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氏兴衰背后的警示与地方治理佳话
当初,霍氏家族生活奢侈,茂陵有个叫徐福的人就说:“霍氏肯定得完蛋。生活奢侈就会变得傲慢无礼,傲慢无礼就必然会对皇上不尊重。对皇上不尊重,这可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他们地位又比别人高,肯定会招来众人的嫉恨。霍氏掌权的时间太久了,嫉恨他们的人多了去了。天下人都嫉恨他们,他们还做出大逆不道的事,那不完蛋还等啥!”于是就给皇上上书说:“霍氏的势力太庞大了,陛下您要是宠爱厚待他们,也应该找个合适的时候打压一下,别让他们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这奏章上了三次,每次都只是得到皇上已知晓的回复。后来霍氏被诛杀,那些告发霍氏的人都得到了封赏,有人就替徐福向皇上上书说:“我听说有个客人去拜访主人,看到主人家的炉灶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着柴草,客人就对主人说:‘你得把烟囱改成弯的,把柴草搬到远点的地方,不然容易发生火灾。’主人听了,没吭声。没过多久,家里果然失火了,邻居们一起帮忙扑救,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摆酒,答谢邻居们,被火烧伤的人坐在上席,其他人按功劳大小依次就座,可就是没邀请那个建议改烟囱的人。有人就对主人说:‘要是当初听了那位客人的话,就不用破费杀牛摆酒,也根本不会有火灾。现在论功请客,提改烟囱、挪柴草建议的人没得到一点好处,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倒成了上宾,这合适吗?’主人这才醒悟过来,把那位客人请了过来。如今茂陵的徐福,多次上书说霍氏可能会造反,应该提前防范杜绝。要是当初徐福的建议能被采纳,那国家就不用耗费土地封爵赏赐告发的人,霍氏家族也不会因为叛乱而被诛灭。过去的事已经发生了,可只有徐福没得到应有的功劳,希望陛下明察,重视提改烟囱、挪柴草这类防患于未然的建议,让提出这类建议的人地位比那些事后才出力的人更高。”皇上听了,就赐给徐福十匹绸缎,后来还让他做了郎官。
汉宣帝刚即位的时候,去拜谒高庙,大将军霍光陪坐在车的右侧,宣帝心里特别害怕他,就感觉像有芒刺扎在背上一样。后来车骑将军张安世代替霍光陪坐,宣帝就放松多了,神态自然,感觉很亲近。等到霍光去世,他的宗族最终被诛灭,所以民间传说霍氏的灾祸在霍光陪坐宣帝车驾时就已经埋下了种子。十二年后,被废的霍皇后又被迁到云林馆,然后自杀了。
班固称赞说:霍光接受了辅佐幼主的托付,承担起汉室的重任,匡正国家,安定社稷,辅佐汉昭帝,拥立汉宣帝,就算是周公、伊尹,也不过如此吧!然而霍光不学无术,不明白大道理;他妻子暗中谋划坏事,把女儿立为皇后,沉溺于过度的欲望之中,从而增加了家族覆灭的灾祸,霍光死后才三年,宗族就被诛灭,真是悲哀啊!
司马光说:霍光辅佐汉室,可以说是忠心耿耿了;但最终却不能保全他的宗族,这是为什么呢?赏罚大权,那是君主才能掌控的工具。臣子掌握这个权力,时间长了还不归还君主,很少有不招来灾祸的。汉昭帝那么聪明,十四岁就识破了上官桀的阴谋,本来就可以亲政了,更何况汉宣帝十九岁即位,聪明刚毅,了解百姓的疾苦,而霍光却长期独揽大权,不知道适时避让,还大量安插自己的亲信党羽,充斥朝廷,让皇上在上面心怀不满,官吏百姓在下面积怨已久,人人对他咬牙切齿、侧目而视,就等着时机爆发,霍光本人能侥幸免于灾祸就已经很不错了,更何况他的子孙还骄横奢侈,加速了灾祸的到来呢!即便如此,要是汉宣帝当初只给霍光的子孙丰厚的俸禄赏赐,让他们在大县享受优厚待遇,定期参加朝会,这样也足以报答霍光的大德了;可宣帝却又让他们执掌政权,授予兵权,等到事情积累、矛盾丛生的时候,再进行裁撤剥夺,这就导致他们既怨恨又恐惧,从而产生谋反的念头,这哪里只是霍氏家族自己招来的灾祸呢?汉宣帝也有促使这种情况发生的责任啊。过去楚国的斗椒叛乱,楚庄王灭了他的家族,却赦免了箴尹克黄,认为如果让子文没有后代,以后还怎么鼓励人们行善呢。以霍显、霍禹、霍云、霍山的罪行,虽然确实应该被灭族,但霍光的忠诚和功勋也不应该断绝祭祀;最终却让霍氏家族一个人都没留下,汉宣帝也太没情义了!
