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宫。
中华殿。
唐太宗李世民高坐中央御座,殿内尚书左仆射萧瑀,中书令房玄龄,门下侍中高士廉,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兵部尚书杜如晦,五位大佬分坐左右,众人一边喝茶一边商议政事。
就在此时,御侍太监曹春元匆匆从殿外走了进来,恭敬的拱了拱手,“启禀陛下,卫王殿下在殿外求见。”
李世民脸色一喜,“让他进来吧!”
“老奴遵旨!”
曹春元再次拱了拱手,转身朝殿外走去。
不一会儿,小胖子李泰快步从殿外走了进来,像模像样的拱了拱手,“儿臣拜见父皇!”
“青雀,你不在秘书省读书,跑到朕这来干什么?”
“回父皇,您之前命儿臣在平康坊举办中秋诗会,昨天晚上诗会已经结束了,儿臣是特意来向父皇汇报情况的。”
李世民突然想起来了,当即点了点头,“青雀,朕命你在平康坊举办中秋诗会,是为了给四门学招收一批新的学员,这种小事还用的着向朕汇报吗?”
“回父皇,此次中秋诗会出了五首传世之作,而且还是同一人所作,事情重大,儿臣这才前来面见父皇。”
在李世民的认知里,能写出传世之作之人,哪一个不是当世大儒,而且并不是每一个大儒都能写出传世之作。
现在李泰竟然说,有人在中秋诗会上写了五首传世之作,事情太过匪夷所思,李世民的第一反应就是不信。
不仅李世民这么想,中华殿内的五位大佬也是这么想的,他们无论如何也不相信有人能一下写出五首传世之作。
“青雀,你能确定是五首传世之作?”
“回父皇,所有参加诗会的士子和三位四门学博士一致认可是传世之作。”
李泰说完直接从怀里取出一本奏折,双手高高的举过头顶,“五首传世之作在此,请父皇过目。”
李世民点了点头,“曹内侍,呈上来吧!”
“老奴遵旨!”
曹春元立即上前,把李泰手里的奏折放到了李世民的御案上。
李世民打开奏折仔细一看,立马就被里面的诗句深深的吸引了,特别是四首军旅诗,深深的震撼到了李世民这个马上皇帝。
李世民越看越兴奋,右手一拍御案,猛的从龙椅上站了起来。
“好好好!果真是五首传世之作,真没想到我大唐竟然出了一位少年大儒,真是天佑我大唐啊!”
李世民此言一出,立刻就勾起了殿内五位大佬的好奇心。
中书令房玄龄立即起身拱了拱手,“陛下,可否让臣等也欣赏一下那五首传世之作?”
李世民合上奏折,随手就朝候在一旁的曹春元递了过去,“五位爱卿都看看吧!”
曹春元双手接过奏折,立即把奏折交到了最近的高士廉手里。
随后,奏折开始在高士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萧瑀五人之间传阅。
“五位爱卿,五首传世之作你们都已经看过了,关于这个张毅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李世民话音刚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率先起身拱了拱手,“启禀陛下,青雀的奏折上说这个张毅才十三岁,臣实在是无法相信这五首诗竟然是出自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少年之手。”
“臣附议,奏折上的四首军旅诗,一看就是一个有过多年从军经验的军人所写,张毅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农家子弟,他没有任何的从军经验,如何能写的出如此豪情壮志的诗句?”兵部尚书杜如晦道。
“陛下,老臣完全同意辅机和克明的意见,这个张毅实在是太年轻了,这五首传世之作怎么看也不像是他写的。”门下侍中高士廉道。
“高爱卿的意思是,这五首诗是张毅抄别人的?”
“回陛下,老臣没有证据不敢乱说,不过老臣从不相信什么天才,老臣认为只有社会阅历足够丰富之人,方有资格写出传世之作。”
李世民点了点头,随即看了看殿内没有发言的萧瑀和房玄龄。
“时文玄龄,关于张毅你们两个怎么看?”
皇帝亲自点名,尚书左仆射萧瑀当即起身拱了拱手,“回陛下,老臣认为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三岁识字六岁作诗的神童历史上并不鲜见,这个张毅也许就是其中之一吧!”
“陛下,臣认为凡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张毅是否浪得虚名,还是有真才实学,命人把他找来,咱们一试便知。”中书令房玄龄道。
李世民点了点头,“玄龄的建议非常好,此事就这么定了。青雀,你可知道这张毅此时人在哪里?”
李泰连忙拱了拱手,“回父皇,据张毅所说他居住在醴泉坊的瑞祥客栈。”
“曹内侍,你即刻带人去一趟醴泉坊的瑞祥客栈传朕口谕,命张毅即刻随你入宫觐见。”
“老奴遵旨!”
曹春元连忙拱了拱手,转身朝殿外走去……
“青雀,这个张毅在中秋诗会上的表现如何?你与朕详细说说吧!”
“儿臣遵旨!”
接下来,李泰把张毅在中秋诗会上的表现一五一十的叙述了一遍。
李世民不听还好,一听顿时被张毅卖诗的行为气的够呛,心里少年大儒的形象瞬间崩塌,取而代之的则是一张锱铢必较的奸商嘴脸。
高士廉率先起身拱了拱手,“陛下,这个张毅卖诗的行为实在是有辱我大唐读书人的风骨,老臣现在相信他的诗十有八九就是抄来的。”
“陛下,这个张毅竟然和程处默尉迟宝琳他们几个混在一起,肯定不是什么好鸟?”长孙无忌道。
房玄龄脸色一黑,因为他的次子房俊就经常和程处默尉迟宝琳他们几个混在一起,当即起身拱了拱手。
“陛下,臣反对!长孙大人的话说的也未免太绝对了,程处默尉迟宝琳他们几个虽然顽劣,但品质还是好的,怎么能说和他们混在一起就不是好鸟了呢?”
“张毅卖诗的行为虽然不对,但你们有没有想过他一个读书人为什么要放下脸面去卖诗?”
“张毅一个农家子弟,要不是兜里实在是没钱了,他又怎么可能去卖诗?”
就在此时,萧瑀起身拱了拱手,“陛下,老臣以为玄龄所言不无道理,张毅是什么人?有没有真才实学?咱们只有试过了才能下定论!”
“臣附议!”
杜如晦起身拱了拱手,“既然张毅少年诗仙的名号已经传出去了,那咱们就有必要为天下读书人辨别真伪。”
“要是张毅乃浪得虚名之辈,我们也能及时纠正错误,还世人以真相;要是张毅确实才识过人,我们就重点培养他,好让他为我大唐效力。”
李世民点了点头,“时文和克明所言极是,张毅不是有少年诗仙之名吗?一会儿他来了咱们就出题让他现场作诗,是骡子是马一试便知。”
“陛下圣明!”
五位大佬齐齐拱了拱手,一场关于张毅的争论就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