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站在玻璃厂多功能厅门口,看着昨晚刚结束的技能竞赛颁奖现场被迅速收拾得干干净净,心里一阵踏实。
“刘哥,名单核对好了。”小王拿着一沓纸快步走来,“这次获奖的员工一共二十七人,培训部门已经整理出后续培养计划。”
“辛苦你们了。”刘好仃接过名单,随手翻了两页,“不过这人数比去年多了不少啊。”
“可不是嘛。”小王笑着说,“大家都铆足劲儿练了一阵子,水平确实上去了。连林婉秋都主动报名参加设备操作组的进阶课程了。”
刘好仃点点头:“嗯,这才是我们办比赛的目的。”
说话间,几个工人正从仓库搬出几块旧展板,准备搭在大厅一角当临时颁奖台。展板边角有些磨损,但贴上新的彩带和标语后,倒也精神了不少。
“这布置挺实在。”刘好仃环顾四周,“省事又体面。”
“是啊,刘哥您说得对。”小王挠挠头,“不过……这电源好像有点问题。”
话音刚落,大厅里的灯光忽然闪了一下。
“哎哟,这可不行。”刘好仃皱眉,“明天表彰大会可是正式场合,不能出岔子。”
他立刻拨通了电工班的电话:“老李,你那边能抽个人过来检查下线路吗?主控电源不太稳。”
“没问题,我这就让小陈过去。”电话那头爽快答应。
不一会儿,一个戴着眼镜、穿着工装的年轻人走了进来,手里还拎着工具箱。
“刘哥,我是新调来的技术员陈志远。”他礼貌地打招呼,“听说这边线路有点问题?”
“是啊,刚才灯闪了几下。”刘好仃指了指墙角的配电箱,“你先看看是不是接线松了。”
陈志远点点头,蹲下身子打开箱盖,开始检查线路。他的动作很熟练,眼神也很专注。
“刘哥,这接线盒老化得厉害,建议换一个新的。”他一边说,一边掏出工具拧螺丝。
“行,那就按你说的办。”刘好仃拍拍他肩膀,“以后厂里这种事儿多的是,你就放心干。”
“谢谢刘哥!”陈志远抬头一笑,“我会努力的。”
刘好仃看着他认真工作的背影,心里突然想到一件事:这小伙子,好像不是厂里的老员工吧?
他不动声色地问了一句:“你是哪年进厂的?”
“去年底来的。”陈志远回答,“之前在外头一家电子厂做技术支持,后来听说咱们这边有培训机会,就申请调过来了。”
“哦?”刘好仃挑了挑眉,“那你得好好表现,我们这儿虽然不大,但机会还是有的。”
“明白。”陈志远点头,“我也想在这儿干点成绩出来。”
刘好仃笑了笑,没再多说什么。他转身走到大厅中央,看着正在布置场地的工人们,心里踏实了不少。
这场竞赛之后,整个厂子的气氛都有些不一样了。大家干活更认真了,培训课的人数也多了起来。连平时不爱说话的老吴,这两天都在休息区跟人讨论焊接技巧。
“看来,是真的动起来了。”刘好仃心想。
第二天下午,表彰大会如期举行。
虽然因为夜班轮岗,有一部分员工没能到场,但刘好仃早就安排了分会场同步转播,并且给观看区送去了热腾腾的盒饭。
“咱们厂子里,没有谁的岗位是次要的。”他在讲话中说道,“不管是生产线上的兄弟姐妹,还是后勤保障的师傅们,都是这个大家庭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掌声响起,气氛渐渐热烈起来。
颁奖环节进行得很顺利。每位获奖者上台时,都能感受到周围同事由衷的祝贺。有人笑着鼓掌,有人吹口哨,还有人举着手机录像,生怕错过这一幕。
轮到林婉秋领奖时,她依旧是那个温温柔柔的样子,但眼神里多了几分坚定。
“谢谢大家。”她接过证书时说,“其实我也没想到自己会得奖。以前总觉得,只要把手头的事做好就行。但这次比赛让我明白,原来还可以做得更好。”
“这话听着真舒服。”刘好仃接过话筒,“所以接下来,我们也会安排更多像林婉秋这样的优秀员工,给大家分享经验。”
底下一片笑声。
轮到设备操作组的陈建民时,他依旧一脸严肃。不过当他接过证书的时候,嘴角微微扬起了一点弧度。
“下次再来。”他说。
刘好仃拍了拍他的肩膀:“随时欢迎。”
散场后,刘好仃照例留在大厅门口送人。不少人走过时都跟他打个招呼,脸上带着笑意。
“刘哥,今天真是热闹。”小王凑过来,“感觉大家的状态都不一样了。”
“是啊。”刘好仃点头,“这就是改变的力量。”
他回头看了眼还在收拾场地的工人,目光落在角落里一个人身上——那是昨天帮忙调试电路的陈志远,此刻正低头整理工具箱。
“嘿,小陈!”刘好仃喊了一声,“要不要留一下?我有点事想问问你。”
陈志远抬起头,愣了一下,然后快步走了过来:“刘哥,有什么吩咐?”
“没什么大事。”刘好仃笑笑,“就是想跟你聊聊,你在外头工作这么多年,怎么看我们厂里的培训体系?”
陈志远想了想,认真地说:“说实话,我觉得挺接地气的。不像一些大公司搞很多花架子,咱们这里讲的都是实用的东西,学完就能用上。”
“听你这么说,我很高兴。”刘好仃点头,“那你有没有什么建议?”
“如果非要说的话……”陈志远顿了顿,“我觉得可以增加一点跨岗位的学习内容。比如像我这样刚调过来的技术员,其实特别需要了解生产流程。”
“这个建议不错。”刘好仃记下了,“我们会考虑的。”
两人又聊了几句,陈志远便告辞离开。刘好仃站在原地,望着他的背影,若有所思。
回办公室的路上,他顺手打开了意见箱。
这是前两天才挂出来的,上面还贴着“每条建议必回复”的承诺书。
箱子里有几张纸条,字迹各异,内容也都挺实在。有一张写着:“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实操培训,理论太多容易忘。”还有一张提到:“希望能定期组织技能复训,别学完就忘了。”
刘好仃把纸条一张张摊开,准备带回办公室慢慢看。
忽然,他注意到一张折叠得很整齐的纸条,上面只写了一句话:
“我想试试当讲师。”
刘好仃笑了。
他想起上午颁奖时,有个年轻技工一直在后台反复查看自己的奖状编号,神情既紧张又期待。
或许,这正是一个信号。
人才的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藏在每一次练习中,每一次尝试里,甚至是在一张小小的匿名纸条上。
刘好仃合上意见箱的门,轻轻拍了拍锁孔处。
那里,还残留着一点点胶痕,像是曾经被人偷偷贴过什么东西,又被匆忙撕掉。
他没有多想,只是转身朝办公室走去。
天已经黑了,厂子里的灯光一盏盏亮起,照亮了每个人的归路。
而有些人的脚步,却正朝着新的方向,悄悄迈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