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物白散方
主治伤寒病中,寒邪实证导致结胸且没有热证的情况,以及胸膈间寒邪实证、痰水在体内凝结等病症。
药物组成:桔梗(三分)、贝母(三分)、巴豆(去掉外皮,炒至黑色,研磨成泥状,一分)。
先将桔梗和贝母这两味药捣成粉末,再把巴豆放入石臼中与药末一起杵捣,然后用米汤混合后服用。身体强壮的人服用一钱,身体瘦弱的人酌情减少用量。如果病邪在膈上,服药后必然呕吐;病邪在膈下,服药后必然腹泻。如果服药后没有腹泻,就喝一杯热粥;如果腹泻过度不止,就喝一杯冷粥。
【注释】这个方剂是治疗寒邪实证与痰水结胸的,是药性极为峻猛的药物。以巴豆作为君药,巴豆极其辛辣浓烈,能够攻逐寒邪、驱逐水饮,如同破关夺门一般,药力所到之处病邪无不破除。以贝母作为佐药,能开解胸膈间的郁结;以桔梗作为使药,它就像舟船一样,承载着巴豆去搜逐胸膈间的病邪。病邪在膈上就会呕吐,在膈下就会腹泻,从而使病邪全部清除干净没有残留。然而,若只知道一味依靠药物的毒性来攻逐病邪,却不考量患者身体强壮或瘦弱的情况,很少能妥善处理好后续问题。所以身体瘦弱的人要减少用量,服药后不腹泻就喝热粥,腹泻过度就喝冷粥。这是因为巴豆药性温热,遇到热就能促进药力运行,遇到冷就能使药力停止。不用水而用米汤送服药物,是借助谷物之气来保护胃气。
大黄黄连泻心汤
主治伤寒表证已解,出现心下痞闷,按压时感觉不柔软,且脉象表现为关上脉浮的病症。
药物组成: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以上两味药,用二升刚煮沸的沸水浸泡,稍等片刻后绞榨药渣去掉药汁中的残渣,分两次温服。
【注释】针对痞硬这种虚邪之症却使用大黄、黄连,这怎能不引发后人的疑惑呢?仲景令人产生疑惑之处,恰恰就是其精妙所在。只是因为后人未曾仔细研读体会,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都采用煎煮的方式来服用此药,这与仲景的本意大相径庭。观察用气味轻薄的刚煮沸的沸水浸泡大黄、黄连,稍等片刻就去掉药渣,这样仅仅获取了药物无形的药力,而不注重其有形的药味,这是取用药物气味都很轻薄的特点,不会导致严重的泻下。虽说此方是用来治疗痞症,但其中用药治疗的精妙含义无穷无尽。
附子泻心汤
主治伤寒表证解除后,出现心下痞闷,并且伴有恶寒、汗出的病症。
药物组成: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炮制后去掉外皮,另外单独煮取药汁,一枚)。
将大黄、黄连、黄芩这三味药切碎,用二升刚煮沸的麻沸汤浸泡,稍等一会儿后绞榨药渣去掉药滓,再加入单独煮好的附子汁,分两次温服。
【注释】心下部位坚硬疼痛,这是结胸证;心下坚硬但不痛,这是心下痞症。恶寒并且又出汗,这并非是表证未解,而是表阳虚弱。所以用大黄、黄连、黄芩来清泻心下痞所产生的热邪,用附子来温煦体表的阳气,综合内外病症进行治疗。其用药的精妙之处在于,用麻沸汤浸泡大黄、黄连、黄芩这三味药,稍等片刻就去掉药滓,再加入另外煮好的附子汁,这样的用意在于清泻痞热的力度较轻,而扶助阳气的力度较重。
甘草泻心汤
主治伤寒或中风,医生反而用攻下之法,患者出现腹泻,每日达数十次,食物不消化,腹中肠鸣作响,心下部位痞塞坚硬且胀满,干呕,心中烦闷不安。医生见心下痞塞,认为病邪未除尽,又再次使用攻下之法,结果痞塞更加严重。这并非是热邪结聚,只是因为胃中虚弱,外来邪气上逆,所以导致心下坚硬。
药物组成:甘草(四两)、黄芩(三两)、黄连(一两)、干姜(三两)、半夏(洗净,半升)、大枣(掰开,十二枚)。
以上六味药,加入一斗水,煮取六升,去掉药渣后再煎煮,取三升药液,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注释】无论是伤寒还是中风,只要表证未解,总之不可使用攻下之法,医生反而用攻下之法,因而形成痞证。患者每日腹泻数十次,水谷不能消化,腹中肠鸣,这是误下导致胃中空虚。心下痞塞坚硬且胀满,干呕,心中烦闷不安,这是邪气乘胃虚而上逆。医生见心下痞塞坚硬,认为攻下未尽,又再次攻下,痞塞就更加严重。但这并非热邪结聚形成的痞证,也不是寒邪凝结导致的痞证,而是邪气乘胃空虚,外来邪气上逆,阳气内陷、阴气凝聚所形成的痞证。方剂以甘草命名,是取其和缓的意思。用甘草、大枣的甘温之性,补益脾胃、缓解急迫,治疗痞塞加剧的症状。用半夏的辛味,破除上逆的邪气。黄芩、黄连清泻阳气内陷所形成的痞热,干姜驱散阴气凝聚所产生的痞寒。既能缓解急迫、破除逆气,又能清泻痞证的寒热,治法完备。
生姜泻心汤
主治伤寒患者出汗后表证解除,但胃中功能失调,出现心下部位痞塞坚硬,嗳气带有食物腐臭味,胁下有水湿之气,腹中肠鸣且伴有腹泻的病症。
药物组成:甘草(炙制,二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半夏(洗净,半升)、黄芩(三两)、黄连(一两)、生姜(切片,四两)、大枣(掰开,十二枚)。
