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站在车间门口,手里拿着一份刚整理好的报表。阳光照在纸面上,字迹清晰得像玻璃一样透亮。他眯着眼睛扫了几行,嘴角微微一扬。
“良品率96.3%,这成绩不错。”他自言自语道,“但还不够。”
身后传来脚步声,是小王。“刘哥,质检部那边又送来了最新数据,这次是关于成品外观的反馈,有些微划痕的问题。”
“嗯,我知道了。”刘好仃点点头,把报表折了一下塞进口袋,“走,咱们去会议室。”
会议室里已经坐了几个人,都是厂里各个工序的关键骨干。看到刘好仃进来,大家纷纷坐直了身子。
“前两天我们解决了设备问题,也优化了流程,效率提升了不少。”刘好仃一边坐下一边说道,“现在,我们要往下一个目标迈进——质量把控。”
有人轻轻点头,有人若有所思地翻着手里的资料。
“质量不是最后一步的事儿,而是从第一道工序就得抓起。”刘好仃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几个大字:每一道工序都要过筛子。
“什么意思?”一个年轻的工人问。
“意思就是,不能等到产品下线才检查有没有问题。”刘好仃转过身来,“我们要把检测点分布到每一个环节,确保每个步骤都合格,才能进入下一步。”
“那会不会太费时间?”另一个工人皱眉。
“刚开始可能会慢一点,但只要形成习惯,反而会更快。”刘好仃笑了笑,“你们想想看,如果前面做得不标准,后面返工的时间可就不是几分钟的事儿了。”
会议室安静了一会儿,然后有人开始小声议论起来。
“我建议先成立一个专项小组。”刘好仃继续说,“专门负责制定新的质量检测标准,同时也要监督执行情况。”
“我参加。”陈工第一个举手,“我对设备参数比较熟,能帮忙定标准。”
“我也来。”李浩也跟着表态,“我可以带几个新人一起做记录。”
刘好仃看着这群人,心里一阵踏实。“好,那就这么定了。接下来几天,我们先把现有的流程重新梳理一遍,找出哪些地方可以加强,哪些地方容易出问题。”
会议一直开到中午,大家才各自散去,开始着手准备。
下午,刘好仃带着几个技术员去了工厂会议室,桌上摆满了各种流程图和检测报告。
“先从最基础的做起。”他说,“我们把整个生产流程拆分成十个小步骤,每个步骤都要有明确的质量标准。”
“比如切割这一块,”陈工指着图纸,“之前就有工人反映刀片磨损快,影响切割精度。”
“这个问题我记得。”刘好仃点点头,“回头安排专人检查刀片更换频率,必要时增加检测频次。”
他们一边讨论,一边记录,不知不觉就到了傍晚。
“对了,”刘好仃突然想起什么,“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些产品的边缘会有细微的毛边?虽然不影响使用,但看起来不够精致。”
“是有这个现象。”李浩翻了翻手里的记录本,“不过以前大家都觉得是正常损耗。”
“以后不能再这么认为了。”刘好仃语气坚定,“我们要追求的是‘零瑕疵’,哪怕是一根头发丝的误差,也要查清楚原因。”
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然后响起一阵掌声。
“好,那就从明天开始执行。”刘好仃合上笔记本,“大家回去好好休息,明天一早开工。”
第二天一早,刘好仃带着专项小组的人开始实地走访。
“老张,你们这边打磨的工序有没有遇到什么异常?”他走到一台机器旁,问正在操作的老工人。
“倒是没出大问题,不过有时候砂轮用久了,磨出来的表面会有点不均匀。”老张一边操作一边回答。
“这个问题记下来。”刘好仃对身旁的小王说,“回头看看是不是该换更耐用的砂轮。”
他们一路走一路检查,几乎每个岗位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这台设备的温度控制还是不太稳定。”在一处冷却区,刘好仃摸了摸玻璃表面,“得让技术组再调一下参数。”
“刘哥,你这是要把每个细节都抠到底啊?”小王笑着打趣。
“可不是嘛。”刘好仃也笑了,“咱这厂子要走得远,靠的就是这些细节。”
中午吃饭的时候,几个人围坐在休息区,一边吃一边讨论上午的发现。
“我发现一个问题。”李浩说,“有些员工为了赶进度,会在检测时略过一些步骤。”
“这种情况不能容忍。”刘好仃放下筷子,“我们要建立一套监督机制,确保每个环节都严格执行。”
“要不要装摄像头?”小王提议。
“这个主意不错。”刘好仃点头,“在关键工序安装监控,既方便管理,也能提醒大家注意规范操作。”
吃完饭,刘好仃回到办公室,开始撰写申请专项资金的报告。
“……预计新增检测设备后,不仅能够提高产品质量,还能减少后期返工成本,预计半年内即可收回投资……”
写到这里,他停下来喝了口水,抬头看了眼窗外。
阳光正好,厂房外的绿树随风轻摇,像是在为他的决定鼓掌。
“质量这事,急不得,但也拖不得。”他喃喃自语,“咱们得一步一步来,稳扎稳打。”
几天后,第一批新采购的检测设备运到了厂区。
“这台是数字显微仪,可以放大查看玻璃表面的微观结构。”技术人员一边调试一边介绍。
“还有这台红外热成像仪,能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陈工兴奋地说。
“好家伙,咱们厂现在也有高科技了。”刘好仃笑着拍拍设备外壳,“不过光有设备还不行,还得有人会用。”
于是,他又安排了一批员工去参加外部培训,回来后再组织内部学习。
“质量把控不是一个人的事,是每个人的事。”他在培训课上说,“只有每个人都重视质量,我们的产品才能真正站得住脚。”
课程结束后,有几个年轻工人主动找他提建议。
“刘哥,我觉得可以在每台机器旁边贴个‘质量自查表’,让大家每天开工前都检查一遍。”
“不错。”刘好仃眼睛一亮,“回头我们就做一批出来。”
“还有,我觉得应该设立一个‘质量之星’奖,每个月评一次。”
“这个也好。”刘好仃笑着点头,“奖励机制一定要跟上,干得好就要表扬。”
就这样,整个厂区慢慢形成了一个新的氛围——人人都在关注质量,处处都在强调标准。
傍晚时分,刘好仃站在监控室里,看着屏幕上一个个忙碌的身影。
“今天的数据怎么样?”他问小王。
“比昨天更好了。”小王递上一份报告,“尤其是第三生产线,连续三小时无瑕疵产出。”
“干得漂亮。”刘好仃接过报告,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他正要转身离开,忽然注意到一个画面。
“等等,回放一下刚才那段。”
镜头中,一名工人在操作时动作稍显仓促,虽然没有造成质量问题,但明显偏离了标准流程。
“回头找他聊聊。”刘好仃低声说,“不能让他养成坏习惯。”
小王点点头,记下了这个细节。
刘好仃走出监控室,天已经快黑了。
远处的车间灯火通明,像一座不眠的城市。
他深吸一口气,感觉整个人都被这种节奏带动起来。
“质量这条路,不容易,但值得走。”他心想。
然后,他迈步朝车间走去,背影被灯光拉得很长。
门把手刚刚转动,身后传来小王的声音:“刘哥,明天是不是还要开质量例会?”
刘好仃回头一笑:“当然,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