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渐褪去,厂区的轮廓在晨光中清晰起来。刘好仃踩着微微湿润的水泥地,手里拎着保温杯,脚步不紧不慢地穿过车间外的小路。他刚走到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熟悉的“咔哒”声——是切割机启动的声音。
“哟,老刘!”老周从设备旁边探出头,“你来得正好,这台机器刚修完,你来看看?”
刘好仃点点头,走近一看,果然发现那台切割机虽然已经完成整改,但底座处还是有些轻微震动。他蹲下身,用手轻轻按了按固定螺栓,眉头微微皱起。
“再检查一遍基础连接。”他说,“别看现在只是有点晃,时间一长就是隐患。”
老周应了一声,转身去拿工具。刘好仃站起身,环顾四周,整个车间比之前安静了不少,没有那种仓促和紧张的感觉。员工们都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动作规范,穿戴整齐,连护目镜都戴得一丝不苟。
他心里踏实了些。
前两天的整改工作终于告一段落,所有的高温管道都加装了隔热层,油渍渗漏点也全部修复,灭火器的压力表也都重新校准过。最重要的是,大家的安全意识真的变了。以前有人觉得“没事”,现在看到一点点异常都会主动报告。
中午吃过饭,培训室里又坐满了人。这次不是培训,而是安全知识测验。试卷是刘好仃亲自出的,题目不算难,都是平时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
“老张,别偷看啊。”他笑眯眯地走过一排排座位,语气轻松却带着几分威严,“答满分的,下午可以带薪休息半天。”
这句话一出,原本还有些松懈的老员工也认真了起来。几个老师傅低头奋笔疾书,像回到了年轻时候的考试现场。
测试结束后,刘好仃拿着答卷一张张翻看。大多数人都答得很好,只有个别年轻人马虎了些。不过最让他注意的,是一张写得很工整的试卷,在最后一题的空白处写着:“希望厂里能多一些逃生通道标识,特别是在仓库后面那块区域。”
他看着这句话,轻轻点了点头,把这张试卷单独挑了出来。
当天下午,会议室里坐着几位班组长和管理层人员。这是安全生产总结会议,也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最重要的一个会。
“整改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刘好仃站在投影屏前,指着上面的数据说,“高风险项清零,中低风险项也全部控制住了。”
大屏幕上显示着整改前后的事故率对比图,红线明显下降,绿色部分逐渐扩大。
“说实话,成本确实不低。”一位车间主任开口,“很多设备都要更新换代,维修费用也不小。我觉得……是不是可以适当放宽一点标准?”
会议室里气氛一下子静了下来。
刘好仃没急着回答,而是走过去,把投影切换到另一张照片——那是三年前一台老旧切割机的照片,下面标注着“GZ-2007”。
“这台机器,服役了十七年。”他说,“它没出事,并不代表它不会出事。安全这件事,不能讲‘差不多’,也不能靠运气。”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理解大家对成本的顾虑,所以我决定设立‘安全绩效奖’,每个月评选一次,做得好的班组可以获得额外奖金。”
这个提议一出,会议室里的气氛缓和了许多。有人开始点头,有人低声讨论。
会议结束时,已经是傍晚。刘好仃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却发现技术员还在原地没走。
“怎么还不回去?”他问。
“老刘,你刚才提到了GZ-2007。”技术员犹豫了一下,“我查了一下它的采购记录,确实是2007年买的。那时候厂里还没实行强制报废制度。”
刘好仃点点头,没说话。
他知道,这台机器虽然经过加固和整改,但终究是老了。它还能用,但它不再安全。
他拿起手机,拍了一张编号的照片,存进了相册。
第二天早上,全厂通报了这次安全知识测验的结果。除了几名新来的实习生需要补考外,大部分人都顺利通过了考核。而那位提出逃生通道建议的质检员,被特别表扬,并获得了半天带薪假期。
午饭后,刘好仃独自来到仓库后面的区域。这里是整改的最后一片区域,现在也已经焕然一新。警示带换成了永久性的标识线,地面清理干净,连角落里的杂物都被归类摆放整齐。
他站在那里,望着那扇通往厂区深处的门,忽然想起昨天那张试卷上的字迹:“希望厂里有更多逃生通道标识。”
他拿出本子,翻开最后一页,在空白处写下一行字:
逃生通道优化方案(待定)
然后合上本子,转身离开。
风从远处吹来,带着玻璃碎屑特有的微凉气息。厂区的一切仿佛都恢复了正常,却又与以往不同。
人们走路的脚步稳了,做事的手脚利索了,眼神里多了份安心和信任。
刘好仃走进办公室,关上门,坐在椅子上,长长地吐了口气。
他知道,这不是终点,只是阶段性的稳定。安全这条路,还得继续走下去。
但他也清楚,只要每个人都愿意迈出一步,哪怕只是一小步,整个厂子就会离“安稳”更近一些。
窗外,阳光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