以上八味药,加入一斗水,煎煮后取六升药汁,去除药渣后再次煎煮,取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用三次。
【注释】伤寒患者出汗之后,剩余的病邪转而影响到阳明经。如果出现心下痞满坚硬疼痛且不大便的情况,这是因为患者平素胃中燥热,从而形成实症,此时使用攻下之法是可行的。但如今患者平素胃虚,再加上胁下有水湿之气,即便没有错误地使用攻下之法,余热也会乘胃虚进入体内,结成痞塞坚硬但不疼痛的症状。胃虚无法消化水谷,就会嗳气带有食物腐臭味。胃中寒热不协调,就会出现腹中肠鸣和腹泻。之所以命名为生姜泻心汤,其意义重点在于消散因水湿之气导致的痞塞。生姜、半夏能消散胁下的水湿之气,人参、大枣可补益中焦脾胃的虚弱,干姜、甘草用来温里散寒,黄芩、黄连用以清泻痞塞所产生的热邪。具备了针对虚证、水湿、寒证、热证的治疗方法,对于胃中功能失调伴有腹泻的痞塞病症,没有不能治愈的。
半夏泻心汤
主治伤寒病五六天,出现呕吐且发热,小柴胡汤证的症状都具备,却用其他药物攻下,之后仅见心下胀满但不痛,形成心下痞的病症。
药物组成:半夏(洗净,半升)、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甘草(炙制,三两)、大枣(掰开,十二枚)。
以上七味药,用一斗水来煎煮,煮取六升药汁,去掉药渣后再煎煮,取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集注】王又原说:伤寒病五六天,小柴胡汤证的症状具备,却用其他药物攻下从而形成痞证。此时就用小柴胡汤,把生姜换成干姜,把柴胡换成黄连。小柴胡汤用于调和表里,而本方用于贯通上下。之所以必定以半夏作为君药,是因为痞症是从呕吐发展而来,半夏味辛,能破除结气并止呕。
旋复代赭石汤
主治经过发汗、催吐、攻下之法解除表证后,出现心下部位痞塞坚硬,嗳气持续不止的病症。
药物组成:旋复花(三两)、人参(二两)、代赭石(一两)、半夏(洗净,半升)、生姜(切片,五两)、甘草(炙制,三两)、大枣(掰开,十二枚)。
以上七味药,加入一斗水,煮取六升药汁,去掉药渣后再煎煮,取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用三次。
【集注】罗谦甫说:经过发汗、催吐、攻下解除表证后,病邪虽已去除,但胃气已经亏损。胃气既已亏损,三焦因此失去正常功能,清阳之气无处归附而不能上升,浊阴之气无法容纳而不能下降,所以邪气滞留,伏饮上逆,故而出现心下痞塞坚硬,嗳气不止。方中用人参、甘草滋养正气、补充虚损,用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养护胃气,如此来安定中焦脾胃已经十分周全。再用质地沉重的代赭石,使其收敛上浮之气、镇压上逆之势;用味辛的旋复花,来宣畅气机、涤除水饮,辅助人参使气归于下焦,辅助半夏在上焦消除水饮。浊气下降,痞塞坚硬之症可消,清气上升,嗳气自然停止。看仲景治疗少阴经水气上逆凌心,用真武汤镇压;治疗下焦滑脱不能固摄,用赤石脂禹余粮汤固涩。这里胃虚导致气机升降失常,又用这种方法来调理,从而使胸中由闭塞转为通畅,这些使气机归元、固摄下焦的方法,各自精妙到了如此程度。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主治伤寒表证未解,同时体内有瘀热蕴结而导致发黄病症的方剂。
方剂组成:麻黄(二两)、赤小豆(一升)、杏仁(去掉皮尖,四十枚)、生姜(切片,一两)、大枣(掰开,十二枚)、甘草(炙制,一两)、生梓白皮(一升)、连轺(二两) 。
以上八味药,用一斗潦水,先煮麻黄,待水再次沸腾,去掉上面的浮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煮取三升药液,分三次温服,半天内服完。
【注释】湿热导致的发黄,若没有明显的表证或里证,热盛的就清热,小便不利的就利水,里实的就攻下,表实的就发汗,这些方法无非是为病邪寻求排出体外的途径。本方用麻黄汤来解表,使黄疸之邪从体表而散。去掉桂枝,是为了避免其助长湿热;佐以生姜、大枣,是为了调和营卫;加入连轺、梓白皮来清泻体内瘀热,赤小豆来通利湿气,共同达成治疗表实发黄的效果。连轺就是连翘根,若没有梓皮可以用茵陈代替。成无己说:用潦水来煎煮,是取其味淡薄,不会助长湿热之性。
栀子柏皮汤
主治伤寒所致身体发黄、发热,且无明显表证与里证的病症。
药物组成:栀子(擘开,十五枚)、甘草(一两)、黄柏(一两)。
以上三味药,加入四升水,煮取一升半,去除药渣后,分两次温服。
【注释】伤寒出现身体发黄、发热的情况,若有表证且无汗,就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发汗解表;若有里实证,就用茵陈蒿汤攻下。如今,外在没有可发汗的表证,内里没有可攻下的里证,仅见身体发黄、发热,适宜用栀子柏皮汤来清热。此处方中的甘草应该是茵陈,属于传抄书写的错误。因为茵陈对于退黄有重要作用,在这类黄疸证型中更为契合,而甘草在清热退黄方面作用相对较弱,所以疑为误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