你持此剑,为我劈开一条生路!”他将剑郑重地按在赵云手中。
赵云双手接过,感受到剑柄上残留的体温和那份沉甸甸的信任。他再次深深一躬,再无言语,转身大步走出山洞。洞外,龙胆骑的将士们早已默默列队等候,一张张被山风和饥饿刻下痕迹的脸上,只有沉默的坚毅。赵云翻身上马,目光扫过自己的儿郎,猛地拔出刘备所赠之剑,剑锋斜指灰蒙蒙的西南天际,那里是成都的方向。
“龙胆骑!”他的声音并不高亢,却像淬火的钢铁,穿透雾气,“随我——踏平蜀道,剑指成都!”
“踏平蜀道!剑指成都!”数百个压抑已久的声音轰然爆发,汇聚成一股惨烈的杀气。残破的旌旗在湿冷的山风中猎猎作响,残破的皮甲下,旧伤疤在隐隐作痛,那是无数次在刘基精良军械下留下的耻辱印记。此刻,这耻辱化作了焚心的怒火。马蹄再次踏动,泥浆飞溅,这支承载着蜀汉最后希望的孤军,如同离弦之箭,义无反顾地射向迷雾笼罩、杀机四伏的前路。
马蹄声和吼声渐渐远去,最终被层叠的山峦和浓雾吞没。诸葛亮站在洞口,任凭冰冷的山风卷动他的衣袂。他望着龙胆骑消失的方向,久久不语。羽扇在手中无意识地捻动,指尖冰凉。此计若成,则绝处逢生,霸业可期;若败…他闭了闭眼,将那一丝深藏的忧虑强行压下。冰冷的雨丝飘落在脸上,带来一丝清醒的刺痛。
“传令中军各部,”诸葛亮的声音恢复了平日的冷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肃杀,“即刻起,多树旌旗,广布疑兵,沿米仓道大张旗鼓,缓缓向汉昌(今巴中)方向佯动!务必要让刘璋和张鲁的探子都‘看’到,我大军主力,仍被死死拖在这米仓山道之上,寸步难行!”
“诺!”传令兵领命飞奔而去。
洞内,刘备看着诸葛亮凝重的侧脸,低声道:“孔明,此计…太过行险。子龙他…”
“主公,”诸葛亮打断他,目光依旧望着西南,“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困守是死,行险或有一线生机。子龙忠勇无双,龙胆骑更是我军最后的锋锐。成都若惊,则蜀地传檄可定。此乃唯一破局之机。”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去,仿佛自言自语,又仿佛是对这蜀地群山宣告,“刘季玉,你的好日子,到头了。”
冰冷的杀意,如同洞外弥漫的浓雾,无声地浸透了这片潮湿的山林。
与此同时,数百里之外的成都。
蜀王府邸,锦江池畔的暖阁内,熏香袅袅,丝竹靡靡。蜀王刘璋斜倚在锦榻之上,身上裹着厚厚的蜀锦棉袍,脸色带着一种久不见阳光的苍白。他手中捧着一个精致的暖手铜炉,目光有些涣散地望着阁外凋零的荷塘,对面前几个喋喋不休争论着汉中张鲁威胁和境内賨人部落不稳的臣属,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大王!”别驾张松的声音略显尖利,他上前一步,肥胖的脸上挤出忧心忡忡的表情,“刘备屯兵米仓山道,其意难测!虽名为助我抗张鲁,然其滞留不前,恐有鸠占鹊巢之心!不可不防啊!”
刘璋不耐烦地挥了挥手,像驱赶一只恼人的苍蝇:“哎呀,张别驾多虑了。玄德公乃汉室宗亲,信义着于四海,岂会行此不义之事?他定是被那山道艰险所阻,加之粮秣转运不易…咳咳…”他说着,又忍不住咳嗽了几声,显得更加虚弱,“眼下张鲁在北,虎视眈眈,才是心腹大患!玄德公能来相助,已是难得,我等当竭力供应粮草军资,岂能妄加猜疑?寒了盟友之心?”
他这番话,与其说是为刘备辩解,不如说是对自己内心不安的苍白安慰。刘备的停滞不前,如同一块巨石压在他心头,但懦弱的性格让他本能地选择逃避和粉饰太平。
张松眼底飞快地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诮,面上却依旧恭敬:“大王仁厚,明见万里。然则…防人之心不可无。成都城防,是否应再加整饬?武库军械,亦需清点…”
“好了好了,”刘璋疲惫地打断他,“此事…就交由张别驾和法孝直(法正)酌情办理吧。寡人…有些乏了。”他闭上眼睛,将暖炉抱得更紧了些,仿佛这样就能驱散心底深处那越来越浓重的不祥寒意。
张松和一旁沉默不语的法正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躬身告退。
走出暖阁,远离了那令人窒息的熏香和靡靡之音,张松才长长吐出一口浊气,脸上伪装出的忧色瞬间被一种冰冷的算计取代。他肥胖的手指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宽大的袍袖内侧,那里,一张被汗水微微浸湿的薄薄绢帛紧贴着肌肤。绢帛上,用蝇头小楷密密麻麻记录着成都城防的薄弱点、武库的位置、守军换防的时辰,甚至…几条通往城外、少有人知的隐秘水道。
冰冷的汗水顺着他的脊沟滑下。袖中这份要命的舆图,此刻仿佛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得他心惊肉跳。他抬头望向西南方向,那是米仓山所在的方位,层云密布,一片阴沉。他仿佛能穿透这数百里的空间,看到那支在泥泞中挣扎的军队,看到那位羽扇纶巾的卧龙眼中决绝的寒光。
“风雨…就要来了。”张松喃喃自语,声音低得只有自己能听见。他袖中的手指,将那方浸透了汗水的绢帛,攥得更紧了些,墨迹沿着“武库”二字边缘,无声地晕染开一小片狰狞的湿痕,如同一个悄然裂开的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