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欣维尔。
索伯车队的总部坐落在阿尔卑斯山脚下,银灰色的建筑像一头蛰伏的巨兽,玻璃幕墙反射着清冷的天光。空气里混合着金属、碳纤维和高级润滑油的气味,冰冷而精确,与西班牙的阳光海滩截然不同。
林逸风站在大门前,深吸一口带着阿尔卑斯山凉意的空气。身上是印着索伯标志的临时队服,崭新得有些刺眼。他努力维持着“冰人Ethan”的冷静。
F1工厂,比模拟器里的帅多了。
内心深处,那个“围场音爆小子”正在叫嚣。
“闭嘴。”林逸风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们是来搞定合同细节和模拟器测试的。专业。”
接待他的是车队经理助理,一个表情严肃、一丝不苟的瑞士女人。她用公式化的笑容和简洁的英语介绍了流程,将他领向工程部门。走廊两侧挂着索伯车队历史上的赛车照片和车手海报,从早期的c系列到近年的F1,诉说着这支老牌私人车队的挣扎与坚守。
工程区气氛压抑,键盘敲击声和低声讨论汇成背景噪音。无数道目光扫过他,带着审视、好奇和难以掩饰的怀疑。
“林先生,这位是你的比赛工程师,阿克塞尔·施密特。”助理介绍。
施密特约莫四十岁上下,典型的德国工程师,金发梳得一丝不苟,戴着无框眼镜,眼神锐利。他伸出手,握手有力而短暂,脸上没有多余的表情。
“欢迎来到索伯,林。时间宝贵,直接去模拟器?”
“当然。”林逸风点头,声音平稳,“我已经等不及了。”
施密特没有回应这句话,只是转身带路。
索伯的模拟器比林逸风在F2车队用过的任何设备都要先进得多。巨大的环形屏幕包裹视野,液压系统模拟赛车动态,方向盘上的按钮和旋钮密密麻麻,如同战斗机驾驶舱。
“这是我们为斯帕赛道准备的基础调校。”施密特递过平板,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数据,“熟悉一下控制系统,跑几圈基准测试。我们需要了解你的驾驶风格和对F1赛车的适应程度。”
林逸风坐进驾驶舱,系好安全带。为了超级驾照,他驾驶雷诺旧款赛车跑过三百多公里,那更多是体验。真正要榨干F1赛车每一分性能,完全是另一回事。F1的动力、下压力、碳刹车和复杂的能量回收系统(ERS)管理,都与F2有着天壤之别。
“okay, Ethan, 赛道开放。”施密特的声音通过耳机传来。
深呼吸,启动。
引擎模拟声浪低沉狂暴。轻点油门,虚拟赛车猛地窜出维修通道。
第一个弯角,拉鲁斯。林逸风习惯性地按照F2的感觉去刹车。
“吱——!”
轮胎锁死的尖啸声刺耳。虚拟赛车笨拙冲出赛道,差点撞上护墙。
耳机里没有施密特的声音。只有沉默。
林逸风咬牙,重新回到赛道。强迫自己冷静,回忆驾驶F1赛车的短暂经验,舒马赫曾经提到的一些要点。
但虚拟赛车像一头难以驯服的野兽,动力狂暴难以控制,高速弯下压力惊人,每一次重刹都感觉五脏六腑翻滚。更要命的是ERS系统,需要在激烈的驾驶中手动调整能量回收和输出,手忙脚乱。
跑了几圈,成绩惨不忍睹,比施密特给出的基准圈速慢了足足两秒多,失误层出不穷。
这玩意儿比F2难开多了。
就在感觉快要抓狂的时候,一个熟悉而沉稳的声音在脑海中响起,带着不易察觉的笑意。
“小子,看来F1的欢迎仪式不太友好?”
是舒马赫。林逸风精神一振。
“老头子,你再不出来,我今天就要在这模拟器里丢大人了!”
“F1赛车是工程学的结晶,不是靠蛮力。”舒马赫的声音严肃,“忘记你F2的肌肉记忆。感受下压力,相信轮胎。刹车要更果断,更细腻。注意方向盘上的反馈,它会告诉你赛车的极限。”
舒马赫的声音如同最精准的导航,开始实时指导。
“拉鲁斯弯,晚一点入弯,利用路肩,更早开油……对,就这样,感受后轮的滑动。”
林逸风调整方向盘角度,轻柔地给油,车尾轻微滑动,但很快被下压力压住,顺利通过弯角。
“通过艾尔罗格弯时,保持油门全开,相信下压力……视线放远,看向拉迪里恩的出弯点。”
他按照指示,紧绷身体,油门踩到底,赛车牢牢吸在地面上,高速掠过弯心。
“肯梅尔直道,注意ERS的能量部署,在刹车区前用完。”
林逸风拇指在方向盘上摸索,调整ERS模式,释放储存的电能,赛车速度瞬间飙升。
“莱斯康姆斯弯,刹车点在这里……慢进快出,别急着给油……”
在舒马赫的指导下,林逸风的操作逐渐流畅起来。他开始理解F1赛车独特的驾驶逻辑,不再是单纯地对抗,而是尝试与它沟通,感受它的节奏。圈速一点点提升,失误明显减少。他根据舒马赫的提示,微调ERS部署,试图在长直道上获得更高的尾速。
施密特站在控制台前,双手抱胸,盯着屏幕上的数据,脸上依旧没有什么表情。林逸风看不到他的脸,但他能感觉到那股无声的审视。
他深吸一口气,在舒马赫的指引下,进入下一个弯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