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兵械双兵械双刀
刀的形状与单刀基本相同。只是刀盘仅有一半,在双刀对合的一侧无刀盘,这样双刀方能合拢。另一侧为半个护手盘,双刀合并,似一刀。刀鞘口上有一个小铜或铁片相隔,使双刀从隔片两侧插入一鞘内。双刀的刀把彩绸应是对称的。双刀舞练时,比单刀要难得多,行家皆知,单刀左臂难防,双刀两耳难防。待熟练之后,必能得心应手。
鸳鸯刀:
双刀的一种,属步战用刀。此刀一鞘两刀,其刀把各呈半圆形状,二刀合拢其刀把合成圆形,如同一刀。
少林雪花亮银刀全长三尺。
盾牌刀:
指演练者双手所握持不同的双兵器,一般是左手持盾以防敌方远射之箭或隔挡其他兵械之用。右手持刀为乘虚攻敌之用。
单刀加鞭两手握持不同双器械,一手持单刀,另一手持九节鞭同时舞练,难度很大。
乾坤日月轮刀短双器械之一。轮呈日月相交状并有五把刀向外展开。
古今兵械短兵械短刀
短刀的刀身相对长于于刀柄(刀把),刀柄只可一手或两只手执之。单刃有单刀和双刀之分。单刀有斩马刀、柳叶刀、朴刀、雁翎刀、大环刀等,单刀一般为单使,也有与其他兵器一起使用的,如单刀加鞭、刀牌等。单刀一般式样较大,重量也大。双刀为二刀并用,其式样和重量都较单刀为小。双刀有鸳鸯刀、蝴蝶刀等。
九环刀:
大环刀的一种。为步战所用。形状与一般刀相同,惟其刀身厚,刀背上穿有九个铁环,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略细弯度较大,柄后有刀环。
大砍刀:
为步战所用。与一般手刀相同,惟其刀背厚,刀刃锋利,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出,刀柄直,柄后有刀环。
马刀:
为骑战所用之短兵器。马刀身狭,略带弯曲。刀把也长。可两手同时握把。马刀一般较轻,锋利无比,威力较大。
子母刀:
刀身很短,刀柄处有一护手刀,称为子刀。母刀刀背笔直,刀身宽。子刀细小绕柄半圈,且有一刀尖。
少林鱼头刀:
全长三尺,形似鱼头样,是历代武士和僧徒练武防身之器。
戒刀僧人配刀:
只供中国古代僧人出行时切割袈裟用,不得用以杀生,故称戒刀。
古今兵械长兵械刀
长刀,又称“大刀”,一种长柄大刀,多为马战使用,汉以后,各朝代均有不同风格的长刀。三国时期就有偃月刀;唐代有陌刀;宋代有笔刀、掉刀、凤嘴刀、掩月刀(即偃月刀);眉尖刀、戟刀、屈刀等;明代有勾镰刀、偃月刀等。其结构由刀头、刀身、刀柄等部分组成。基本用法有劈、砍、云、抹等。使用和演练时威风凛凛,气势雄伟,为大将军所用。
笔刀:
刀尖锐利,刀背斜阔,柄下有“刀八色”之一。
掉刀:
刀身直,刀尖向上,尖锐有刃,柄后有“刀八色”之一。
凤嘴刀:
刀头呈圆弧状,刀刃锋利,刀背斜阔,柄下有“刀八色”之一。
偃月刀(掩月刀):
三国时期关羽所用,又称“关刀”。其刀身狭长,形如偃月,刀背有青龙图案,又称“青龙刀”
“偃月刀”,刀头有回钩,钩尖似枪,锐利无比,刀背有突出锯齿状利刀,故名“冷艳锯”,其柄因人而制,一般人直立,左手握住刀盘之下刀柄处,左臂向左侧伸直,刀“刀八色”之一。
眉尖刀:
刀身狭窄,单刀,刀尖锐利,其后斜阔,木柄,后有铁“刀八色”
之一。
戟刀:
戟刀全长五尺,其中刀尖长四寸,边锋长一尺。刀柄粗可盈把,柄尾有一三棱形铁
陌刀:
长刀的一种。陌刀为一种两刃的长刀,较重,大约50斤。唐代军中大量配备。唐代以后陌刀逐渐消失。
屈刀:
刃前锐利,刀后斜阔,长柄,柄末端有“刀八色”之一。
三尖两刃刀:
刀尖分为三支,似“山”字形,中支形似剑状略高,两翼支稍低,两面开刃,锋利无比。刀柄后端有一三棱形铁
春秋大刀:
其刀术主要有劈、砍、斩、架、截、云、挂、挎、挑、拦、扫、抹、托、拨、压、绞、错、捣、随、扇等。弹腿门之春秋大刀主要流行在河北、河南、黑龙江等地。其特点是刀法灵活,变化多端,气势雄伟,劲力贯注,快速迅猛,一招一势,动作紧凑,舒展大方。练习时要求气沉丹田,含虚抱气,气易相融,身法传神,刚柔互用。
钩镰刀:
刀背中部有一突出侧钩,有刃,可供钩割之用。刀法用劈、砍、钩、割等,临阵时十分方便。
乾坤日月刀:
