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王点点头,走到庭院中仰望夜空,低声说道:“父王、母妃,你们等着,孩儿很快就能为你们 ** 了,无论是谁,孩儿都要让他们死无葬身之地!”
皇城内。
弘武帝问戴权:“宁王府最近有什么异常吗?”
戴权恭敬地回答:“陛下放心,我们的探子一直监视着宁王府,目前宁王一直深居简出,没有任何可疑举动。\"
弘武帝沉声说道:“给我盯紧了,再出问题我就活剐了你!刘向临死前说二皇子的事情不是他做的,那一定不是他做的,那时他也没有撒谎的必要。
最可疑的人只有宁王了。
原本我还想遵守父皇的遗愿,给二哥留一条血脉,可刘玄这是自绝于朕,也怨不得朕。\"
戴权附和道:“想必在天之灵的先皇也会理解陛下的决定。\"
弘武帝冷眼看向戴权,心中暗想:这奴才对二皇子之事推波助澜,罪无可赦,但他掌控校事处,眼下还需倚仗,暂且饶过。
今年依旧大旱,河南、山东等地仍是颗粒无收。
大朝会时,大明宫养心殿内气氛凝重。
张廷玉出列奏道:“陛下,河南、山东两省灾情严峻,灾民众多,急需粮食救济,请速调粮赈灾。\"
陈廷敬附和:“不仅是河南、山东,直隶同样旱情严重,恳请陛下开仓放粮救灾。\"
弘武帝听后眉头紧锁,连续几年的灾荒让国库空虚,粮食储备也已告急。
他沉声道:“户部官仓还有多少存粮?”
林如海回禀:“陛下,官仓粮食不足,恐难应付当前灾情。
不过尚有红薯可用,可先用一半赈灾,另一半留作种子。\"
弘武帝点头:“那就照去年的办法执行,再从内库拨银一百万两用于赈灾。\"
群臣齐呼:“陛下英明!”
退朝后,弘武帝留下张廷玉、陈廷敬和林如海在御书房商议。
因李光地年迈在家休养,未能参加今日朝会。
弘武帝问:“这次灾情,现有粮食能支撑多久?”
张廷玉忧虑地说:“陛下,去年只保留一半红薯作为种粮,其余全用于赈灾,今年情况类似,但灾情比去年更广、更严重,即便拿出所有剩余红薯,恐怕也难以持久。\"
陈廷敬补充道:“确实如此,陛下。
民间已有传闻称天灾因陛下失德而起,若赈灾不利,恐被别有用心之人 ** ,引发混乱。\"
弘武帝脸色阴沉,此传言的源头他心里有数,但眼下必须先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他问:“有何办法能快速解决粮米难题?”
张廷玉与陈廷敬虽善于治理国家,但在筹粮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
林如海思索片刻后提议:“陛下,可以考虑从海外购粮,缓解国内粮食紧张的局面。\"
陈廷敬说道:“林大人,即便邻国愿意卖粮给我们,得知我国遭遇大旱,也会趁机抬价。\"
林如海皱眉道:“那又如何?难不成还要继续处置世家来获取粮食?不然不用外敌进攻,我们就可能自乱阵脚。\"
众人商议良久未果,张廷玉忽然想到什么,对弘武帝说:“陛下,阳平王或许有解决之道,不妨请他来商议一下?”
弘武帝眼前一亮,立刻转向戴权道:“传旨,召阳平郡王贾环入宫觐见!”
宁国府。
贾环正陪着珺姐儿玩耍,七个月大的小丫头在地毯上爬行,时不时发出清脆的笑声。
身边的丫鬟们用各种物件逗引她,特别是小吉祥,手里还拿着一块糕点。
宝钗在一旁看到这一幕,心中感到满足,笑着对黛玉说:“林妹妹,你也该考虑要孩子了,将来珺姐儿也能有个玩伴。\"
黛玉听了这话轻哼一声:“宝姐姐真是有了孩子后说话都变了味!”
这时平儿走进来说:“王爷,宫里派使者前来传召,让您即刻进宫。\"
贾环拍拍手站起来,说道:“我去看看什么事,你们继续玩吧。\"说完抱起小丫头亲了一口,逗得她连连躲闪,惹得大家忍不住偷笑。
皇城。
御书房内,贾环向弘武帝行礼后问道:“陛下召臣前来所为何事?”
张廷玉笑着说:“阳平王陛下召你来,是希望你能出个主意。\"随后将旱灾的情况详细告知贾环。
弘武帝满怀期待地看着贾环,希望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答复。
贾环虽然知道今年干旱严重,但没想到会比去年更糟,甚至影响到了直隶,那是距离京城很近的地方。
他对弘武帝说道:“陛下,买粮并非不可行,但如今再去买恐怕为时已晚了吧?”
