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一走,李世民随即将目光看向了殿内众臣,“诸位爱卿,跋摩使节的话你们也都听见了,张爱卿所言一点不差,林邑稻确实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大唐粮食不足的问题。”
“不过,林邑稻虽有诸多益处,但林邑国远在岭南之南,与岭南的水土气候有所不同,接下来如何确保其在岭南顺利种植,诸位爱卿都说说吧!”
李世民此话一出,殿内众臣纷纷陷入了沉思。
李世民也不着急,端起御案上的茶杯慢慢的喝起了茶。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一刻钟的时间很快便过去了。
李世民看了看张毅,缓缓开口说道:“张爱卿,这林邑稻是你先发现的,为此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张毅闻言,立即起身拱了拱手,“回陛下,臣以为可让郑大人向林邑的国王范梵志申请,让他派遣一些精通林邑稻种植官员随同使团返回大唐指导种植之法。”
“然后在岭南挑选数处水土条件适宜之地先行试种,试种期间,安排专人悉心照料、详细记录林邑稻成长的各种数据,待试种成功后再向岭南各地推广。”
张毅话音刚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立即起身开口说道:“小张大人,即便林邑稻试种成功,万一在推广的过程中,农户若心存疑虑,不愿配合,那又当如何?”
张毅从容一笑,“长孙大人的顾虑不无道理,岭南百姓有自己的稻种,想让他们改种其他的稻种确实不容易。”
李世民闻言,脸色微微一变,猛的从龙椅上站了起来,“那张爱卿可有应对之策?”
张毅连忙拱了拱手,“回陛下,为了林邑稻能顺利在岭南推广,臣建议在试种期间,可以让农户现场观摩林邑稻生长的优势。”
“待到收获之时,向农户展示其高产成果,再给予率先种植的农户一定的赋税减免,如此一来,农户积极性必然大增。”
李世民听闻,龙颜舒缓,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重新坐回龙椅,“张爱卿思虑周全,朕觉得此法可行。”
“时文,林邑稻事关国计民生,其在岭南的推广由你全权负责,务必要让其早日在我大唐岭南落地生根,以解百姓温饱之忧。”
尚书左仆射萧瑀立即起身拱了拱手,“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
“陛下爱民如子,大唐百姓之幸!臣等之幸!”
殿内众臣见状,纷纷起身行礼,太极殿内,君臣齐心的氛围愈发浓厚。
一众大佬适时送上马屁,李世民非常受用,当即一脸满意的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其实在刚开始的时候,李世民召见张毅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万万没想到张毅竟然想到了林邑稻。
此时此刻,李世民看向张毅的目光开始变的格外的温柔,想到长孙皇后有意让张毅当驸马之事,心里隐隐有了些许意动,不过当他看到殿内的舅兄长孙无忌时,这股意动很快便平息了。
张毅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殿内众臣再也不敢把张毅当小辈,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然忽略了张毅的年纪,把张毅当成了他们的同辈人。
当然了,房玄龄例外,自从张毅喊他一声伯父后,他就把张毅当成了自己的子侄。
就在此时,李世民灵机一动,突然想到了什么,当即开口说道:“张爱卿,除了引进林邑稻之外,你还有没有其他增加粮食产量的办法?”
李世民此言一出,一众大佬的目光齐刷刷的看向张毅,看到殿内君臣期待的目光,张毅实在不忍心一口回绝,再者能为大唐百姓做点实事,张毅义不容辞。
张毅穿越之前也是农村出身,当即开始回忆小的时候父母种田时的场景,忽然想到了从唐朝一直沿用到现代的曲辕犁。
据张毅所知,曲辕犁最早在唐朝中后期的江东地区出现,又称江东犁。
晚唐陆龟蒙的《耒耜经》,写作时间大概在公元880年,书中详细描述了曲辕犁的结构。
此外,北宋的《耕织图》等文献也证明了了曲辕犁的广泛使用。
相比前代的直辕犁,曲辕犁转弯灵活,节省人力畜力,特别适合江南水田耕作,成为了南方农业的核心工具,推动了水稻种植的扩展。
曲辕犁因其高效灵活的结构被迅速推广,在晚唐至五代时期逐渐成熟,到宋代时已成为中国南方农业的主要耕作工具。
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是中国古代农具改革的重大突破,对后世影响深远。
就算是在现代中国的偏远山区,也依然有农民在使用曲辕犁耕地,只不过曲辕犁的材质由唐朝的木头本质变成了现在的铁。
张毅吸取了之前林邑稻的经验,他并不打算直接献出曲辕犁的结构图,而是选择与李世民简单的叙述一下,自己改良直辕犁的构想。
想到这些,张毅心里顿时有了主意,当即上前拱了拱手,“回陛下,增加粮食产量的办法,臣以为还可以从改良农具入手,提高农民的耕种效率,让农民能种更多的田,产出更多的粮食。”
李世民双眼一亮,“改良农具?那张爱卿要改良哪个农具?可有具体的改良之法?”
张毅再次拱了拱手,“回陛下,臣要改良的农具是耕地的辕犁,具体的改良之法,臣已经想到了三处。”
“其一,把辕犁的辕由直变为弯曲状,如此可缩短回转半径,使耕种更加轻便高效。”
“其二,增加犁盘,使得耕作更灵活,以适应江南水田的小块耕作。”
“其三,增加可以调节耕作深度的犁评和犁建,以适应耕作不同土壤,提高耕作效率。”
张毅此话一出,李世民一脸震惊的看向张毅,“张爱卿,你早就在改良辕犁?”
张毅连忙拱了拱手,“回陛下,臣在半年前就在尝试着改良辕犁,到目前为止已初见成果,相信要不了多久,臣就能完成对辕犁的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