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2日|晴
清晨六点四十醒来,窗外的天空透着淡蓝,阳光还未完全铺开,城市的声音却已经开始苏醒。手机屏幕亮起,弹出系统提示:“请在今日内提交阶段性成果汇报初稿。”这是副总昨天下午布置的任务,也是我进入“下一阶段节奏管理”的真正考验。
我坐在床边怔了几秒,回想昨晚在家里拆解李倩留下的加密文件夹,看见那些写满“流程稳定性、风险留白、效率合理化”的简短条目时,我心里既感激也隐隐发冷。她早已预料到我会接手这些压力,也预料到流程被压缩后必然会出现小问题与争议。只是当时的我还在跟随,如今的我必须独自面对。
简单洗漱后,带上电脑赶去公司。路上地铁里人头攒动,我戴着耳机没放音乐,只是看着窗外闪过的广告灯箱,一种无法言说的空白感在胸口涌动,却又带着清醒的镇定。
八点十七分,我坐在工位,咖啡的热气缓缓上升,电脑开机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汇报ppt草稿,输入标题:“节点压缩执行阶段性成果汇报”。这是我第一次正式撰写汇报给高层使用的完整方案,每一个字都必须经得起推敲,每一个数据都必须能回答“为什么是这个数字”。
表格里是密密麻麻的节点名称、流程对应部门、风险等级标注,还有最重要的实际完成天数与预估节省时间对比。在一片数据之中,我看见自己过去三周无数加班和与同事一次次沟通确认的影子,看见那些在群里深夜出现的“好的”“收到”“马上改”,看见魏鹏在茶水间拍我肩膀说“别慌”的神情,也看见李倩留给我的那句“别让任何人把你的加班当作理所当然”。
上午十点,副总的微信弹了过来:“下午三点,我和财务总监、运营总监一起听一遍预演,提前做心理准备。”
我打字回复:“好的,我会准备完整。”
这一刻我没有犹豫,内心甚至有一点微妙的期待。
十点三十分,我发起临时小组会议,将财务、法务、运营、行政以及魏鹏都拉进会议室,打开投影,清晰地说:“今天下午三点我要给高层预演阶段汇报,需要确认所有数据与时间节点是否与实际一致。现在,我们挨个确认每一条。”
有人皱眉,有人叹气,有人面色凝重,但没有人说“不”。我看见他们眼里的疲惫,也看见他们眼里对我的审视和隐约信任。因为他们知道,这场预演不仅是我的考验,也是他们能否顺利完成部门考核、是否能在压缩周期中不被问责的重要保障。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四十分钟,期间我拿着笔记本在会议室来回踱步,盯着投影上一条条关键节点,反复确认:“这一段延迟了八小时,后续如何追回?”“法务二次审单是否完全通过了?”“供应商配合节点有无书面确认?”每问完一个问题,我都会等着对方给出准确答复,而不是“应该行吧”“我记得差不多”。
魏鹏在旁边默默看着我,偶尔插一句:“别催太急,确定他们能做到。”
十二点结束时,我只喝了一口凉掉的咖啡,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字:“下午三点,准时开始。”
午饭时魏鹏没有说话,只是跟着我去楼下吃了碗面,结账的时候拍了拍我肩膀:“你今天像李总。”
我笑了笑:“像吗?”
“像。”他顿了顿,压低声音说,“但别学得太像。”
我没有接话。
下午两点四十五分,会议室已经布置好,投影仪、遥控器、备用笔记本、白板和速记板一应俱全,甚至准备了备用激光笔和水杯。这是我从李倩那里学来的“预演也要像正式汇报”的习惯,也是我这次汇报想给副总和各位总监留下的第一印象。
三点整,副总、财务总监、运营总监依次入座,副总点了点头:“开始吧。”
我深呼吸一口气,点开投影第一页,直接开讲:
“各位领导好,今天我汇报的是《节点压缩执行阶段性成果及改进建议》。汇报分四部分:第一,压缩执行结果;第二,过程问题与解决方案;第三,风险控制及留白建议;第四,下一阶段改进方向。”
我能感觉到自己的声音很稳,虽然心跳依旧很快,但没有颤抖。第一部分我用流程表格和数据对比说话,用柱状图与曲线图直观展示压缩后节省的时间和资源。第二部分我将实际中遇到的八个主要问题做了拆解,说明原因、应对措施和后续预防方案。第三部分我引用李倩留下的“节点留白理论”,建议在未来压缩执行时保留最低限度缓冲时间,并提供了可行性案例和风险规避图。第四部分,我直接提出下阶段“三步节奏控制方案”,包括“持续压缩部分节点、稳定部分流程节点、观察性保留部分弹性节点”的组合节奏。
汇报过程中,副总几次点头,财务总监拿笔在本子上快速记着,运营总监则偶尔皱眉提出补充问题,我都一一回答。
四点十分,汇报结束,会议室短暂沉默。副总看向我,微微笑道:“不错,比我预想的完整很多。”
运营总监点头:“执行很强,但要记得对外沟通时要留余地。”
财务总监笑着说:“数据部分很扎实,回头把这些图表发我。”
我点头,答应会在今晚九点前整理发过去。
走出会议室时,我长长呼出一口气,感觉身上的紧张感一下子卸下来。魏鹏守在会议室外,看着我笑了笑:“搞定了?”
“搞定了。”我笑着说。
“行啊,小周,现在不只是跑得快,还能带节奏了。”他说完这句话,转身去倒水。
我站在走廊上,看着玻璃窗外夕阳在城市楼宇间一点点滑落,橘红色的光影落在走廊的地面上,像是为这一天盖上的温暖印章。
晚上回到家,我煮了碗面,坐在桌前打开电脑,把今天的ppt和图表重新检查了一遍,导出pdF格式发送给财务总监和副总邮箱,写了简短的邮件备注:“已根据会议内容修正部分图表颜色及数据顺序,便于审阅。”
发送完邮件后,我靠在椅子上闭目休息,脑子里闪过下午会议中副总那句“节奏控制不仅是快,还要留有余地”,又想起李倩文档里那句“效率不应以牺牲稳定性为代价”,这两句话在脑海里不断重叠。
深夜临睡前,我翻开自己两年前面试时的简历,那时候简历上写着“期望岗位:项目助理”,写着“性格踏实肯干,愿意接受挑战”,写着“可接受加班”,写着很多当时以为能打动hR的词句。
而现在,我不再是那个被动等待任务分配的“项目助理”,我站在项目节奏的前端,亲手调整流程速度,亲手处理风险节点,亲手面对高层的问题,也亲手撰写给高层看的汇报方案。
我看着那份简历笑了笑,把它放进抽屉深处,心里默默告诉自己:
这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路才刚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