弘武帝忧虑地说:“今年收成不佳,各地缺粮严重。
若节俭使用,勉强还能支撑到十月,之后就难以为继了。
希望能买到粮食是最好的办法。\"
贾环沉思片刻后说道:“不知朝廷准备拿出多少银子购粮?要知道,这不是一笔小数目。
目前我大乾每石米售价四两八钱,即便去安南购买,扣除运费和损耗,价格也不会低于四两银子。
购买一百万担粮食就需要四百万两银子!”
弘武帝听后陷入沉默,虽然这些年内库因贾环的努力充实了不少,但采购两百万石粮食仍需近千万两银子。
如今户部实在拿不出这么多资金,只能从内库调拨。
张廷玉等人同样眉头紧锁,这笔巨款从何处筹措?指望从皇帝私人金库里填补显然是不可能的。
张廷玉叹息道:“阳平王,国库空虚,目前只能先购买一百万石粮食。\"
弘武帝听罢叹了口气:“也只能这样了,先从内库拨付四百万两银子前往安南购粮。\"
贾环思索片刻,想起山东所获收益(孔家部分),便对弘武帝说道:“陛下厚爱,臣无以回报,愿捐出家财四百多万两,用以救济灾民,略尽绵薄之力。\"
张廷玉等人闻言皆震惊不已,尽管知道贾环富有,但四百万两白银绝非小数,实属罕见之举。
张廷玉率先向贾环深深一鞠躬:“阳平王仁德高尚,倾家财救助苍生,令人钦佩!”
陈廷敬等人也纷纷行礼:“阳平王仁义无双,我等深感敬仰。\"贾环忙避开道:“各位大人不必如此,此乃为人臣应有的担当,况且陛下对我恩重如山,我只是尽力而为罢了,不敢承大家这般赞誉。\"
弘武帝面露红光,激动地说道:“真是忠臣典范啊!哈哈!若满朝官员都能像你一样,我大乾何愁不能繁荣昌盛!”
至此,他对贾环的一些顾虑彻底消除。
贾环回到宁国府,将此事告知黛玉。
黛玉掌管着宁国府的日常开支,清楚家中财力状况,对此并未在意,毕竟这些银子是用来赈济百姓的。
宝钗听后却十分惊讶,宁国府竟捐出如此巨款,府中如何维持?于是回到房中取出一只锦匣递给贾环:“父亲,这是我哥哥送来的嫁妆,现在您可以先拿去应急。\"
贾环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说道:“宝姐姐,这是你的嫁妆,我怎敢用?还是留着给珺姐儿或者咱们以后的孩子吧。\"
宝钗说:“可是咱们家捐了四百万两银子,家里已经不太宽裕了。
你就先拿着用吧,等你缓过劲来再还我就行。
要是还不上,将来珺姐儿可不会饶你!”
林黛玉听后笑了:“宝丫头,是我没跟你细说我们家的情况。
四百万两对我们来说真不算什么,再多捐点也伤不了根本,你就放心吧!”
宝钗听了,惊讶地咂嘴,她没想到宁国府这么富有,连皇帝的内库估计也没这么多。
薛家几代人的积蓄才两百万两,贾环崛起没多久,竟然有这么大的家产!
随后,黛玉让晴雯带着对牌去大库取银,一车车银子送往户部。
消息传出后,阳平郡王贾环在家族衰败时捐出四百万两银子赈灾,顿时名声大噪,有人歌功颂德,也有人暗中指责他哗众取宠。
荣庆堂里,贾母笑着问贾环:“环哥儿,你这次捐了这么多银子给朝廷,家里开销有没有受到影响?这是我预备的老本,你先拿去用吧。\"说着,从鸳鸯手里接过锦匣递给贾环。
王夫人在一旁看着心疼,心里骂道:这些灾民跟你有什么关系,用得着你来救济?又心疼贾母的私房钱,这些都是留给宝玉的,如今却被贾环占了便宜。
贾环接过锦匣一看,吓了一跳,原本以为只有十几万两,没想到竟有百万两。
他连忙把锦匣放回贾母手中:“老祖宗,这怎么行?这是你的养老钱,我怎么能用?”
但心里对贾母的支持感到非常感激。
贾母笑着说:“我年纪大了,要那么多银子也没用,迟早都是分给你们的。
你现在做的是为贾家积德的好事,这些都给你。
至于宝玉,我已经给他留了一份,足够他一辈子用了。\"说完,又要把锦匣递给贾环。
贾环摇手说道:“老祖宗,您就留着这笔银子吧。
孙儿从不缺钱,家中开销充足。
待封地的税银运回,更是绰绰有余。\"王夫人听后,虽为贾母未将私房给予贾环而稍感失落,但也因贾环有封地收入而略有羡慕。
贾母笑呵呵地道:“好,既然环儿不缺钱,那我就替你存着。
说起来,我还真想念珺姐儿那孩子。\"此时,弘武帝在御书房接到消息,得知贾环的银子已至户部,立即召见张廷玉等大臣商议买粮人选。
弘武帝询问众人:“派谁去安南买粮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