九月,宣帝下诏降低天下盐价。又命令各郡国每年上报因受刑讯拷打或者在狱中因饥寒疾病而死的囚犯情况,包括囚犯所在的县、姓名、爵位、籍贯,由丞相、御史考核各县政绩的优劣并上报。
十二月,清河王刘年因为和亲人发生乱伦行为被废,流放到房陵。
这一年,北海太守庐江人朱邑因为治理政务的成绩在全国排名第一,被调入京城担任大司农,勃海太守龚遂被调入京城担任水衡都尉。在这之前,勃海郡及其周边各郡连年饥荒,盗贼四起,郡守们根本没办法镇压。皇上要选拔能治理好的人,丞相和御史就推荐了原来昌邑王的郎中令龚遂,皇上任命他为勃海太守。召见龚遂时,皇上问他:“你打算怎么治理勃海郡,平息那里的盗贼呢?”龚遂回答说:“勃海郡地处偏远,没能受到圣上教化的润泽,那里的百姓被饥寒所困,而官吏却不体恤他们,所以才使得陛下的子民像小孩子一样,在小池塘里偷着玩弄陛下的兵器罢了。现在陛下是想让我去镇压他们呢,还是安抚他们呢?”皇上说:“选拔贤良的人,当然是想安抚他们。”龚遂说:“我听说治理混乱的百姓就像整理乱麻一样,不能着急;只能慢慢来,然后才能治理好。我希望丞相、御史暂时不要用那些条文法令来约束我,让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事务。”皇上答应了他,还额外赏赐了黄金,送他上任。龚遂坐着驿车来到勃海郡边界,郡里听说新太守来了,派兵来迎接。龚遂把他们都打发回去了。然后他发文书命令所属各县:“把追捕盗贼的官吏都撤掉,凡是拿着锄头、镰刀等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许过问;只有拿着兵器的才是盗贼。”接着龚遂独自坐着一辆车到了郡府。盗贼们听说了龚遂的命令,立刻就解散了,扔掉兵器弓弩,拿起镰刀、锄头,于是盗贼之乱就彻底平息了,百姓们也安心地在当地生活、从事生产。龚遂接着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还选拔优秀的官吏来安抚管理百姓。龚遂看到勃海郡的风俗崇尚奢侈,喜欢从事工商业,不重视农业生产,于是他亲自带头厉行节俭,鼓励百姓从事农业和养蚕业,让大家按照人口比例种植树木、饲养家畜。百姓中有佩带刀剑的,龚遂就让他们卖掉剑去买牛,卖掉刀去买小牛,还说:“为什么要带着牛佩着小牛呢(意思是让大家弃武从农)!”他经常亲自到各地去慰问百姓,督促生产,后来郡里家家都有了积蓄,打官司的事儿也越来越少了。
乌孙公主的女儿是龟兹王绛宾的夫人。绛宾上书说:“我有幸娶了汉朝的外孙,希望能和公主的女儿一起入朝拜见皇上。”
评论
这段历史涵盖了多方面的重要内容,从权臣家族的兴衰到地方治理的典范,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霍氏家族的兴衰是一场权力与命运的悲剧。霍光辅政汉室,功勋卓着,但其家族的奢侈骄横以及长期专权,最终导致了灭族之祸。徐福的先见之明未被重视,反映出在政治决策中,防患于未然的建议常常容易被忽视。而宣帝在处理霍氏问题上,虽维护了皇权,但对霍光的功勋未给予足够的留存,也引发了后人关于恩义与政治权衡的思考。这一系列事件深刻体现了专制王朝中权力的双刃剑效应,权臣若不能正确对待权力,必遭反噬,而君主在平衡权力时,也需把握好分寸。
在地方治理方面,龚遂治理勃海郡堪称佳话。他面对饥荒与盗贼并起的困境,以安抚为本,灵活施策,不仅平息了盗贼之乱,还通过鼓励农桑、倡导节俭等措施,让百姓安居乐业。这展示了优秀官员在地方治理中的智慧与担当,也反映出当政者应关注民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政策,而非一味强硬镇压。
汉宣帝时期的这些事件,无论是朝堂上的权力斗争,还是地方的治理实践,都对当时的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世在政治、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