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年初的寒假,赵悦带着孩子回到了北京。这一年,阅兵过后,林宇的官职得到晋升,家中洋溢着喜悦的氛围。然而,关于赵悦是否调回北京的讨论,却让她陷入了深深的纠结。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婆婆率先开口:“悦悦啊,你之前不是说想把孩子带回来上学吗?你看,娃都五六岁了,幼儿园也毕业了,也该考虑小学的事儿了,是不是可以调回来了呀?”
赵悦心中一阵纠结。她深知北京正处于大规模基建与开发阶段,有诸多大型项目,但一想到要和那些刁钻的政府官员打交道,她就头疼不已。她并非惧怕与人争斗,只是担心这些复杂的官场纷争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凭借炒股以及在北京拥有的众多四合院,她的财富已足够儿女们花销一辈子。如今婆婆、公公,甚至爷爷都劝她回来,她不禁有些动摇。
如同往年一样,回到北京后,家中安排了一场场聚会。先是家族的大聚会,而后是一家一家的小聚。在与姥姥这边的亲戚聚会时,姥爷语重心长地对她说:“悦悦,你看你三姨、小姨,还有小姨夫都调回北京了。你爸在北京的楼和酒店也都建得差不多了,也回来了。你也考虑考虑调回来吧,这样咱们一家人就能都在北京团聚了。”
这时,二舅和二舅妈也走了过来。二舅妈是一位颇具文化气息的高干,当年为了追求二舅,着实费了不少心思,毕竟二舅和她哥哥是同学。二舅妈一直想帮赵悦,似乎想让赵悦欠她个人情。二舅妈笑着说:“悦悦呀,你要是想回来,跟舅妈说,舅妈帮你想办法。”
赵悦感激地笑了笑:“谢谢二舅妈,我自己先申请吧。我到时候回上海再看看情况,也想回母校去看一看。”
回到家中,赵悦与林宇谈及此事:“我在上海其实工作得挺舒心的,可现在孩子上学是个大问题。我本想让他上私立学校,从小学就开始。但私立幼儿园的小朋友大多来自富裕家庭,我担心孩子在那样的环境里,容易养成攀比的心态,将来长大了不接地气。而且北京这边家人都希望我回来,你怎么看呢?”
林宇思索片刻后说道:“我理解你的纠结。上海的工作你熟悉,也做得顺手,但孩子的教育确实不能马虎。北京这边有家人照应,对孩子成长可能也有好处。不过,你要是回来,又得重新适应这边的工作环境,那些官场的事儿你也一直不太喜欢。这事儿还是得你自己拿主意。”
赵悦轻轻叹了口气,她明白林宇说得在理。调回北京,意味着要重新面对那些复杂的官场关系,继续周旋于各种项目之中;留在上海,虽然工作顺心,但孩子的教育问题始终是她心头的一块大石头。她看着窗外北京冬日的街景,心中暗自思忖,这个决定不仅关乎自己的事业发展,更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她必须慎重考虑。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赵悦一边陪伴家人,一边思索着自己的未来。她会时不时地想起在上海的点点滴滴,那些与朋友一起奋斗的日子,那些自己亲手打造的项目。而北京,这座承载着她童年记忆与家族期望的城市,也在召唤着她。她不知道自己最终会做出怎样的决定,但无论如何,她都希望能为自己和孩子创造一个最好的未来。她深知,这不仅仅是地点的转换,更是生活方式与发展方向的重大抉择,每一个因素都如同天平上的砝码,沉甸甸地影响着她的最终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