是流传在民间的一种奇异兵器。全长六尺(2米),两端各有相同长度的月牙形刀。刀背上部各有三个小铁环,舞动起来沙沙作响。刀柄为坚硬木料所制,握手处在刀柄中段,上扎彩带,并有两个突出的月牙形利刀。利刃后为握手处。使练时,两手均在月牙形利刃下握住刀柄。握法有左阴右阳、右阴左阳和双阴法三种。此兵器前后可用,变化多端。主要用法有:前后扎刀、正反扎刀、斩劈刀、上挑刀、横扫刀、舞花刀、上下截刀、里外绞刀、撩挂刀、云拨刀、格拦刀、推架刀等。
古今兵械长兵械棒
同属棍种。棒长约五尺,以坚韧白蜡木制之。棒身两端粗细不一,一端粗可盈把,此端是握手处。往上愈细,顶端粗为八寸。棒的种类较多,仅《武经》记载即有钩棒、抓子棒、狼牙棒、杵棒、杆棒、大棒、夹链棒七种。
丈二棒:
其长度为一丈二尺,粗可盈把。棍术的特点是活动范围大,攻防意识强。主要用法有:出、归、起、落、吞、吐、沉、浮等。要求势势相连,一气呵成。
杆棒长约六尺,粗可盈把,以白蜡杆或带有韧性之木制成。盛行于元宋时代。
杵棒:
长五尺,尖长一寸二分。棒头的两端各长一尺五寸,上端植有小刺48个,下端植有小刺50个,小刺长五分,状如狼牙。杵棒具有刺、枪、劈、戳、撩、锯、扫等用法。
狼牙棒:
长约六尺。棒头为蛋形圆木,上植许多铁钉,形如狼牙,故名。狼牙棒重而笨,一般为马上骑战所用。盛行于宋代军旅中。
铁链棒:
又称“梢子棒”“二节棍”。由两根长短不一的木棍连接而成。长棍约四尺,短棍一尺五寸。长短棍每段各有一铁箍,箍上带环。二棍以尺长铁链相连。用时双手握住长棍带住短棍。铁链棒动作灵活,可长可短。主要用法有劈、扫、挂、甩等。
金箍棒:
也属棍的一种。棍长八尺左右,棍梢和棍根处均套有尺余长的铁箍或铜箍。金箍棒的主要击法有劈、崩、抡、把、扫、缠、绕、绞、点、拨、云、拦、挑、撩、挂、戳等。(另外,在《西游记》神话中的孙悟空所使之“金箍棒”,主要用于降妖除怪,此乃神话不作为据)。
古今兵械长兵械戟
古代兵器。是戈与殳演变而成,最早出现于商代早期。作为武术器械的戟,按其式样和大小分为方天画戟、青龙戟、钩镰戟等长兵器,以及双戟、短戟等。其式样和长短虽各有所不同,但都由锋、援、胡、内、“方天戟”,对练套路有“方天戟对大刀”等。
单牙月:
是戟和钩的组成。长戟中有两个左右对称月牙的称为“方天戟”。单月牙的又叫“青龙戟”。
九曲戟:
戟头弯曲,有一月牙,戟上可悬彩色绸带。
方天戟:
长戟的一种。戟头有左右两个对称的月牙。
方天画戟:
戟头长一尺六寸,从戟头侧出一个月牙。全长七尺四寸,其中柄长五尺八寸。
青龙戟:
戟头一侧有月牙,戟上悬有彩色绸带,戟柄上有青龙花纹。其主要用法有剁、刺、探、片、压、带、勾、拦、钻、挂等。
钩镰戟:
戟的一种。戟头弯曲,并有一钩一镰,戟上悬有彩色绸带。此器同时具有钩、镰、戟的作用,更有实战价值。
古今兵械长兵械
也称为“抓”,古代的兵械之一,有长械、短械、软械三种之分。挝的使用方法融有长矛、大斧等长柄重械的技法。挝头似斧脑可宕击,挝笔似斧刃可用斧之劈撩之法,伸直之挝指则如矛尖,用以戳扎,挝柄似矛,杆可拨可撩。下面是几种长挝。
笔挝:
一种形似人手屈握成拳,掌中握一铁笔,中、食指并拢伸直,名曰“笔挝”,又名“判官笔”。
金龙挝:
长挝之挝杆长约六尺,挝头形似人手,中指伸直,其余四指屈握,称之为“金龙抓”。
朝天挝:
形如手掌,其中无名指、中指、小指弯曲,食指伸直,拇指弯向中指、食指、拇指指尖锋利,爪下柄长七尺。
古今兵械长兵械镰
是枪和镰刀相结合的兵器。镰刀原属农具,由农具演化成武术器械是很晚的事情,至清代镰的实用才较为广泛。清代八旗和绿营都装备镰,并作为进战的主要兵器之一。其大体可分为长柄和短柄。长柄镰多为单使,短柄镰多为双用。镰大体可分为镰首、镰柄、镰把三个部分。用法有钩、割、挂、截、崩等。
凤凰镰:
短兵器械。有枪头和镰合成。枪头为四棱形,中有脊,两边薄刃,镰横于枪头之下,一侧为镰刀状,头向下倒钩,镰身为四棱形状,中有脊,两边薄刃;另侧为三叉形状,镰身尾端有突出铁刺3个,尾为铁刺状,长约二寸,尾部中空,可插于其内。柄为木制,头略细,尾略粗,约寸半,柄长三尺,前可刺、勾、割;后可勾、刺,具有一器多用的功能特点。可以单使,也可双练。
鸡刀镰:
属奇门兵械。俗称“花腰子”。为心意拳门器械之一。相传为形意拳创始人姬隆丰所创,长二尺六寸余,金属制成,由镰身和镰柄组成,镰身包括鸡嘴、鸡冠、镰刃、镰脊;镰柄有镰格、镰首。技法有钩、拉、带、挎、挂、啄、缠等,以近战为主。套路有单练和对练。