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风裹挟着黄沙,在吐蕃边境的戈壁滩上呼啸而过。杜望安骑着一匹瘦马,马鬃在风中乱舞,他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衣袍被沙尘染成了土黄色,却遮不住他眼中燃烧的火焰。那半枚带血的狼牙被他用红绳系在颈间,随着马的颠簸轻轻晃动,仿佛绿芜在冥冥之中与他同行。
不远处,一座巨大的帐篷矗立在戈壁中央,周围是吐蕃武士严密的守卫。杜望安深吸一口气,勒紧缰绳,朝着帐篷缓缓走去。
“站住!你是何人?”一个吐蕃武士拦住了他的去路,手中的长刀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
杜望安从怀中掏出那半枚狼牙,高高举起:“我要见你们的大王,我有重要的东西要献上。”
武士看着那半枚狼牙,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但还是转身走进了帐篷。片刻后,他出来示意杜望安进去。
帐篷内,弥漫着一股浓郁的酥油茶香气。一个身材魁梧、头戴金冠的男子坐在上首,他的眼神锐利如鹰,扫视着杜望安。
“你就是带着狼牙来的人?说吧,你有什么目的?”吐蕃大王的声音低沉而威严。
杜望安不慌不忙地从怀中取出那个染血的檀木匣,双手呈上:“大王,这里面是唐吐和亲盟约与王室信物。当年和亲,公主并未死,而是被调包,如今在王庭的,是公主之子。”
吐蕃大王接过木匣,打开一看,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他站起身来,在帐篷内来回踱步,突然停下脚步,盯着杜望安:“你为何要告诉我这些?你有什么条件?”
杜望安抬起头,目光坚定:“我要陇右道太平,要大唐与吐蕃不再因奸佞之人的阴谋而兵戎相见。柳尚书贩马通敌,妄图让公主之子继位,挑起两国纷争。我杜家为此蒙冤,绿芜也因此丧命,我不能让他们的阴谋得逞。”
吐蕃大王沉默片刻,突然大笑起来:“好一个有胆有识的唐人!若你所言属实,我吐蕃自然不愿与大唐为敌。但你要如何证明这盟约与信物的真实性?”
杜望安心中一动,想起静尘师太心口处的吐蕃狼头纹。他说道:“大王,静尘师太,也就是当年调包公主之人,她心口刺有吐蕃狼头纹,这是最好的证明。而且,公主如今正在王庭,大王可派人去查证。”
吐蕃大王点了点头,立刻派人去查证。杜望安则被安排在帐篷内休息,等待消息。
在等待的过程中,杜望安心中思绪万千。他想起绿芜临终前的模样,想起父亲在自己怀中闭上的双眼,想起大唐边境百姓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惨状。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让真相大白于天下,还陇右太平。
几天后,查证的人回来了。他们带来了一个消息:王庭中确实有一位女子,心口刺有吐蕃狼头纹,而且她的容貌与传闻中的宁国公主有几分相似。吐蕃大王听后,大喜过望,立刻召见杜望安。
“你果然没有说谎!我吐蕃愿与大唐重修旧好,共同对付那柳尚书等奸佞之人。”吐蕃大王说道。
杜望安心中一喜,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但他也明白,这只是第一步,要彻底揭露柳尚书的阴谋,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在吐蕃大王的帮助下,杜望安开始秘密调查柳尚书在吐蕃的势力。他发现,柳尚书在吐蕃安排了许多眼线,与吐蕃的一些贵族勾结,企图在两国边境制造更多的冲突。
杜望安决定先从这些眼线入手。他伪装成一个普通的商人,在吐蕃的集市上四处打听消息。一天,他在一个酒馆里听到两个吐蕃贵族的谈话。
“那柳尚书答应我们,只要帮他挑起两国战事,等他的儿子登上皇位,就会给我们吐蕃更多的好处。”一个贵族说道。
“哼,那柳尚书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不过是想利用我们吐蕃来实现自己的野心罢了。”另一个贵族不屑地说道。
杜望安心中一动,他悄悄地靠近两人,假装不经意地说道:“两位大人,听说那柳尚书最近又有了新的计划,好像要在边境埋伏大唐的军队呢。”
两个贵族一听,立刻来了兴趣:“真的吗?你从哪儿听来的?”
杜望安故作神秘地说道:“我有一个朋友在柳尚书身边做事,他偷偷告诉我的。两位大人,这可是个立功的好机会啊,要是能提前把消息告诉大唐,说不定能得到大唐的赏赐呢。”
两个贵族对视了一眼,心中有些动摇。杜望安趁机又说道:“而且,那柳尚书心狠手辣,等他目的达成,说不定会对我们吐蕃不利呢。我们不如先下手为强,把他的阴谋告诉大唐,让大唐来对付他。”
在杜望安的劝说下,两个贵族终于决定将柳尚书的阴谋告诉大唐。杜望安立刻带着他们,踏上了返回大唐的路途。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还要躲避柳尚书眼线的追杀。但杜望安没有丝毫退缩,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让柳尚书受到应有的惩罚。
当他们终于回到大唐边境时,杜望安已经疲惫不堪。但他顾不上休息,立刻带着两个吐蕃贵族去见了大唐的守将。守将听后,大惊失色,立刻派人将消息送往京城。
不久后,朝廷派出了大军,与吐蕃军队一起,对柳尚书的势力进行了围剿。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柳尚书终于被擒获。
杜望安站在战场上,看着被押解的柳尚书,心中五味杂陈。他想起了绿芜,想起了父亲,想起了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但他知道,这一切都值得了。
“绿芜,你看到了吗?陇右道太平了,奸佞之人受到了惩罚。”杜望安在心中默默地说道。
雨又下了起来,打在他的脸上,却仿佛是绿芜在为他擦拭汗水。他望着远方,仿佛看到了大唐与吐蕃和平共处的景象,嘴角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